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5名聋哑孩子被人以高薪诱骗 获救后变得冷漠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3日17:02   SMG《七分之一》

  SMG《七分之一》2009年8月2日播出“无声世界的陷阱”,以下为节目内容。

    正片(上):

  字幕:

  2009年6月24日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机场

  解说:

  2009年6月24号晚上*点,十几位家长等在呼和浩特市机场,等待失踪多日的孩子回家。

  实况

  李慧茹母亲:010905特别高兴,心情特别激动。

  实况

  李晓波母亲:010827感谢大家了,辛辛苦苦把我们孩子找回来了。

  解说:

  飞机晚点了二十分钟,家长们都显得非常焦急。让家长们牵挂的这些孩子都是聋哑人,以前在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读书。6月10号,这5个孩子一起失踪。最先发现孩子不见的,是李慧茹的父亲李福珍。

  采访

  李慧茹的父亲李福珍:下午七点多不回来感觉到挺着急了//这种情况没有过,孩子肯定是有问题了

  解说:

  心急如焚的李福珍,找遍了所有女儿可能去的地方,却都不见女儿的踪影。第二天一大早,李福珍赶到学校,这时候他才知道,和女儿同时失踪的,还有另外四名学生。

  采访

  曹晓清母亲:044602也是那个时间,丢了五个,我说这可怎么办啊

  采访

  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 王老师:当时主要是担心,也是被外面这些社会上的聋哑人拐骗,因为以前也发生过这种情况,骗出去以后让他们偷东西做一些坏事。

  解说:

  情急之下,身为铁路职工的李福珍想到了向铁路公安局求救。接到报案的呼和浩特市铁路公安局,马上调取了6月10号的火车站的监控录像,果真发现了5个孩子的行踪。

  实况:

  这个是大约在6月10日下午2点04分左右的录像,位置是在我们呼和浩特火车站二楼进站大厅的通道的监控画面。那犯罪嫌疑人我们是怎么在录像里查到的呢?

  大约在2点10分左右,犯罪嫌疑人在画面里出现了。在什么位置?//就是这个穿横条纹的人。

  怎么判断聋哑孩子是和他们在一起的呢?

  现在出现了第一个被拐的孩子,叫林晓红。随后画面里出现了这两位,左面这个戴眼镜的是另一个犯罪嫌疑人/根据时间可以推断出他们乘坐了1717次列车前往成都。

  解说:

  警方怀疑,孩子们是被画面中的两名嫌疑人拐骗。6月19号,铁路警方调集警力,赶往成都。在成都警方的协助下,警方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所在的小区,初步判断,两名犯罪嫌疑人也是聋哑人。

  采访

  民警:我们就在这个小区开始布控,/因为当时咱们掌握的就是聋哑人年龄体貌特征。后来每出来一个人只要是女的都得问一问,/就是9点多冯洁从小区出来/我们就跟出小区之后在外直接把她抓住了。

  解说:

  根据嫌疑人冯洁的交待,呼和浩特铁路警方在随后的三天时间里,先后解救了5名被拐的聋哑学生。6月24号,5名聋哑学生在警方的保护下,登上了回家的航班。

  实况:

  出来了,出来了。

  (家长和孩子抱在一起痛哭。)

  解说:

  对于失而复得的孩子,家长们都无比激动。然而,相对于家长的兴奋,孩子们却显得神情漠然。

  特技:定格

  字幕:李晓波、李慧茹、李学东

  解说:

  据办案的民警介绍说,他们在成都时,就发现了这些孩子有些异常。

  采访

  民警:咱们问这些孩子,想回去吗?不想,成都好。/基本上非常不愿意回来,跟我们好像很敌对的。

  解说:

  接下来的几天,家长们也都陆续发现了孩子的异常变化。

  采访

  李福珍:不算很开心在一开始的几天。你有问过她为什么吗?她就认为从思想上沟通认为中年妇女是个好人,因为去了之后给她吃,给她买衣服。

  采访

  李晓波母亲:063050他(李晓波)回来以后状态怎么样?挺烦躁的,不吃饭也不睡觉。问他什么他回答吗?他就说你们找我干什么?我自己找的工作挺好的。问他干什么工作,他也不说。

  解说:

  李晓波的母亲说,儿子的巨大变化让她始料未及。

  采访

  李晓波母亲:063358以前我们孩子很听话的,在学校在家里都很懂事,帮我干活儿,假如说我拖地、做饭,他都帮着我做。走了一次,他就变得冷酷无情,不认你这个爸,不认你这个妈。

  解说:

  那么,在被拐骗的这些日子里,孩子们究竟遭遇了什么,让他们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正片(下):

  解说:

  7月10号,记者来到被拐骗学生之一的李慧茹家。她家住在呼和浩特市的郊区,母亲窦金环经营着一间杂货店,每天忙里忙外。放暑假在家的李慧茹显得有些闷闷不乐。(店门口一组镜头)

  采访

  李慧茹:034345回到家里,开心吗?

  家里都是好人,非常高兴。034400在外面害怕吗?

  害怕,外面坏人多。034949当时走是为什么?

  想找工作。

  解说:

  据李慧茹说,当时他们的一位同学,通过网上聊天认识了犯罪嫌疑人冯洁,由于都是聋哑人,双方聊得很投机。后来,冯洁告诉他们,可以带他们出去赚大钱。

  采访

  李慧茹:035451呼市的聋哑人告诉我,在北京(每月)能赚6千块钱。你自己想想是真的还是假的?真的。你自己可以吗?可以。

  解说:

  渴望独立的孩子们,很快对冯洁产生了信任。最后,他们瞒着家里,偷偷跟着冯洁,去成都赚钱。而一到成都,冯洁先是对他们施以小恩小惠,随后,开始教他们怎样偷东西。

  采访

  民警:先是对孩子进行诱惑,买衣服,吃好完了就灌输这些,你看上学多辛苦,偷东西好,/到晚上开始进行以表演的形式进行偷窃训练。

  解说:

  据办案民警介绍,拐骗聋哑孩子的犯罪嫌疑人,大多数都是利用孩子们涉世未深,以高薪工作为诱饵。就在李慧茹出走的第二天,李福珍夫妇,就在女儿的被子里发现了一封信。女儿在信里通篇写的都是,如何出去赚钱,为家里分担压力的想法。

  采访

  李福珍:写的就是我看了以后特别心酸,/她想给家里挣钱。想给家里挣钱,给家里减轻负担有这种愿望。

  解说:

  李福珍一家四口,除了李慧茹,还有一个小儿子。两个孩子读书,全靠李福珍每月不到两千元的收入,再加上杂货店每月几百元的盈余,全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乖巧懂事的李慧茹一直想为家里分忧。

  实况

  窦金环:041900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她是怎么写的?你们养吃,我感谢你们。

  她意思是我们养她挺不容易的,为了让你们开心,我工作,你们都老了,现在该我工作了,是这么个意思。

  解说:

  而其他被拐骗的孩子,也有着同样的想法。

  采访

  曹晓清:

  (曹晓清打手语)

  050904哦,爸爸工作累的,你希望帮助爸爸妈妈赚钱,是不是?

  (点头)

  解说:

  李慧茹和曹晓清,同在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上八年级,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和所有同龄孩子一样,她们想早些自食其力。然而,摆在她们面前的,却是巨大的就业压力。

  采访

  李慧茹办主任 王姝楠老师 : (学生)问我王老师是不是健全或者是大学生现在都找工作特别困难?我说是。这是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会不会找工作更困难?我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先毕业,如果学习好的话学校可以帮你们找一些单位给你们推荐一些单位。

  072730 事实上对于毕业的学生我们都能够帮他找到或者推荐到工作吗?不容易,太难了。因为现在我们这个地方提供给残疾人的单位太少了。

  解说:

  王姝楠说,以前,残疾学生主要靠一些对口的福利单位接收。近几年,这些单位纷纷转产或者倒闭,提供给残疾学生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2009年,学校毕业的*名学生中,只有*名顺利就业。多数仍然待业在家。

  采访

  李慧茹办主任 王姝楠老师 :不要说好工作了,能不能找到一份工作都是问题。/也就是那么一个或者两个单位才招收这样的残疾孩子,绝大多数单位根本不考虑他们。

  记者串场: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这些聋哑学生和健全孩子一样,都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希望在社会上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能够接收他们的单位却少之又少。这些学生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以后,面临着比一般人更大的就业压力。而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成为他们融入社会的巨大障碍。

  实况 李福珍:

  快吃,吃饱。

  解说:

  这些天,李福珍只要不上班,就在家里陪着女儿。李慧茹两岁时因为药物失聪,这些年来,夫妻俩一直靠简单的手势和写字跟女儿交流。

  采访

  李福珍:孩子那一天给我写一点话,你每天在看电视每天都在交流,她感到很苦闷。无非就是我不会手语,简单的我去哪儿(可以交流)思想沟通不了。

  解说:

  同样感到困惑的,还有曹晓清的母亲。

  采访

  曹晓清母亲:045114去年有一件事,比划了三遍我都不明白,我说你写吧,不写了,我就不知道了,自始至终也不知道为啥不高兴了。她有什么事跟谁说?一般不说。思想怎么沟通呢?在家里就是跟他爸爸跟他弟弟写,有些话也不跟你写出来。就三言两语写一下。

  解说:

  健全的父母和聋哑孩子之间存在着沟通障碍,作为和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懂手语的王姝楠,也很难完全了解他们的心事。

  采访

  王老师:孩子不好沟通,他理解不了你的意思,而且聋哑孩子残疾孩子本来就对健全人有一定的排斥,他好像不是完全信任你,即便你是他的老师他的班主任,包括父母也是一样。

  解说:

  做了八年班主任的王姝楠说,孩子们排斥正常人,而对于聋哑人,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正是这一点,让他们很容易被同为聋哑人的犯罪嫌疑人利用。

  采访

  王老师:

  聋哑人对聋哑人的排斥没有。感觉就是亲人,他们就是亲人,他们是一类人,咱们健全人是一类人。

  073842如果让你做一个比较,你是老师说不能去,而这个聋哑人跟他说我给你好的工作高的工资他会选择谁?他肯定会选择聋哑人。

  解说:

  直到现在,孩子们还坚持认为,拐骗他们的犯罪嫌疑人都是好人。

  采访

  李慧茹:全都是好人,给我买衣服,带我去吃饭,还去玩儿。

  采访

  曹晓清:050937他们对你好不好?

  好 怎么好?关心我,帮助我。

  解说:

  近两年,聋哑孩子被拐骗的案件时有发生,河南、安徽等省的特殊教育学校,都先后出现过类似事件。而就在这5名学生之前,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已经有4名学生先后失踪,至今仍有2名学生下落不明。对于这种情况,校方也倍感无奈。

  采访

  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 邢慧强(副校长):024443我们生活老师24小时值班,我们领导要求在晚6点到早8点,我们都值班,我们就是为了防止这些意外事情发生。

  解说:

  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共有190多名学生,共12个班。每个班十几名学生,全都配备一名班主任和一名生活老师,分别负责学生在教学区和生活区的各项事宜。

  采访

  王老师:学校也不可能全部封闭式的教学,而且他们本身对社会接触就少,对社会的认知也好,他也得锻炼。所以学校也是非常没办法,非常难。

  记者串场:在和这些聋哑学生交流的过程当中,记者的切身体会就是,我们之间像是隔着一道玻璃,相互看得见,却始终无法触及。这些孩子的父母,作为健全人,也无法从根本上完全了解这些处于青春期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凭借着这些孩子对聋哑人群体天然的亲近感,犯罪嫌疑人却能够很容易地引诱这些单纯的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采访

  内蒙古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教授 吕荣:他们到了青春期之后本身就有这种由内向外拓展自己的需求,//他们愿意从外面特别是愿意从外面的一些同伴当中,外面的一些成人里面,获得他们需要的一些东西。

  解说:

  吕荣,内蒙古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教授,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7月13号,她为这5名学生家长做了一次心理辅导。她觉得,要从根本上防止聋哑孩子被拐骗走上犯罪道路,必须唤起家长们对聋哑孩子心理的关爱和疏导。

  采访

  内蒙古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教授 吕荣:一个人的成长除了生存层面的一些东西,比如说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就是他的精神和他的心理层面,我觉得这是一个生命存在的载体,如果孩子们一直处于一种敏感状态当中,与人沟通困难当中,处于敌对和猜疑里面,防御心理特别严重,//他的心理适应还是很有限的。

  实况 心理辅导现场:家长和孩子互相拥抱。

  采访

  内蒙古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教授 吕荣:我认为沟通和理解是一个前提,在沟通这样一个理解接纳认同这样一个健康的氛围之下,首先他的人格能够得到健全,他的人际和环境适应方面他能够增强提高,这样为他走向社会去工作去进一步发展会打下好的基础。

  (接送女儿上下班--实况)

  解说:

  女儿回来后,李福珍好不容易在呼和浩特市一家吸管厂,为女儿找了份工作。虽然每月工资只有600元,但一家人都很高兴。这些天,为了防止女儿出意外,李福珍一直坚持接送女儿上下班。同时,他还在积极地跟女儿沟通。

  采访

  李福珍:之前我是只要是通过写字也可以沟通,但是我现在远远不够,这些天我每天中午休息的时候我就看简单的,我每天问她,她也在教我,我也开始要学手语了。

  解说:

  王林鲜也在尝试着多跟女儿交流,虽然很困难,但是他相信,只要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

  采访

  王林鲜:050049你对这个孩子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平平安安,再不要有什么危险。

  (串场)

  编导:张艳艳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