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莫林浩:从海坨垃圾事件看网络时代的公德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00:16 红网

  北航大学生五一期间在延庆县海坨山活动后留下大量垃圾,遭到众驴友(自助游爱好者)网上声讨。昨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军事协会(以下简称“北航军协”)会长张长保在网上发布公告,他们已重返海坨山,清理了垃圾。并会引以为戒。(《新京报》5月21日)

  野外活动留下大量的垃圾,在我们这个社会似乎是司空见惯的行为。“海坨垃圾”
事件却能得到妥善解决,显然离不开网络这个新兴媒介的力量。近年来,人们关于网络道德的讨论非常热烈。因为一些不良现象在网络上蔓延,很多人对网络持负面的评价。这次事件让我们看到,网络在培养社会公德方面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也是一个“熟人社会”,大部分人一生中的生活圈子都非常小,每天遇到的就是那几个熟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在这样的熟人社会中,一个人有任何不良行为,都会被他生活圈子里的人“记录在案”,直接影响到他的声誉和日常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会自发地培育出公共道德。

  而现代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陌生人的社会,人口的流动性远非昔日可比。与你打交道的对象,你可能丝毫不知他的来历,同样也不清楚他的去处。一转眼他就消失在茫茫人海,再也找不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不道德的行为得不到惩罚,人们的行为选择失去了顾忌。这是如今道德水平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

  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我们改变这种局面。这种改变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从官方来说,政府借助网络这种技术手段,主动建立和推广信用体系,在整个市场内共享信息,使不道德的人受到处罚。另一方面,则是民间借助网络媒介,自发形成的舆论监督。此次众驴友网上谴责北航军协遗留垃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群学生在野外活动后留下大量垃圾,就此一走了之。除了当事人道德上的自我约束外,社会似乎很难对这种行为进行有效制约。但在网络时代,事情发生了变化。驴友们拍下海坨山被垃圾污染的照片,然后将照片张贴在网站,引起众多的网友关注,对污染环境的行为予以声讨和谴责。这是一种低成本的道德谴责方式,却发挥出了很高的效益。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北航军协派人重返海坨山,清理了垃圾,并表示会引以为戒。在这一事件中,网络成了舆论监督的平台,有效起到了维护公共道德的作用。

  在

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地球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借助于互联网的高速传播,人们采集和发布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由陌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转化。个体的不道德行为,很可能被人借助网络媒介广而告之,对当事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这一点,在近来一些热门的网络事件中,都有所反映。在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如何利用网络力量这个新兴媒介,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值得人们关注。

稿源:红网 作者:莫林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