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捐赠电脑何以成为了鸡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12:50 金羊网-羊城晚报

  □胡湖

  热心的捐赠者大概不会想到,他们捐赠的东西,对受赠者而言,竟然会是“鸡肋”。有媒体昨天报道,社会热心人士给粤东山区一些中小学捐了一批电脑,可因经费不足和计算机老师匮乏,这些电脑只能长期闲置,无缘课堂。

  在高度信息化、城市孩子已视电脑为常物的今天,能接触到电脑,能上电脑课,是多少山区娃娃的梦想呀!捐赠者的善心之举无异雪中送炭。而现况却是守着“炭”烤不到“火”,这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和无奈?

  问题的症结,当然只在一个“钱”字。计算机老师不足,有了钱,可以培训。可山区学校如果钱不成问题,还用得着接受捐赠吗?又或者,让学校拿着这些电脑去创收,开网吧赚钱“反哺”电脑教学?可山区不是城市,客源极其有限,赚不赚得了钱,还是一个问题,更何况让学校去搞经营怕是得不偿失吧?

  事实上,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制度建设,让捐赠的款物一分一厘,都能到达受赠终端。可这些东西,合不合用,效用如何,能否功能最大化,似乎未引起捐赠者和有关部门的足够关注。

  如果捐赠者捐赠之初,能考虑考虑捐助对象有没有“享用”捐赠物的条件,进而考虑能否帮其创造这些条件,如山区学校能不能用电脑的条件,资源的浪费就不复存在了,而爱心价值的实现也就最大化了。当然,这并非对捐赠者的苛责。捐人之必需,助人之困厄,捐赠者的善心永远让人称许,令人感动。

  对此,政府部门或受助学校其实也可作为。首先,不妨主动些,在接受捐助时就提出可能遭遇的问题,相信捐助者只要力所能及定会慷慨出手,如帮助培训电脑师资。另外,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一个教育配套基金,资助学校使用电脑之类捐赠物品。基金来源可由政府出一部分,同时,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捐赠。还可以鼓励城区电脑教师下乡,传、帮、带,以解燃眉之急,能“创造条件”的捐赠,才最有价值。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