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闻文梓
出深圳市区,进入观澜的某个城中村,再穿过若干小巷,终于,王景波所说的自助洗衣店在眼前出现了。坦白说,即便位于城中村,这家店铺也不起眼,它甚至都不在城中村的主干道上,周围的仅有的商家也只是一家小小的士多店。站在门口便可对店内一览无余:二三十平方米的空间里,摆了8台洗衣机,洗衣机上一一对应着悬挂式的干衣机。一名服务生守在吧台前,旁边堆着大包小包的衣服,价目表上写着:6元一桶。
很难想象就是这样的洗衣吧,三年来已经在广州、哈尔滨、杭州、成都等16个城市开了近百家连锁店,还号称要与全国连锁的便捷酒店合作,要进高档社区。
外行
王景波有两张名片,一张上面写着克林洗衣吧董事长,另一张则标着深圳某卫厨电器有限公司董事的身份,严格地说,其实后者才是他的本业。
王景波做技术出身,从设计电器到成为深圳某品牌热水器的东北区总代理,后又以东北分公司为基础反向收购深圳总公司,于是这个东北人来到了深圳。
起初,他只是受朋友所托,考察深圳的洗衣行业。一番市场调查之后,他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至今为止,洗衣行业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品牌;第二,至今为止,洗衣行业一直以干洗为发展的主干,水洗就像一个先天不足的枝丫,始终依附于干洗,不死不活。
王景波认为这是个机会,“很多人觉得水洗之所以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家家都有洗衣机,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家家都有锅碗瓢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餐馆?为什么大多数餐馆的生意还能够那么好?”
技术出身的王景波惯于逆向思维,并且有一股东北人的“蛮劲”,发现水洗的市场之后,他立即决定第二次创业。他从原来电器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抽身而出,重新拉起了一支队伍,在观澜工业区的一片平房中设立办公室。且从一开始,野心就不小——不仅要在深圳开店,而且还要面向全国。
事实上,自助洗衣的模式对很多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10年前,中国不少大学校园里就配备了或投币或刷卡的自助洗衣机,在一些社区的便利店里也可以看见一两台。这是一种类似于自动贩卖机的经营模式:不用独立的店铺,只需要交纳一定的场地费、水电费,全市摆放百余台,每天固定的时间去收钱就可以了。
这种模式虽然投入的费用相对低廉,但是,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机器折旧也相对更快,“相当于是在给别人卖机器,而不是在做服务,做自己的品牌。”王景波一开始就对这种游戏没有什么兴趣。
他感兴趣的是西方那种。在西方发达国家,自助洗衣店就像快餐店一样普及,不仅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还经常出现在电影电视小说等各种虚构的故事里,成为浪漫、温情甚至凶杀情节的上演地。以美国为例,自助洗衣已有50年的发展历史,全国共有3.5万家自助洗衣店,年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体系。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那家全球最大的自助洗衣店考察时的场景至今让他印象深刻:145台洗衣机和125台干衣机“之”字形排列,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连轴运转。店内还辟出两块相当大的空间,一边陈设着小桌子和沙发,一边摆放着玩具和游戏机。小桌子上还有惊喜,每天的例牌是免费的咖啡和糖果,生意最清淡的周三,老板会送比萨;母亲节,则送蛋糕。
“我们最终的形态就应该像这样,不是‘店’,而是‘吧’的概念。顾客不仅可以洗衣服,还可以休闲娱乐。”王景波说。
“野性”扩张
当王景波在珠三角摸索起步时,几乎差不多的时间里,在北京和上海也分别出现了第一家自助洗衣店。北京的开在双井桥家乐福附近,是经典美国店的缩小版:所有的机器都从美国进口,从容量到技术走的都是专业设备的路子,店内还设置了一片等候区,奉上沙发、茶水、杂志、电视和电脑。上海的第一家店开在舟山路上的居民小区里,老板是位叫中井亚美的日本女人,照搬了典型的日式路子——在日本一般只要有一台中型和一台大型的机器,就可以在街角开一家小型自助洗衣店了,全日本有十几万家这样的洗衣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多24小时服务,颇受欢迎。
与北京、上海的同行在市区开店不同,王景波的路子则野得多。他的第一家店开在深圳宝安区富士康工厂附近,消费人群主要是富士康的员工和城中村的居民。门面不大,设计简单,乍一看与小型干洗店并没什么不同,顾客也都是把脏衣服送来就走,几小时后再过来取。基本没有自己动手的,除了计价方法与干洗店不一样,严格来说,王景波的自助洗衣店有其形而无其实,却一家接着一家地开了起来,仅在富士康周边就一口气开了十来家。
之所以把店面开在工业区而非市中心,按照王景波的说法这也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农村包围城市:中国大部分家庭还是习惯于自家的衣服自己在家洗,只有不适合水洗的衣服才会送去洗衣店干洗。有实际水洗需求的大多是那些居住在出租屋、集体宿舍、学校的群体,要么没有洗衣机,要么晾晒衣服不方便。
此后,王景波开的每一家店都将地址选在各个城市的城乡接合部、工业区等流动人口密集区,打着自助洗衣的旗号,短短三年内,从深圳起步,已经在广州、东莞、惠州、杭州、哈尔滨、成都等16个城市开了近百家连锁店。
与王景波同时起步的北京、上海的那两个同行运气就没有王景波那么好。美国式的自助洗衣店,设备通常是针对美国式的家庭设计的,容量大、耗水多,一般启动资金就得50万—100万,价格如果定得太低,便很难收回成本,定得太高,又很难培养出固定的消费人群;上海的中井亚美开业后来看稀奇的人不少,真正消费的却不多,无奈之下,她不得不把门口玻璃窗上的“自助洗衣店”改成“洗衣店”,还添了一个店员,帮着客人们洗衣服,并把衣服叠好熨好。多年过去,这两个同行至今仍固守着一家店面。而真正实现连锁的,全国也只有克林一家。
未来N条路
“不去洗衣店的人,100个人可能有101个理由,所以,不用琢磨为什么他们不去,只用服务好那些去的人。如果能够让去的人感受到,洗衣服也是一个‘技术活’,洗衣店可以比家里洗得更快、更干净,这样,曾经不去的人也就自然去了。”王景波对公司的前景很乐观。
毕竟,绝大多数人都认同:水洗还是最环保、最健康的洗涤方式。干洗店经常要等几天才能去取衣物,其实这个时间不是用于洗涤,而是等着洗涤后的化学气味散去。据调查,60%—70%的洗涤类型是可以通过水洗来完成的。
尽管现在自己走的还只是布局城乡接合部这种“农村包围城市”路径,但王景波还是为这60%—70%的市场设计了未来的N条路,他最近盯上的是便捷酒店和公租房项目——还是从最迫切需要解决洗衣服问题的人群着手。
按照不少地方政府的规划,目前公租房项目既定的基础配套措施有二:一是大食堂,二是自助洗衣房。对这一战场,他信心十足。他认为,自己的优势不仅在于拥有目前全国唯一的连锁自助洗衣品牌,而且设备都是自主研发、获得了专利的。“与市面上家用洗衣机相比,我们的机器容量更大,更省水,洗得还更干净。与美国的专业设备相比,我们的更便宜,适合市场导入期。”
不过,现在的和将来计划开在公租房的门店,也仅是其目前门店的初级版或者简单升级版,仅仅展示了自助洗衣吧的雏形。如果能进驻便捷酒店,借助后者的网络和消费人群,则可以将这一模式升级为标准版。即在每一家便捷酒店布置一个空间,在那儿洗衣、擦鞋、上网、购物都是自助的,便捷酒店可以提升服务水准,洗衣吧则可以节省渠道建设费用。
“我们已经和‘7天’的市场部门作过初步接触,他们很感兴趣,希望能够先在部分门店进行试点。”王景波暂时只想探探对方的态度,“7天”在全国有 600多家门店,全部投放需要2000万左右的资金,一旦试点没做好或者没做出规模效应,就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
去年10月,克林洗衣吧拿到了一笔深圳航空3000万元的投资,用深航财务总经理关学衡的话来说,“之所以投资,是因为克林是深航一直在寻找的有项目、有前景又暂时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他们十分看好洗衣吧的商业模式和王景波的团队。
不过,深航在拿出3000万的真金白银同时,也提了一个数字要求——两年内门店拓展至1000家。对现在只有百家门店的王景波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其当务之急就是把规模先做起来,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形成品牌效应,他因此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直营和加盟连锁,不过,对常见的加盟连锁带来的管理和品牌上的难题,他似乎并没有在意。
王的逻辑很简单,“先做规模和品牌,待品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再推出高端产品”。按计划,今年克林洗衣吧会有一个高档社区的样板店开张,主要提供更专业、更细分的服务,比如,不使用任何洗涤剂,而使用特殊的技术来洗儿童的衣物。这也是继便捷酒店、公租房之后,王景波准备探索的另一条路径,当然作为社区商业形态之一,他少不了要与强势的地产商讨价还价。
“现在,每家初级版的洗衣吧每月收入均超过2万元,可轻松实现盈利。一旦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模,则有无限可能。”王展现出东北人胆大且能说会道的一面,为了激励员工拓展事业,他甚至早已进行了股改,公司上下,从副总到司机都持有股份,显然这是奔着上市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