82岁老人因腿脚不便选择在敬老院过除夕(图)

2013年02月18日06:29  东方早报
2月9日,农历除夕,曹家渡养老院,82岁的应慧兰颤颤巍巍地拖着伤腿在房间里走,因为腿受伤行动不便,她无法回家和子女过年。早报记者 杨一 图   2月9日,农历除夕,曹家渡养老院,82岁的应慧兰颤颤巍巍地拖着伤腿在房间里走,因为腿受伤行动不便,她无法回家和子女过年。早报记者 杨一 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春节,总有一些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独自度过这个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节日。不能回家,或者不想回家,但当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最挥之不去的,还是那份亲情、乡情,以及对家的思念。

  这个春节,早报记者分别选择了5位在上海过年的人,他们之中,有敬老院的老人,有高校的学生,有救助站的孩子,也有外来务工者。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记录他们如何度过这个最应该与家人团圆的节日。

  一个人的春节,讲述他们的过年故事。

  应慧兰

  年龄:82岁

  过年地点:曹家渡街道敬老院

  育有一子一女,子女平日里上班,没有时间照料她,选择住在曹家渡街道敬老院。因为遇车祸腿受伤行动不方便,应慧兰无法在除夕夜回家和子女团聚,除夕一个人在敬老院吃年夜饭。

  早报记者 徐笛

  “年”与“家”似乎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字,而2013癸巳蛇年春节,82岁的应慧兰与和她一样的一群老人,因着各式各样的缘由,或无儿女环伺,或是已失老伴,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敬老院里。即使人近黄昏,韶光不再,却带着爱和回忆,在家家团圆的除夕之夜对着餐盘吃着一个人的年夜饭,过着各自一个人的春节。

  应慧兰在曹家渡街道敬老院生活了3年多了,今年八十有二的应慧兰育有一子一女,子女平日里上班,尤其女儿还在金山工作,没有时间照料她,“现在这样挺好,孩子一个礼拜来一趟,顺带捎上些吃的。”属猴的应慧兰有着特别爽朗乐观的性子,“住在敬老院生活很规律,都不用做什么,除了吃就是睡。” 她朗声笑道。

  就是这么爽朗乐观的老人,除夕夜,趴在桌上,定定地朝着窗户外出神,“孩子们过两天就来,儿子过两天会来的。”她叨叨。

  除夕夜特意要来一份鱼

  2月9日,龙年的最后一天,午后时分,街头鞭炮声开始此起彼伏,催促着路人加快回家过年的脚步。推开曹家渡街道敬老院的大门,咿咿呀呀的戏曲唱段不时从窗子里传入耳际,走近几步,又依稀听到了与之伴随的麻将声响。

  敬老院建在小区里,外头还有个小院落,一层楼面15间房住着49位耄耋老人。这里的老人平均年龄84岁,且大多行动不便,“院里有三分之一的失智老人,三分之一的神智时好时坏,能自理的不多。” 院长赵南晓说。

  应慧兰属于院里能够自理的老人,这个大嗓门老太太生在南方打小又长在天津,张口就是浓郁的北方口音,可一旦说起吴侬软语,又是口地道的宁波话。

  爱唱歌,也爱读报,应慧兰从航运局修船厂的工会退休后,成了敬老院文艺活动积极的组织者。

  “每个礼拜二,我就从走廊一间间喊‘读报啦,读报啦’,有愿意的就一起来。” 除此之外,应慧兰也教其他老人唱歌曲,“都肯学唱。”应慧兰想了一想,“一起唱得最好的是刘欢的《好汉歌》。”说到这儿,她皱皱眉头,“那个《十字街头》的主题曲——春天里来百花香郎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教到现在还是一个也不会唱。”

  除夕,敬老院的年夜饭下午4点钟就热腾腾地上桌了。应慧兰扶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拖着腿往餐厅里走,3个月前,她的左腿被马路上的脚踏车的冲力撞断了骨头还因此住了医院。找到固定的座位,应慧兰等着食堂阿姨给自己盛饭。只是,平时坐得满满的食堂,那天空了近半的位子,而留下来吃年夜饭的绝大部分都是失智老人。一如往常,一大荤一小荤一素一汤就是顿除夕夜的年夜饭。应慧兰的餐盘里有肉圆、花菜炒肉片、绿豆芽和紫菜蛋汤,她专心而沉默地咀嚼,嘴角微微起伏着,眼神有些停滞。旁边,有护工拿着勺子,一口菜一口汤地帮一个戴着围兜的老人喂着餐食。“能吃饱就好,过年也不用吃更多。”应慧兰这样说。

  其实,考虑到春节期间许多老人会被接回家过年,或是小住几天,或是吃了团圆饭再送回来过夜,1月27日的晚上,敬老院已经为全体老人在食堂里摆上了5大桌,张罗着提前吃了一顿团圆饭。八个冷盘,八个热炒,加上酒酿圆子和春卷两道美味的点心,那一顿应慧兰吃得心满意足。

  除夕下午4点30分,应慧兰吃得差不多了。食堂阿姨正想收走桌上一只不锈钢的小碗,应慧兰却不给。她俏皮地说,“别拿走,(不然)要赔我的!”“行啊,赔你就赔你!”应慧兰压着声音低低说道,“这是我问工作人员专门要来的红烧青鱼,要倒了的话,心疼!”原来,院里的伙食中荤菜多是些猪肉,鱼吃得少。这块鱼她舍不得一顿吃完,于是让阿姨收起来,留着第二天还能过过嘴瘾。

  等不到看春晚早早入睡

  活泼爱笑的应慧兰也掩不住脸上衰老的皱纹和黯淡的老年斑。老伴去世后的10年间,她的听力和视力每况愈下,如今眼睛已近灰白。有儿有女,却不愿成为他们的负担,于是独自搬进老人院,尤其逢年过节,老人内心的孤寂不免如洪荒笼罩,“留在这里过节的老人家,生病的多,要不就是像我这样受了伤的,还有的失智老人接回家照料都有困难。说心里话,过年的感觉非常苦恼。平常还好,就怕过年过节。”

  应慧兰说,搬来院里的老人多有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和回忆,有的为病所累,有的缘于子女关系、婆媳问题,有的亲人远在异国他乡,还有的在世上已无牵无挂。因缘际会,老人们因为各不相同的理由聚在一起。

  护理工作难以十全十美,曹家渡街道敬老院院长赵南晓坦言,最担心老人安全出岔子。

  院里办公室有监控设备实时反映老人的动向,“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变化起来是很快的。有些老人我们看着从健康正常到逐渐失去神智,变得糊涂不清、失去自理能力,往往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院里唯一的男性护工、60岁的钱伟仁说,“有的失智老人不认得人,不知道吃饭,也不知道上厕所了。一个转身,不是在消防器具上拉了一泡屎,就是拿着排泄物东一把、西一把地当雪球似的扔得到处都是。”护理工作不轻松,专门护理失智老人的护工不仅要帮着穿衣、洗澡、喂吃饭,更需要多一份的关照和理解才能使失智老人能像常人一样穿得干净整洁,有尊严地养老。

  吃过饭洗把脸,应慧兰喜欢看会电视解解闷,老年人休息得早,捱不到春节联欢晚会。晚上8点打铃熄灯,应慧兰躺在床上,时间距离零点的爆竹声还远。“一个人过节,不能回家的人,在这冷清。”

  大年初七盼来儿女探望

  年初一的清晨4、5点,应慧兰已经在院子里锻炼身体了。

  新年第一和第二餐,食堂贴心地准备了充满年味的汤圆和饺子,“新的一年都要团团圆圆的。”照顾到院里的糖尿病患者和茹素者,软糯的汤圆有甜口的黑芝麻,也有咸香的肉馅;饱满的水饺有荤也有素馅。应慧兰吃不够还添了好几个,吃得口齿留香,不亦乐乎。

  农历新年,应慧兰的生活与往常并无多大的改变,在喧嚣人群之外,院里的世界似乎自成天地。

  大年初七,应慧兰的女儿、女婿和可爱的外甥女带着礼物来看望,三代人其乐融融,应慧兰的笑容因这天伦之乐如屋外的灿烂斜阳,而这份温情正是住在院里的老人们最为渴望的念想。

  身陷人生晚景,叶枯叶落,这些老人须独自面对埋藏在内心的孤独和对归宿的恐惧,他们也许有着满布青苔的心痕,或痴傻不清,或固步自封。

  在这新年里,愿应慧兰和所有在养老院过年的老人们有生之年能够无惧,亦无憾,在现世安稳的时刻,安享生之甘饴。

  远方的年:除夕夜还在站岗 凌晨下班吃了两个饺子

  来自吉林的张旭在黑龙江读大学,两个月前他来到上海,在外滩打工做保安。除夕夜,他在外滩的执勤岗位上迎接了蛇年春节。

  张旭

  年龄:23岁 过年地点:外滩

  早报记者 张婧艳

  当蛇年的钟声敲响时,外滩十八号的新年烟花划亮了天际,正在外滩一个地下车库执勤的保安张旭却无缘见到绽放的烟花。

  虽然“90后”的张旭来上海才两个月,但是由于身处的安保岗位在外滩,公司要求24小时有人执勤,所以他无法和家人团聚吃饺子,也看不到春晚,这是他第一次离家过春节。

  来上海“开开眼界”

  在家怎么过春节?“吃饺子!”想起家乡过年的特色,张旭的第一反应就是热腾腾的饺子,豆腐饺子、韭菜鸡蛋饺子等等。年初一凌晨1点下班后,他和同事找到一个准备关门的饺子馆,15个人买了30个饺子,吃下2个饺子后,他认为,算是过年了,虽然这饺子的味道“肯定没有我们家的好吃”。

  张旭说,在他们村,谁家要包饺子了,各家的主妇都会围坐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擀面、和馅儿。最后饺子包成了,这户人家会给每家人都送去一盆饺子让大家尝尝。除了饺子,他还怀念家里让人“越吃越暖”的白菜炖粉条儿。

  张旭是吉林人,就读于黑龙江鸡西大学机械采矿专业,学校操场下面就是井,他虽然下过井参观,但是没有真正采过矿。毕业季的他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够做些什么,2个月前他就选择来到上海实习“开开眼界”,而这一次实习,让他把这个“年”留在了上海。但他表示,“早晚要出来的”。

  不告诉妈妈每天站岗

  “外滩附近能看到的烟花不多”,张旭年初一说,家乡除夕夜里的天空比这里亮多了。

  张旭的活动半径只是外滩和从宿舍到外滩的路上,虽然每次回到宿舍都途经城隍庙,但每次下班都已经是深夜,他也不曾见过城隍庙白天人来人往热闹的样子。他能熟练地背出外滩附近的公交线路和各个旅游景点的路线,但他目前只去过南京路逛街。

  每天早上躺在宿舍床上,他都会和妈妈打一个电话,在电话里,不外乎是“吃了点什么”、“穿了几件衣服”、“工作辛苦吗”这一类的问题。来上海两个月了,他依旧没有告诉妈妈自己的工作需要风吹日晒地站9个小时。

  除夕早上,妈妈叮嘱他,过年了,一定要吃得好一点,张旭听到电话那头妈妈的哭声时,也红了眼睛。

  “被需要”很有成就感

  除夕当天,外滩景观台上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一个穿着粉红色外套的小姑娘用手捏起一团雪,用力地扔入黄浦江里,反复4次。张旭在一旁看着默默地微笑,“东北的雪老大了,能积到膝盖啊”,说着话,他吸了吸鼻子。刚来上海时,这个血气方刚的东北小伙儿也败给了上海的湿冷,虽然气温不低,但风穿过5件衣服钻进他的皮肤里,让他浑身冷得透透的。

  张旭与往常一样,站在外滩十五号附近。当天的游客并不多,他的脸被风吹得通红,嘴唇也裂开了口子。问起他是不是觉得太辛苦时,他平静地声称锻炼一下是需要的。他在手机里,存着宿舍里养的小鱼和狗的照片。回忆起大学时光,他感叹道,“太安逸了”。

  相比除夕,年初一天气晴好,人流从南京东路涌入外滩,他的岗位在福州路,一对带着小孩的夫妇问他福州路文化街怎么走,一对情侣问他城隍庙怎么走,问路的游客围在他身边,这让他很有成就感,“感觉自己被需要”,他笑着说。

  “留守”大学生吃了四顿 “校园年夜饭”

  1993年出生的马威来自河南开封,是复旦大学大二学生,他与同学和宿管阿姨度过除夕。在此之前,学校各部门已经为“留守”大学生准备了三顿年夜饭。

  马威

  年龄:20岁 过年地点:学校宿舍

  早报记者 栾晓娜

  2月9日除夕下午5点半,在复旦大学东区18号宿舍楼的底楼阅览室,20岁的马威举起酒杯,开始享用这顿特殊的年夜饭。与马威共同庆祝新年的,还有另外三名没回家过年的学生,以及专程赶来陪他们过年的几位宿管阿姨。

  宿管全家陪学生过年

  马威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大二学生,老家在河南开封。对于他来说,这是第一个没有和家人一起度过的除夕夜,不过他并没有感到孤单和难过。

  除夕当天,18号楼值夜班的宿管阿姨秦素华早在中午刚过就来到宿舍,准备起了年夜饭。除了饮料、啤酒、瓜子、糖果、水果等,她还带来了不少冷菜、熟食。

  而此时,18、19号楼的楼组长沈家珍正在家里准备各种热菜和汤。三黄鸡、烤鸭、海蜇皮、红枣莲心、笋丝烧肉、清蒸鲈鱼、青椒肚片、八宝饭、三鲜汤……几天前,细心的阿姨们就已拟好了这顿年夜饭的菜单——冷热、荤素搭配,还有点心和汤。

  “在我们这两幢楼,没有回家过年的同学一共有四个,三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秦素华说,寒假开始前,她们就对留在学校的学生进行了登记。这些孩子远离父母,在本该全家团圆的日子,还一个人留在学校,冷冷清清的,不可能不想家,所以特意为他们准备了这顿年夜饭。

  留下来陪马威他们过年的,共有三位宿管阿姨,她们的家都在上海。其中,秦素华家里每年的年夜饭都在她已91岁高龄的妈妈家吃,一共两桌,很热闹。但今年,她选择留在宿舍陪同学们吃。而楼组长沈家珍,则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一起带到了宿舍楼,与其他人一起,共同享受这顿年夜饭。

  秦素华说,去年的除夕夜,连在一起的18、19号两幢宿舍楼一共只有一名同学留在学校。于是,楼组长沈珍华就将这名同学带回了自己家。今年,沈珍华原本也想将同学们带回自己家吃饭,但大家都觉得有些难为情,不肯去。最终,她们决定在宿舍楼里摆上一桌,和留校的同学们共度这个除夕夜。

  弟妹在老家陪父母

  寒假开始后的大多数时间,马威都在图书馆或自修教室学习。几天前,他又接到了宿管阿姨秦素华关于除夕年夜饭的通知,于是当天就一直在宿舍里看书。

  吃饭、聊天,也其乐融融。“非常感谢阿姨为我们准备的年夜饭,否则我很可能就是一个人在宿舍里看书或上网。”马威说。吃饭前,他往家打了一个电话,和父母聊了近半个小时,聊聊家常,互相关心一下怎样过年。吃完饭,几个同学便一起打起了牌,一直玩到深夜。“除夕夜过得很开心,在这之前,我们几位同学都不认识,现在已经非常熟悉了。”

  早在期末考试之前,马威就想好了要在学校过年。“主要是想趁着这段时间多看看书,在家里没有学习气氛。”马威说,家中还有正读初中的弟弟妹妹,去年回家过年,整个寒假都在和他们玩,没有办法静下心来看书,这让他觉得自己有些浪费时间,学习成绩没有进步,于是决定初三再回老家,初九回学校继续看书。他把自己的想法在电话中告诉父母后,父母也没有表示异议,“家里有弟弟妹妹陪着父母,所以我也不是很担心。”

  其实,除夕晚上的这顿年夜饭,已经是马威在学校吃到的第四次年夜饭,前三次的组织者分别是学校、光华公司(注:复旦的勤工助学公司)和学生会,这让马威感到很温暖。

  用家乡风味装点办公室年夜饭

  刘福昌是四川仪陇人,2007年来沪后,每年都一个人在上海过年。除夕早晨他买了家乡的百味鸡,带给同事们分享。

  刘福昌

  年龄:26岁 过年地点:办公室

  早报记者 臧鸣

  除夕大清早,住在嘉丰公寓的刘福昌起了个大早,赶去家附近的熟食店买上正宗四川老家味儿的百味鸡。晚上,他要和同事们在办公室吃年夜饭,他想准备一些老家的年味给年夜饭加菜。

  刘福昌来自于四川仪陇,2007年来沪后,他每年春节都一个人在沪过年。刘福昌告诉早报记者,不是他不想家,其实,他每次回家都想住上更久的时间,于是,跟“春运”来个“错峰”成了明智的选择。

  刘福昌供职于春秋航空市场部呼叫中心,他有员工票,每年他都利用航空行业淡季,使用探亲假、员工票优势飞回老家,与父母团圆,不仅避开了拥挤的“春运”高峰,也可选择对他而言并不昂贵的公司的飞机,舒坦地回老家。春节虽是长假,但刘福昌仍然感觉不够长,探亲假20天才算够。

  刘福昌在上海租住的“家”仅8平方米。房间是平时正常房间隔了一半的,朝南的阳台同样是隔了一半租给他,房间内一个衣橱、一个写字台、一个单人床。

  刘福昌说,春节一个人过习惯了。“每天都跟老家父母通电话,让放假的表弟帮忙,还能跟父母通上视频电话。”刘福昌说,早晚还是想回四川发展,西部大开发,有机会还是想去成都发展,但人生阅历不够,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机会多、压力大,能锻炼人,待阅历够了,就回四川。

  “我可不是宅男,我不打网游,我喜爱出门逛,天好,就爱去外滩边上走一走。”刘福昌无意间透露了他最近考出了一张“导游证”,上海众多景点基本上都踏遍了。刘福昌甚至能如数家珍地列举出豫园内的古树。他期望有一天能拾起他的专业——旅游,回四川,从事旅游行业。

  除夕下午,刘福昌提着家乡味儿的百味鸡,穿过熙熙攘攘、提着水果和礼盒走亲访友的人群,乘上925路公交车,他说,他选择住这儿,除了租金便宜,上班的公交也方便,基本都有位子,坐着,45分钟就能到。

  除夕的年夜饭,办公室同事们自带了锅子煮上一大锅的饺子,热气腾腾,年味儿不减,加上刘福昌带的加菜百味鸡,大家吃得其乐融融。午夜12时下班的时候,刘福昌每年除夕都帮忙放炮仗,今年也不例外,热闹欢快地迎来了新的一年。

  流浪的年:16岁男孩除夕敞开心扉

  王靖(化名)

  年龄:16岁

  过年地点:上海市救助管理站

  因为打工攒下的3000多元钱被偷走,王靖1月29日来到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暂住,除夕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们一起吃了年夜饭,没有父母家人陪伴。

  早报记者 陶宁宁

  2013年2月9日,已在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居住了10多天的16岁流浪少年王靖(化名),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们一起吃了年夜饭,没有父母家人陪伴。

  聪明、谦虚、性格脾气好……这是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对王靖的评价,可是为什么像王靖这样的“好孩子”要选择流浪;为什么“好孩子”的父母要放任他流浪。除夕夜,王靖敞开心扉道出了流浪的缘由。

  过完这个流浪的年,王靖会重新选择自己的未来。

  打工攒下3000多元被偷

  王靖是2013年1月29日来到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暂住的。大约半年前,刚满16岁的王靖独自从家乡广州来到上海,在一家餐饮企业打工,王靖说自己选择来上海就是想离家“远一些,更自由一些”。

  半年打工攒下了3000多元钱,春节前王靖的同事们都相继回家了,孤零零的王靖无处可去。1月27日,王靖进了一家网吧上网,他有些犹豫,想着是不是要在网上买一张回广州的火车票,和大家一样与家人团聚。但那一天王靖非但没能在网上买到火车票,更是在打瞌睡时被人偷了钱夹,3000多元现金全部被偷走。

  王靖报了警,但没能找到小偷。无家可归的他被警察带到了浦东新区救助管理站,一天后搬入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最终,王靖还是没有回家过年,而是在上海市救助管理站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度过了蛇年的春节。

  “好孩子”为什么要流浪

  在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共处了10来天,被孩子们唤作“叔叔”的救助站工作人员郭驹总结了王靖的诸多优点——聪明、谦虚、性格脾气好,……是个好孩子,郭驹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这个“好孩子”选择流浪。

  在王靖刚来到救助站时,郭驹便问了孩子家里的情况:王靖家住在广州市区,是家中的独子,他父亲开了家小工厂,家境不错。

  “以前也遇到过这种孩子,因为叛逆、贪玩或者和家人吵架一个人出走的。但我们联系了孩子的家长后,家长都很担心,马上亲自来上海接孩子回家了。”郭驹回忆起自己给王靖父亲打电话的情形,皱起了眉头,“他父亲居然说:我管不了他!随他去!”王靖父亲的冷漠回应让郭驹着实无法理解。

  由于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无法帮忙买到火车票,王靖不得不留在站里过年了。

  今年春节,留在上海市救助管理站里过年的孩子共有4个,另外3个孩子都是住在春节前火车票非常紧张的地区,又因为家里贫困没有钱给孩子买机票,而不得不留在救助站,唯独王靖是个特例。

  在4个孩子中,王靖俨然是最听话懂事的,他很快成为了4个孩子中的“大哥哥”,他不但有礼貌,还乐于帮救助站里的叔叔阿姨们收拾东西、整理房间。

  “我问了,他(王靖)父母的感情也挺好的。实在不明白这么好的孩子,为什么他父母同意他15岁就退学,为什么对他这种态度?”郭驹始终难以把这个疑问放下,“不知道他和父母关系不好的原因,也不知道该怎么劝导这个孩子。”

  年夜饭后和“叔叔”谈心

  转眼便到了除夕,当2月9日中午早报记者来到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时,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已为4个没能回家的孩子准备了年夜饭:有新鲜的鱼,有大块的红烧肉,有果汁可乐,还有各种小零食。

  王靖打开了电视机,把频道调到了一档综艺节目。在4个孩子中,他是唯一一个想到帮着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们一起端菜、分碗筷、倒饮料的,“叔叔阿姨,你们别忙了,先一起吃饭吧。”王靖的乖巧也让郭驹等工作人员欣慰地笑了。

  孩子们一起拿起可乐干杯说了“新年快乐”。看着笑着的王靖,郭驹心里更加疑惑。10多天来,他曾好几次和王靖沟通,但对于为什么和父母关系不好,王靖总是语焉不详。年夜饭后,郭驹决定,再和王靖谈一谈。

  “你觉得年夜饭怎么样啊?是这里过年好还是家里好?”郭驹笑着问孩子。“这里很好,不过只能暂时住住的,和家里人过年感觉肯定不一样的。”王靖低下头,眼里流露出一丝落寞。

  郭驹看到了孩子思念父母的反应后,又立即询问起了王靖家里的情况。“我一直弄不明白你爸妈为什么和你关系不好,你能告诉叔叔原因吗?你这样的好孩子不念书在外面打工、流浪,很可惜的。”

  在郭驹一番悉心劝导之后,或许是受到感动,王靖终于缓缓道出了自己离家的原委——早恋。

  “我父母都没法理解我的,但我也没有办法。我只想能够走远一点。”王靖说。

  王靖一而再、再而三地离家出走,他越走越远,与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差。

  过了长假认真规划未来

  王靖断断续续地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年过半百的郭驹也不由一阵沉默。

  看到王靖眼里闪过一丝失落,郭驹又立刻安慰道:“不过,你今天肯告诉叔叔,说明你很相信叔叔的。我心里也很高兴!”

  在知道了王靖离家的真正原因后,郭驹开始为孩子出起了主意,“要爸妈一下子接受是很难的,但是你还是应该回家,先不要和他们吵也不要再提这些事。不管怎么说,你这个年龄谈恋爱还是太早了,先把注意力转到自己的人生规划上,把学习重新捡起来,这样爸妈才能慢慢放心你。”

  郭驹足足劝说了半个多小时,王靖也连连点头。

  王靖告诉郭驹,自己非常热爱音乐和舞蹈,想做一个职业DJ。“你既然有自己的理想就要努力去实现。”郭驹对王靖的想法非常支持,“不过,要有一技之长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你应该先好好学习音乐、舞蹈,才能找到你想做的工作。你还这么小,继续在外面流浪会耽误你以后的人生。生活有很多方面组成,情感的问题不应该影响到你生活的其他方面。”

  “过了年我们会再买车票送你回家,希望你回家后能再继续想想叔叔说的话。”郭驹的一番话令王靖陷入了沉思,最后他答应郭驹等过了春节长假回家后,会好好和父母相处,尽量不起冲突。

  7天的春节长假已经过去,王靖也很快就要踏上回家的旅程,是继续做一个流浪的孩子还是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16岁的少年必须自己面对、自己抉择。

  “在救助站里我们遇到过许多有各种困惑的孩子,有的未必像王靖这样愿意把自己的隐私告诉我们。”郭驹说,无论孩子们因为什么原因流浪,来到救助站生活的这段短暂时间,工作人员们都希望能够帮到他们。

  “我们也希望家长、老师、社会都能关心、包容这些有困惑、有困难的孩子。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这是郭驹这个新年的愿望。

 

(编辑:SN047)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习近平:发展公共交通治理雾霾
  • 体育NBA-詹韦62分热火擒湖人 书豪6犯火箭负
  • 娱乐各地春晚精彩回顾 赵本山收山作
  • 财经日媒称中国外贸首次超美国成世界第一
  • 科技传苹果正测试腕表类智能设备
  • 博客唐师曾:庄则栋逝世 庄则栋最后一篇博客
  • 读书真实战斗力:朝鲜军事实力大公开(组图)
  • 教育超七成年轻人认不全亲戚 统称叔叔阿姨
  • 育儿深圳白领月薪低于4千不如回家做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