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的硬伤
熊太行
听说这部电影的制作方中有湖南电广之后,我想《花木兰》会成为一部谈恋爱的电影,但我不愿意错过任何一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片,看完《赤壁(上)》,我会大骂着再去买票看《赤壁(下)》。
从“柔然单于”出现开始,我就有点大难临头的感觉,硬伤开始不断出现:
错认“老大”
柔然的“老大”叫“可汗”,不叫“单于”,北魏的鲜卑人管皇帝也叫“可汗”。 演员们知道单于的念法是“chán yú”,英文字幕却写作“danyu”。
打劫天通苑
将军下令对某某屯子征粮60万石(dàn)。石这个单位在元明时大概是120斤。我们就按120斤算,将军下令征集7200万斤,北魏时期一亩地能打300斤粮,这是24万亩的粮食,一户80亩地计算(北魏均田制是一男子40亩),那就是3000户的收成,征走的粮食最多是该地产出的一半,也就是说这个屯子应该有6000户。古代没有这么大的屯子,除非那会儿就有北京天通苑。
盗版《资治通鉴》
花木兰对门独(胡军)说:“我的队伍里有汉人、氏人和鲜卑人,没有羊。”“氏人”显然应该是氐人,不知是剧本写错还是赵薇(她是研究生)念错了。当年造成中原大乱的5个少数民族是匈奴、鲜卑、羯、氐和羌。后来导演马楚成说是编剧张挺让赵薇这么读的,还拿出了《资治通鉴》,说“氏人”不是“氐人”。
别侮辱观众智商了。我要是老板我也这么干:“张挺,这5000块钱你拿着,替赵薇把黑锅背着,顺便买套正版的《资治通鉴》。”
大魏“飞毛腿”
《勇敢的心》给了很多懒惰的导演活路,从此之后古装战争片几乎程式化了:列阵,将军在阵前来回奔驰鼓励,敌人骑兵杀来,长矛兵把他们刺下来,而后短兵相接。
《花木兰》的战争场面也就算及格了。但历史上北魏最强的是重骑兵——带有马甲和马镫的部队,从壁画和出土的骑士俑都可以看出这一点。马镫是中国原创的第五大发明。赵薇在接受电影频道探班时说,她可以一手拉缰绳,一手拿长枪打,这就是马镫的功劳。有了马镫,马能负担起穿重铠甲的骑士,骑士则可以用矛和刀去刺砍敌人。
但花木兰的兵却主要是使用剑盾的轻步兵,这是不对的。北朝步兵不用剑,仅仅作为将军防身和礼仪所用;北魏的制式短兵器是环首刀,刀身没什么弧度,看着像剑,但刀首是一个环。
安排剑盾步兵说明马楚成可能看过一些罗马的影视作品,罗马人的军团主力是剑盾士兵,他们的短剑在肉搏战中用来割开敌人无甲遮护的腹股沟、脖子等要害,完全不是费小虎(房祖名)他们用来劈砍的那种打法,何况罗马人配标枪和轻矛,有投射能力。花木兰带着这样的步兵去诱敌人的骑兵,能够逃出生天的,应该都是“飞毛腿”吧?
英国雇佣军
敌人逼近时,北魏步兵使用了长弓对天抛射柔然人。北朝士兵没有这样的长弓,长弓抛射是英格兰人几百年后的打法,北朝士兵使用的弓短得多,适合直射和马上携带,至于将官下令射出定位的红色箭羽的箭支来测距更是瞎编,长弓能射到300米或者更远,那个距离肉眼无法看清箭羽的一点红。弓箭队伍的指挥官最擅长的就应该是测定距离,他们不会需要这么愚蠢的辅助设施。
文泰不懂兵
文泰(陈坤)的诈死疑点太多:这位将军居然被设计成下基层锻炼的七皇子拓跋宏(实行汉化改革的魏孝文帝)。历史上的拓跋宏,4岁就没了爹,自己也只活到32岁,根本不可能一大把年纪还是皇子。文泰在行军时遭到了柔然步兵的袭击,对方藏在小土坡后面,他居然看不到——他完全没有进军前派侦察兵的习惯。而骑兵被步兵袭击时,要跑很容易,他居然硬拼,结果毁容了。
很多人劝我说,看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千万不能太挑剔,考据派看电影太累。我不是考据派,我甚至不是学历史的,已经看出这么多硬伤。为此我很羡慕我老婆,她说:看,赵薇穿盔甲的样子好帅!
我看看手里的票根,60元两张的半价票,还算值;如果是全价票,我就觉得亏了。看这种国产电影,你最好对中国历史一窍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