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 央视《今日观察》专题 > 正文
前段时间,南京市玄武区下令拆除部分报刊亭,在解释原因时,城管局的相关人员反复强调几个字,一个是“档次”,一个是“美观”。他们认为原来的书报亭已经不上档次了,影响街道的观瞻。2010年10月28日央视《今日观察》播出节目《南京报刊亭:是要市容面子,还是要民生里子?》,以下为节目实录:
南京的一家媒体在当地的街头拍到的一些卖报人真实的生存状况,这些照片里的卖报人们为什么会用这样简陋的方式在街头卖报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他们原本赖以生存的报刊亭被当地的政府部门下令统一拆除了,报刊亭为何会遭受统一拆除的命运?小小的报刊亭影响了谁?这里面究竟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呢?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著名财经评论员向松祚、刘戈共同评论。
小小报刊亭,掀起轩然大波,一纸拆除令,引发市民强烈反响。城市的“面子”,民生的“里子”究竟孰轻孰重?
庄佳峰:拆除报刊亭拓宽道路 美化环境
(南京市玄武区城市管理局书记)
对我们的景观路和街景,投入了这么大的经费,用这么大的力度出新之后,我们街巷的面貌与以往相比,有非常大的提高。我们报刊亭的面貌已经不能适应升级之后的街巷的级别和档次。也许一小部分老百姓感到买报纸要多走一些路了,实际上对我们而言,应该还是有好的一面,就是这条路更宽敞,环境更美观了。
南京市民:拆除报刊亭带来生活的不便
(南京市民)
如果在这个位置拆了,再去附近买报纸,那就要跑到那边大概有300米远的一个超市里买,而且那个超市只是卖报纸,期刊这些只能去大超市去买,大超市就不是300—500米的位置就有一个。
向松祚:拆除报刊亭的理由匪夷所思
(《今日观察》评论员)
匪夷所思,六朝古都、历史名城南京为什么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报刊亭?一个小小的报刊亭引发了关于民生这么一个大问题的争论。如果我们具体看看南京这一次大规模的整治报刊亭,那么就会发展他的理由其实非常牵强,主要有三个理由:一个是占道。报刊亭其实只有2平方米,它能占多少道是大家的一个疑问。第二就是报刊亭除了卖报纸以外,还卖饮料等东西,说这是超范围经营。报刊亭卖一点报纸、电话卡和饮料来方便过往的行人,这不是很好吗?所以这三个理由令人匪夷所思,而且我们可以感觉到城市管理人员武断、装混的心态。
刘戈:拆除报刊亭仅仅只是相关部门的决策 与老百姓无关
(《今日观察》评论员)
南京市城管局的相关人员出面解释时,反复强调几个字,一个是“档次”,一个是“美观”。他们认为原来的书报亭已经不上档次了,影响街道的观瞻了。对于美观的看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当地老百姓来说,他们是不这么看的。因为在南京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电视节目是《新闻夜话》,这是一个辩论的节目,一定要有正方反方,但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就没有正方。
张先生:拆除报刊亭让经营者措手不及
(报亭经营者)
中秋节前通知我们,过了中秋节到城管所,他们当时就是说南京市在搞道路各方面改造,表示报亭影响市容,像报亭占地面积也不是很大,他们讲影响市容,我们认为也不太会影响市容。
李先生:报亭经营者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难有着落
(报亭经营者)
这个报刊亭,我们开了十几年了,为了生存,我们属于下岗工人,没有办法,为了混一口饭吃,我只拿360块钱,家属也没有工作。
向松祚:拆除报刊亭折射出深层次的真正民生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一滴水折射一个世界,所以这样一个小小的报刊亭会引发一个大的民生的争论,这反映了我们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和政府行政人员,他们的认识是有很多误区的。首先,他们心中民生的标准与我们真正所想要享受的民生是两码事,比如他们把民生理解为城市的楼越来越漂亮,越来越高,马路越来越宽。但老百姓的生活是不是方便,他们不怎么考虑。
2003年,南京市曾经把建报刊亭列为精神文明的实践实事,现在他们完全没有这个服务的意识,并没有问过报刊亭的经营者的想法是什么,连这个服务的理念没有,仍然是一个权力的理念,仍然是一个管理的理念,反正我现在怎么定的,我就怎么做,并没有考虑到这么报刊经营者都是非常低收入的人权,有的是残疾人,有的是退休的职工,他们没有考虑过这些经营者的想法,也没有考虑市民对报刊文化的需要,所以这其实折射出我们深层次的真正的民生。
刘戈:曾经的亮丽风景已被批拆除
(《今日观察》评论员)
这个报刊亭是怎么来的呢?2000年,中央文明办和建设部以及其他的六个部委一起下发了一个文件,鼓励各地兴办报刊亭,作为一项文化工程建设来推广。南京在那个时候就上了很多报刊亭,而且在2003年,就请了非常有名的设计师设计了统一的报刊亭,也成为了当时南京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时这个工程是扶危济困,还有文化事业的两项政策合在一起的,于是有了这个报刊亭,在当时的领导人眼里,它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后来的百姓眼中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现在盖了六七个部门大戳的合同怎么说不顶用就不顶用了呢,对于这一点,大家就觉得非常的匪夷所思。
城市发展,是为民生方便?还是市容整洁?以人为本,究竟要考虑哪些细节?
刘戈:对民生的理解决定了报刊亭的形象和功能
(《今日观察》评论员)
对于到底什么是民生的理解,就决定了报刊亭到底是城市的一个形象的名片,还是城市的一块友爱观瞻的牛皮癣,就决定了这两种不同的认识,对于民生的一种认识,决定了我们在行为当中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同样是整治报刊亭,上海整治完了以后,报刊亭并没有减少,上海整治的内容首先是清洁、整齐,比如移开占盲道的位置等等,经过这样一些整治,报刊亭发挥了它真正的功能。现在上海的一些报刊亭变成了义务的指路亭,很多外地人来了以后,如果没有看到警察,就去报刊亭问路。那么同样是整治,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思路,这就是就是对民生问题到底怎么理解的问题。
向松祚:城市管理者要站在民生的角度看问题
(《今日观察》评论员)
有一位西方的政治家说过,中国城市的发展是全部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高楼大厦,马路越来越宽,楼越来越高,楼越来越豪华。西方城市的发展是看不见,摸不着,但会让市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越来越舒服,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个民生最终靠什么呢,就是经济学上有人在设计幸福指数,也有很多民意测验在测幸福指数,最终城市管理是好是坏,水平高还是水平低,就取决于幸福指数是高是低。城市越是发达,实际上所需要的功能就越要细分,除了很大的超市,很多的专卖店,还需要小的杂货店。所以我们中国的城市,包括像南京这些城市管理者,他们应该去体验一下生活是不是很方便,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那么对这个问题看法就会完全不同。
杨保军: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让更多的老百姓得到切实的改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国际上有个共识,评价一个城市好与坏的很重要的标准就是,这个城市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一个城市与生俱来的特性,这往往也就形成了一个城市独特的风情。相反,一个单调的,整齐划一的城市,恰恰跟城市精神背道而驰。这里面我们有个误区,误认为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城市是好的,是现代的,这恰恰是错的。越是世界著名、有吸引力的大都市,就越体现了这种多样性,保留了一些流动的摊贩和固定的摊贩以及报亭等。不是为了GDP往上涨的发展才叫发展,最重要的是更多的老百姓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改善。
杨宏山:城市发展要贯彻以民为本的原则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首先在认识上,我们要知道城市是由多元利益构成的,在城市的发展中,政府要追求政绩,同时老百姓要追求幸福的生活,所以城市管理在理念上要确立多元利益的平衡原则。第二,在城市的决策过程中,我们能不能更多地引入一些公共参与的有效途径和渠道,能更多地听听老百姓的声音。第三个方面,从具体执法的过程中来讲,也要确立一种弹性化的原则,因为城市的预期决策从最初的初衷来说也许是好的,但是由于时过境迁,原来所设定的一些东西在执行的过程中,如果完全刚性地执行,有可能与老百姓的利益产生激烈的冲突,甚至有可能会引发群体性的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法的过程中,仍然要贯彻以民为本的原则。
刘戈:平凡的生活体验构成美好的城市生活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上海世博会主题歌的歌词:“心灵是城市的星光,城市是心灵的胸膛”,城市是要有心灵的,那么是什么构成了城市的心灵?报刊亭就构成了城市心灵的一部分。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美好的城市生活是怎么来的?不是高楼大厦,也不是宽阔的街道,是每一个人在城市里头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包括小菜市场、小餐馆、报刊亭、公共汽车站,所有的这些体验构成了每一个人美好的城市生活,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打断了,认为只有高楼大厦,只有宽阔的街道才是美观,才是美好的城市生活,那么这就是南辕北辙。
向松祚:城市需要温情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最担心的是,今天对报刊亭,明天可能要对小商小贩,后天可能要对街头卖艺人,再后天可能是对其他的杂货铺。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现在城市管理是要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在我看来要更多的注意软件和服务,城市要有温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