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学副教授坦承抄袭论文 所在学校已成立调查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4日12:10  法治周末

  在采访完禹晋永之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名人传记财富人生》副主编王冷不仅被指“为禹晋永作传”,还被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丹红曝出“论文抄袭”。

  如今,孰是孰非依然是个谜。而面对各方的猜测、指责和质疑,这位“史上最淡定论文抄袭者”异常平静

  法治周末记者 尹丽 发自河南郑州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高欣

  因为微博(http://t.sina.com.cn)上的三句话,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名人传记财富人生》副主编王冷迅速被戴上了“史上最淡定论文抄袭者”的帽子。

  “本人硕士论文抄了,学士论文也抄了。为了避免再抄袭,5年里再没有写过论文,并在同事中郑重宣告放弃参评教授。你可以继续指教。”王冷如此回应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丹红。后者在微博中称,王冷的硕士毕业论文《试论传闻证据》大量抄袭其于2004年发表的《传闻证据规则研究》。

  随后,一句发给吴丹红的“相煎何太急”,更被其视为王冷发出的求饶信号。

  从王冷微博上的留言可以看出,在不少人眼里,与自己素昧平生、但说话坦率得像少了根筋的王冷,抄袭已成定局。当不光彩的事实与抄袭者的平静态度形成强烈对比时,有人进一步质疑:她为何能如此淡定?

  11月18日下午,在其位于河南郑州鑫苑名家小区的办公室里,《法治周末》记者见到了王冷。

  一碗面条惹的祸

  之所以说就读于郑州大学中文专业时的学士论文是“抄”的,是因为那篇论文写于1988年。“当时,(大多数学生)还没有电脑,我们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把论文抄出来的。”王冷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我的学士论文当时被评为优秀,且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了。”

  至于完成于2007年的法律硕士论文,王冷坦言,自己并未下多深的功夫。“一堆资料的堆砌,没有新的观点。说白了,就是为了应付答辩。”她觉得,这篇并无多大价值的文章多少印证了“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句话。论文付印后,她一本也没拿回家。

  “我主要是在阐释‘传闻证据’这个外来名词,引用的一些案例也多是一些经典案例。在论文答辩时,我回答的问题和这篇文章并没有多大关系。”她说。

  而攻读法律硕士,以及更早时通过司法考试,并不在王冷原本的人生规划之内。实际上,她给出的理由多少有些孩子气———在与法律界的朋友聊天时,王冷因为被贴上“不懂法律”、“不专业”的标签,根本插不上话。于是,她暗下决心,要为自己争取发言的资格。

  1996年,王冷拿到了教师资格证;2000年,她评上了中文副教授职称。而10余年之后,她的职称里还未摆脱“副”字。

  “我确实早就放弃评教授的念头了。”王冷对《法治周末》记者说。而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实在不想为了评职称而制造学术垃圾”。

  在微博里,王冷多次表达了自己对“垃圾论文”、“买卖论文”的不满。

  在2010年6月9日发表在微博的两段话里,她写道:“刚一领导打电话,问我最近5年有几篇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艺学方面的论文,我告诉他说,我很久没写学术论文了。我心里对自己说,再也不要去制造垃圾了……领导语重心长地批评我,我也觉得有点儿堕落,学术研究还是要搞的,但是又纠结,学术研究和制造垃圾论文可以画等号吗……”

  关于有人对自己“抄袭论文”的指责,平日里爱开玩笑的王冷说,这完全是由“一碗面条”引发的。

  不久前,王冷以杂志副主编的身份赴京采访被各种传闻缠身的地产大亨禹晋永。采访从上午十点开始,直到夜里十点才正式结束。禹晋永请王冷和她的同事各吃了一碗面条。事后,王冷在微博中记录了自己的经历,并调侃,被一碗面打发的自己,没吃饱还不好意思说。

  她说,自己当时并未想到,这次采访竟会被人理解成“为禹晋永作传”。

  “稿子都还没有写出来,怎么能确定我当时是问了禹晋永哪些问题,又会如何写呢?”王冷说自己实在有些“冤”。她拿出未完成的文章递给《法治周末》记者说:“标题我已经初定为‘追问禹晋永’;呈现的方式是访谈。”

  “这篇文章的字数在一万字左右。”王冷说,“不管禹晋永说的是真是假,我们只想在很多人都在猜测、怀疑的时候,给他一个说话的机会。”

  “傻”后的日子

  想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但当自己面对众人的疑问时,王冷却并未选择在第一时间说明“抄袭事件”。

  事发时,吴丹红曾发布微博称:“禹博士,你又害了一个崇拜你的人。如果你不是在围脖上吹嘘采访你的王冷教授有律师资格,我也许不会去关注一个三流学校的四流教授,也不会因为好奇而查到她的硕士论文居然大量抄袭了我的一篇论文。”

  吴丹红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王冷的硕士学位论文抄袭了自己论文70%的内容。《法治周末》记者在中国期刊网的硕士论文数据库中找到了这两篇论文并作了对比,确实发现了部分雷同的内容。而具体的百分比,尚需专业机构鉴定。

  王冷说:“看到有人说我抄袭时,我一下子傻了。”

  但她同时强调,可以肯定的是,自己绝无遮掩。来到学校办公室,她进门便大呼:“有人说我抄袭论文了。”系里的几位同事未置身事外,主动帮她搜论文。王冷也和自己的学生聊起此事。最后,“抄袭事件”几乎成为满校皆知的新闻。

  目前,王冷所在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已经成立了调查组调查此事,尚未出结果。

  尽管态度坦然,但王冷并非未受影响。“虽然大多数时候我都大大咧咧的,但遇上这样的事情,不可能不生气”。

  在工作中,王冷还是把自己的情绪裹藏得很好。杂志社的同事张艳以为,她“压根儿没把这当回事”;学校的同事也发短信给她:“走到你的教室门口,被你眉飞色舞、喜形于色的课所吸引,不想走了。”末了,还加上四个字的评价“冰冰真棒”。“我的名是冷嘛,所以很多朋友都叫我冰冰,叫了多少年了。”她向《法治周末》记者解释道,“我很喜欢大家这么叫我。”

  而平日里时不时和王冷“抢”电脑的儿子则认为“祸起微博”:“你看,我说了不让你玩吧,你偏要玩。”

  但王冷的学生似乎并不认为他们的老师会很“较真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专业大三的学生高蕾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课堂上,王冷对钻牛角尖的学生挺宽容,喜欢引导而非批评;王冷讲授的商务礼仪课程也是学校最实用、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平时喜欢逃课的学生,上她的课时,就来听课了。”她说,“王老师亦师亦友。”

  在高蕾的同班同学赵文龙看来,王冷则是个从不敷衍的“有才”老师。他说,对学生而言,老师论文多寡没有多大意义,“关键是课上得好”。

  还有已经大学毕业的学生在王冷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打进电话,咨询公务员面试应该如何表现。当《法治周末》记者在电话中问及这位女生是否听说“抄袭事件”时,她告诉记者:“我没听说过,但不管是不是真的,都不影响我对王老师的信任。”

  “我从来不失眠”

  王冷说,自己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尽管现在一学期要上三门课,但她力求把讲课用的幻灯片做得很精美,并在其中插入音乐、视频等链接。讲课时,则“连说带比划”。《法治周末》记者在她的商务礼仪课件中,看到有一段话被标记成红色———

  “说话的三条底线:力求说真话;不能说真话,则保持沉默;无权保持沉默而不得不说话时,不要伤害他人。”

  “我这个人一向与人为善,从来不失眠。”王冷说,在幼时的教育中,父亲把善良二字刻在了她心中。在她看来,“好女人像水一样,好男人像玉一样。前者包容、后者温润。”

  在微博里,王冷拥有众多“粉丝”。“很多人都拿我当大姐一样。”她说,有一次,“博友”特意要了她的电话号码,跟她聊了一个多小时,就是想倒倒心里的苦水。

  在现实中,王冷也似乎很容易就能走到人心里。在做一个案子被告的代理律师时,曾经“撬不开嘴”的被告与王冷相对而坐,先是强忍泪水,继而失声痛哭,最终敞开了心扉。

  张艳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去KTV时,年轻人还正拘谨着,王冷就已经拿着麦克风投入地唱了起来。“不过,老不在调上。”她笑着说。

  衣着入时是张艳给王冷的一个“标签”,但她有时又不怎么“讲究”。

  有一次,在采访第59届世界小姐中国区组委会秘书长杜子建时,王冷一见面就告诉这位只在微博中聊过的朋友,自己“没洗脸就过来了”。对方哑然失笑:“没洗脸你还敢到我这选美办公室来啊……”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教授 抄袭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