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翁以煊:孤身航海2.1万海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9日16:36  《小康》杂志

  翁以煊:孤身航海2.1万海里

  “海上孤身一人与大自然对抗,一半可以靠智慧、技术、反应能力,调整船的某些细节,另一半就是听天由命了。但长久地与海洋、与大自然厮混,人很容易回到简单通透的状态。”

  文 |《小康》记者 管方方

  7年前,华人航海家翁以煊完成了为时三年半的只身环球航行,7年后,他的航海自述《征帆》一书出版发行。新书推介会的地点,选在北京一间酒吧的露天院落,主办方特别解释说这是同航海家的默契。也许曾经孤身前行的2.1万海里旅程,让他习惯随意和自然。

  2002年航海归来的翁以煊已经接受过太多媒体的访问,不厌其烦地讲述自己玩船的由来、往返的航线、费用总计、得失的考量、艳遇的多寡,遭遇过的海盗等事项,但即便经过数年的飞速发展,帆船运动对普通人来说,仍然是个遥不可及的概念。翁以煊希望通过这本有着大量细节描写的自传,向年轻人讲述“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其实是可以做到的”,“一切取决于你想选择怎样的生活。”

  选择梦想有多难?

  祖籍北京的翁以煊,一张口是一股厚重京腔。在美国学习工作17年后,他买下那艘伴他穿越三大洋的单桅二手帆船“信天翁”号,型号为“胡德-38”,长12米,最宽处4米,加上后来添置的各种设备,一共花费10万美元。

  “放在现在,一艘崭新的普通帆船大概100万人民币上下,也许更便宜,很多北京人动辄好几套房子,其实他们都玩得起船。”航海家这样说。

  金钱是决定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环球航海前,翁以煊在美国从事的是软件开发工作,他宣称自己不是大富豪,也不算穷,10万美元的二手帆船花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

  也许是因为“费用”这个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为阻碍中国人玩船的原因,翁以煊口气轻松地解释说,“帆船是个烧钱的行当,但我自从有了自己的船,每天吃住都在船上,周末就把全部心思用来研究各种仪器和设备,其实省掉了房租和其他费用。人在城市里呆着才会花钱,在大自然里就相反。”

  由于近几年一直在国内推动帆船运动的发展,翁以煊对北京周边的帆船项目也了如指掌:“北京有一些小的游艇会,会费几百块钱,坐火车到秦皇岛,花千儿八百学船,一般的白领还是能够承受的。”

  跟普通人一样,面对物质和精神“一得一失”的问题,翁以煊也纠结很久。他痴迷于150年前航海家史劳根的单人航海壮举,这位“大帆船时代”的楷模,“向人类展示了一个人的全面能力,和一种融入自然后,不受社会约束、时代变迁的影响,自由地享受生活、漫游世界的人生态度”。“我敬佩,渴求史劳根式的生活。”

  有了“诱惑”着自己蠢蠢欲动的精神楷模,又有了帆船,加之数十年在美国的打拼生活,让翁以煊对物质社会渐生厌倦。最后,时机来了。关于时机的描述,翁以煊讲得很动人:“面对蓝色的大海,和自己彷徨的梦想,我发问:有一天,当我赚够了钱也老了的时候,你会停止咆哮,照顾我吗?”他向老板提出了一个高不可及的薪水数字,如愿以偿地被拒绝后,安心地开始了孤帆远洋。

  在翁以煊此后的环球征程中,他遇到过无数的船友:教西班牙语的美国老太太、爱航海也爱机械的德国工程师、被海风摧残两年后满脸风霜的美少妇、半路撂挑子出来航海的夏威夷律师、加州军工厂的机工、芬兰电工以及电工的老婆——一位退了休后发誓要闯过合恩角的瑞士老太太,他们经历各异,性格不同,讲着参杂不同口音的英语,但相同之处都是爱船,爱长途跋涉地冒险,以及战胜和享受生活的过程。

  “很多中国人还没机会接触到船,如果有这样的机会,相信很多人会爱上它。我们并不缺乏征服海洋的历史,600年前我们就有了郑和下西洋。”

  以船为家的海上生涯

  海洋可以教会你什么?或许是学会如何缩短从选择梦想到实现梦想间的距离。

  翁以煊是边上路边学习的,远航前买的许多仪器说明书,都是在船上才开始细读并琢磨的。刚进入墨西哥海域,机舱盖在半夜起了火,他将灭火器拽下来,才意识到从没用过这玩意儿,于是又摸到手电,细看上面的说明,然后在千钧一发时喷出高压粉末。

  之后,为了省掉雇佣电工的钱,翁以煊开始自己着手修复被烧毁的电路板,他琢磨“反正12伏的直流电又电不死人”;仍旧是为了省钱,翁以煊在电话里按着技术顾问的指导,自己一步步修好失灵的自动驾驶仪。

  因孤身上路,翁以煊不得不凭一个人的力量完成的事儿还有很多:在东南非洲的海岸边,他自己解决了帆船搁浅的问题;在赤道南的信风带顺风行驶时,为了节约柴油储备,他不得不反复实践掌握了“风舵”技术,即:只借助风的力量,靠调整帆的大小、受风角度和吃力点而航行。

  动辄数十天独自漂在海上,许多人对翁以煊如何排遣寂寞表示好奇。航海家说:“我每天事情都很多。早起观察日出,做航海记录,记下经纬度、气压值、风向风速、天气和船的数值,然后睡个回笼觉,之后是在船友们自己的网络电台上交流信息,分享趣闻,谈谈天气或讲讲如何躲避洋流暗礁。”

  不过更多的漫漫长日和长夜,翁以煊用来读书。先是航海技术书,然后是各种小说。帆船在赤道无风带上缓慢爬行的时候,海天宁静,世界一片空旷,他用读《红楼梦》和《道德经》排解寂寞、驱赶炎热。仙境里读仙书,常有非凡领悟。

  有时,翁以煊也赤身潜入能见度百米的深海,观察珊瑚、巨龟,或奇怪的太平洋鱼类。漫漫长夜,他则用来仰望星空,如痴如狂,思量有辛苦有甜蜜的前半生。“但我也常常自己同自己讲话,为了保持语言能力。”翁以煊说。

  长久地与海洋和大自然厮混,让人很容易回到简单通透的状态。每隔数十天的航程,翁以煊会在海岸抛锚,上岸观光游览,补充淡水和油料,结识各地船友和本地人,饮酒吃美食,然后对着稀奇风光,很轻易地喟叹出快乐来。

  每个航海家都有一肚子故事

  读《征帆》这书,需要手边摊着一张世界地图,以供随时寻找那些陌生的岛屿、遥远的海峡、拗口的城市名儿,从而还原文字记录的场景。

  翁以煊对《小康》记者讲述了他两次遭遇海盗的经历。最近的一次是2005年初,那时他已结束“信天翁”号的只身航行,作为船长带领两名记者,参与“凤凰号下西洋”的活动。当时途径红海的出口亚丁湾,也就是索马里海盗的出没范围,“凤凰号”尽可能地选择远离海岸的水域行驶,几乎胜利在望时,海面突然出现一艘破游艇,七八个年轻黑人虎视眈眈,“凤凰号”的两名船员没见过这阵仗,“嗖”一声躲进船舱,无影无踪。结果这招把海盗镇住了,鬼使神差地,海盗没追上来。“也许我们阴差阳错上演了一出空城计。”

  数年漫长的航海过程,几乎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状况发生,但最惊心动魄和让翁以煊引以为豪的,还是独自闯过合恩角的经历。合恩角在南美大陆的最南端,寒冷,恶劣,险峻,掩藏着无数的艰难险阻,以及更加无数的冒险家的尸首。

  冲击合恩角对航海者来说,其代表的“荣光指数”类似于珠峰之于登山者。翁以煊的这段征服之旅从新西兰惠灵顿开始,往东南方向,斜插至合恩角,横穿整个南太平洋,且无岸可靠,中途经过风大浪急的“咆哮的40度”信风带,之所以称之“咆哮”,因南纬40度以南的海域,10极以上的狂风乃家常便饭。

  这段航程用了46天,翁以煊卸下帆以保护帆索,完全靠光秃秃的桅杆和船身的受风面,利用狂暴的风速,横穿漫长的南太平洋。在采访中,翁以煊告诉记者:“与大自然对抗,一半可以靠智慧、技术、反应能力,调整船的某些细节,另一半就是听天由命了。”“西方人为什么要过感恩节,因为最初的殖民者漂洋过海到达新大陆,能保住性命就要感谢上天了。”

  46天的惊涛骇浪,翁以煊最终找到了化解恐惧的办法。他窝在船舱里读《日瓦格医生》,读书让人忘记恐惧和寒冷,避免乱想和惶恐。他每天还用两到三个小时学习西班牙语,这是从美国出来的时候自备的教材,一共45课时。事后到了阿根廷,他用葡萄酒跟当地渔民交换螃蟹时,这些生涩的西班牙语恰好派上用场。

  勇闯合恩角之前的几十天,翁以煊备受心理折磨,他曾跟其他航海家交流过:“被死亡的恐怖折磨久了,也许是麻木了,我已经变成另一个人,也许是失去耐心后要与风暴决一死战,我开始感到无所畏惧,面对风暴的来袭,我感到坦然甚至高兴-——风暴啊,你全给我使出来啊!”

  征服合恩角是翁以煊为自己许下的千禧年愿望。曾经沧海之后,他又从南美最南端折向北至巴西,横穿大西洋到南非,游历东南非的海岸后,重新穿过印度洋回到起点新西兰。

  帮助别人,爱上大海

  如同毛姆的《刀锋》里那个到处游历受尽辛苦以求顿悟的年轻人一样,翁以煊怀揣着大笔精神财富,最后仍要回归现实社会。他上岸时一贫如洗,选择写书首先考虑的是生计问题,“这样可以赚到些钱,但如果能影响到别人,让他们爱上帆船,爱上海洋,稍微从物质社会里抽身,当然更加好。”

  “我们有漫长的海岸线,有郑和下西洋的文明史,应该恢复中华文化里蓝色文明的这部分。”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上,张艺谋用蓝色风帆暗示的,正是中国历史上的海洋文明。“帆船靠风能行驶,环保,低碳。与自然搏斗,又身心健康。开发海上资源,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首先需要人们了解和亲近海洋文化。”

  谈及现在的工作,翁以煊快速答道:“我想把RC44级,即国际帆联承认的赛事引入中国。中国的潜在船主很多,但是我们现有的环境和文化还跟不上需要,热心航海但是缺乏经济实力的年轻人因此失去了很多成长机会。我想为复兴中国的帆船事业做点事儿。”

  1999年元旦,翁以煊驶出旧金山的边境警察站时,曾感叹:“在多少人梦寐挤入金门时,我如释重负地离开了这个过于物质的世界。” 大家都想住大房、买好车,拼命消费的时候,他扬帆出海周游世界,原始地生活,追求非商品带来的快乐。如今他回到的,是帆船事业迅猛发展的中国,他说:“自己不想错过这个好时候。”总有一些人,如翁以煊一般,无论何时都勇于追逐异于主流的生活和难以完成的任务。而最终,他们所造就的传奇,鼓舞的又不仅仅是他们自己。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