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粗暴标语收奇效折射文明生态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05:01 辽沈晚报

  粗暴标语到底骂了谁?

  “谁带着狗在此大小便,谁不如狗”、“小商小贩,禁止入内,违者暴捶狠打”、“严禁倒垃圾,否则全家死光光”……在文明古都的北京市,一些小区内涂写了以上的“粗暴标语”,针对的是小区内各类屡禁不止的不文明行为。

  当人们大多对“请”、“勿”等文明标语视而不见时,这些粗暴狠毒的标语,竟收到了震慑、吓退扰民者的奇效,小区比以前干净、安静多了。

  从“文明标语”升级到“粗暴标语”,小区居民从温和相劝阶段,过渡到诅咒式的威胁阶段,一场捍卫小区文明和良好生态的保卫战俨然一触即发。就在此时,一贯无视居民权益的陋习携带者退却了。显然,“粗暴标语”,已经突破了他们的心理底线,趋吉避凶心理取代了他们的侥幸心理,而导致陋习制造者心理崩溃的,则是“粗暴标语”所释放的,居民空前的防范力、警惕性和凝聚力。

  然而,从陋习入侵到“粗暴标语”上墙,保卫小区文明的较量,却演变成两种同样反文明行为的角逐,而“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结果,折射了文明生态困境——人们眼前呈现了两种陋习互相撕咬,仿佛“双头怪鸟”相斗的怪异景象。

  于是,人们发现,“粗暴标语惩恶扬善”其实是一种错觉。陋习者不是出于对文明的敬畏,更不是出于对文明的遵从,而是出于对民愤的恐惧而暂时退缩,一旦有合适的土壤,其恶习仍然会故态萌发,“粗暴标语”仅仅是为他们暂时标注了禁区所在而已。

  而对小区居民来说,“粗暴标语”的创意动机,还在于监管部门制约恶习入侵不力或监管缺位,“春风不度玉门关”状况使居民自行

维权,而居民们制止手段的匮乏和法制观念的缺失,使其维权行为带有民间草莽英雄的粗暴、蛮横色彩,维护文明的动机终因畸形的发狠心理而偏离正确的轨道。

  文明习惯的培育,应作用于市民们的内心,并由内而外地生发为一种道德素养,是个“润物细无声”的缓慢过程,在此过程中,辱骂和恐吓无效,只能与初衷背道而驰,惟有通过宣传、教育的作用,以文明的方式,来代替一种“粗暴”对抗另一种“粗暴”的简单方式。再通过法制化的轨道,促使公民的自律精神健康地荫发。

  陶行知说过,“你骂我,我骂你,最终是通过别人的嘴骂自己。”“暴力标语”的存在,是城市文明的大踏步倒退。实际上,罚不在狠而在教人知耻,法不在重而在界限严明。只有撤去这种让骂与被骂者双方都颜面皆无的粗暴标语,不断加强城市文明的教育深度,我们的社会,才会诞生一种让双方都心悦诚服的文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