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古琴:活在当下,有喜有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3日14:35  新民周刊
王珑的“海上雅乐”走进东方艺术中心,大大提升了古琴与民众近距离接触的可能性 王珑的“海上雅乐”走进东方艺术中心,大大提升了古琴与民众近距离接触的可能性

  古琴入门并不难,难得是真正领会曲子的精神,体现出应有的韵律与境界。

  主笔/沈嘉禄

  现在学古琴的人多了,据戴晓莲估计,仅在上海就有两三万人。那么他们在哪里学呢?“上海这几年琴馆开了不少,大约有十几家,他们可以在那里学。速成班,一两个月,下死劲,就能弹曲子了。千日琵琶百日琴,古琴入门不难,难得是真正领会曲子的精神,体现出应有的韵律与境界。”戴晓莲说。

  古琴热让她有点欣喜,至少不再被人说成是“弹古筝的”。2006 年元宵节,国家九大部委在民族宫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李祥霆大师用古琴弹奏一曲《流水》,作为重点节目介绍给各级领导和中外嘉宾。北京奥运会上,张艺谋也给了古琴一次向全世界展现魅力的机会,古琴与书卷一起向世人展现的中国文化之妙的时候,她说起此事就很感激素未谋面的张艺谋。

  古琴热与国学热是相呼应的。这一点不少琴家表示认同。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古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琴是继昆曲之后申报成功的“非遗”,后来才是木卡姆和长调。接着,国家在全国范围确定十个古琴非遗传承人,但还没宣布就死了两个。

  但古琴热中,戴晓莲也有几许忧虑。比如在专业层面,单说打谱吧,出现了“大跃进”,有人没有吃透古曲的精神,急功近利,率尔操觚。比如记者了解到,某市有位老先生一年连打三首大曲,小曲更是草率行事,几年里居然顺风顺水地“破译”一批。但一试奏,专家听上去都是一个调,难以认可。

  戴晓莲说:“打谱这种工作,其中的辛苦非外人可知,它是档案整理工作,应该由政府文化部门的支持,最好设立专门机构,召集一批专家来做,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

  古琴有很多流派,如常熟的虞山派,扬州的广陵派,广东的岭南派,四川的蜀派,河南的中州派,山东的梅庵派等等,都有其代表人物,他们的后人都希望自己掌握话语权。如果你要在名利场混,话语权肯定是相当重要的。

  另一方面,记者了解到,在当今反权威的语境下,比如有一个流派的专家打出了琴谱,其他流派的传人就故意不认可。同一首曲子出现多人复打的局面,不仅浪费了人力,还使古曲的文化信息出现紊乱与丢失。《平沙落雁》这首曲子目前就有七个版本。深层次的原因是著作权的归属,因为光碟一旦作为商品进入文化产品流通的渠道,就可以带来名利,那么大家都要争这个话语权了。

  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琴馆,给市民提供了习艺场所,但效果如何,她认为大可一议。“不少琴馆唯利是图,将商业利益放在首位,严重损害了古琴的声誉。也因为教学上不得法,自身演奏水准又不高,在古琴爱好者这张‘白纸’上就留下了污点。”戴晓莲希望记者给大家提个醒。

  记者在微博上曾留一言,希望结识琴馆经营者,很快得到很多响应。但了解后发现多为家庭作坊式的传习场所,辟一室,挂一匾,设一桌,立一屏,置一琴,考究点的再焚一炉香,就可开张了。规模之小,几乎只可容膝。教琴的收入有限,比如一课时一两百元,最高三五百元,这都是有行规的,琴馆还得与琴师分成。那么琴馆就设法通过卖琴、卖玉、卖字画等创收,卖琴谱、卖碟片是毛毛雨,有的顺便传授养生、保健、美容、药膳等方面的知识,最常见的是传授茶道,卖普洱、铁观音,还有卖汉服唐装的,因为弹了琴,人就得高雅一下,这身行头可少不了。最厉害的是引进香道,棋楠一卖,价比黄金。“这个东西烧起来,钱就哗哗地流出去啦。”一位学琴的读者对记者说。

  古琴是可以很响的

  王珑再三希望记者文章中别出现“民乐”两字,代之以“中国传统音乐”。

  主笔/沈嘉禄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切呼唤中,古琴无疑是一种既可沉吟又能激荡的心声。古琴之于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越来越为文化界人士认同,并得到国际社会的看好。1977年,美国宇航局向太空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向外太空可能存在的生命体介绍地球的概况,所用方式包括语言和文字,其中代表中国音乐的就是古琴曲《流水》。

  申请政府补贴不容易

  为古琴界公认的“上海美女”王珑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主修扬琴,副修古琴,师从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1997年毕业后直至2004年,她在上海民族乐团担任演奏员,同时向古琴师龚一习琴,提升表现能力。2004年她从民族乐团辞职,专门从事雅乐传播及艺术策划工作。2008年创立了“海上雅乐”品牌,以亚洲顶尖演出场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核心场所,全心推广雅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为“海上雅乐”艺术总监。最近三年来,王珑策划并成功演出的雅乐音乐会已经接近50场,其中古琴扮演了重要角色。

  王珑主持并策划的古琴专场有2009年11月李祥霆《他来自唐朝》独奏音乐会,2010年5月蜀派古琴大家曾成伟父子《蜀山琴侠》演奏专场,2010年9月,戴晓莲《广陵今在》专场,今年还有4月的《杨氏姐妹》专场和5月的《吴音清婉——吴门琴派古琴》专场。

  “海上雅乐”不同于吃皇粮的文艺团体,它的主要载体就是同名女子雅乐室内乐乐团:由扬琴、琵琶、二胡、笛箫、古筝、古琴等乐手组成。这批团员与“海上雅乐”签约,“海上雅乐”根据实际需要,在曲目邀约、编配,服装制作、媒体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投入成本。

  这样以民乐为演出形式的团体如何生存呢?据王珑介绍:收入来源主要为三块:企业赞助、雅乐演出、其他商业演出。每场演出的成本大概在3万—5万元。

  “海上雅乐”的演出申请过政府补贴吗?记者问。

  王珑表示申请过,“但手续相当繁琐,业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我们应该能申请到文化基金的补贴,但等我们按要求把所有文件送上去时,工作人员就轻率说了一句:材料现在不收了。连什么内容看都不看,就退给我了。”

  她还表示:“我们是文化个体户,要享受政府的文化补贴非常难。我听过一些同行叹苦经:拿到政府的钱基本不可能,除非你有过硬的关系。”

  王珑这个“个体户”注册在嘉定绿色经济城,能享受一点税收优惠,嘉定区有关部门还给了不少建设性建议。

  一张门票炒到1000元

  三年来,一直有对“海上雅乐”非常支持的台湾及内地企业慷慨解囊。市场开拓方面,除了在东方艺术中心每年不少于12场的演出外,其他高端商演市场以及与政府合作,推动雅乐走向世界的策划宣传等也都在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海上雅乐将受邀参加英国爱丁堡音乐节,而且是上海唯一的一个雅乐演出团体。”王珑相当看重这次亮相。

  有一次王珑在演出时悄悄走到观众席里听反映,结果听到有人议论:王珑做这个是在玩票,撑不了多久的。对此王珑坦言:“我不是玩票,我是倾注真情来做这个事业,我爱中国传统音乐,爱古琴。但到底能撑多久,心里真没底,平时一直在为自己和同伴打气。我理想中的‘海上雅乐’能否实现,还得靠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理解。”

  “观众到底是来欣赏,还是看新鲜的?”记者问。

  “进场看过古琴演出的观众都会由衷感慨:以前真的不知道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古琴这么优美。我国长期以来美育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大批观众既无机会,也无兴趣去看一场和中国文化休戚相关的雅乐演出。在西方音乐的强势进入下,青年一代对民族音乐有一种自卑感。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学热的带动下有所复苏,古琴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海上雅乐’做的多场古琴专场均取得了不俗的反响,2009年李祥霆大师专场,300元一张的门票被黄牛炒到1000元。最后,我们不得不向东艺紧急申请增加了座位,但仍有很多爱好者不得其门而入。”

  王珑强调:观众喜欢看高水准的、制作精良的演出。不少观众很内行,他们有国学根底,容易进入“高山流水”的境界。

  在采访时,王珑再三希望记者文章中别出现“民乐”两字,代之以“中国传统音乐”。有一次她与钱文忠探讨民族音乐的发展与生存,钱文忠认为,之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不兴,与几十年来“民乐”的称呼不无关系。

  古琴在外国有不少知音

  古琴在海外也有不少知音,虽然专业人士可以说他们还不那么“知”,但毕竟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围聚到“俞伯牙”面前。

  美国伯克利大学音乐系特聘古琴与古筝教师、北美琴社社长王菲女士告诉记者,美国加州Milpitas市就从2007年起决定将每年的11月7日定为该市的“古琴日”,以此鼓励旅美华人王菲和她所领导的北美琴社多年来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这是世界上迄今第一个专门为中国古琴设立的节日。

  美籍华人王菲,自小与她的两个姐姐一起学琴,后来在美国教授古琴并于1997年成立北美琴社。她们在北美被誉为“中国的勃朗特三姐妹”。

  “2002年我们和人民网合作,搞了第一个网上古琴音乐会的直播,就是古琴音乐会的直播,这是配合2003年中国古琴申遗才做的一件事。我们还和CNN做过专题片,2005年世界财富论坛在中国召开的时候,我们又搞了一个千年古琴、百年普洱的活动,向世界500强企业宣传古琴。”王菲说。

  中国古琴组织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还是很多的,北美琴社每个月在旧金山湾区都有雅集,弹琴、吟诗,努力复原古人的生活场景,以此来加强中美两国文化的交流。王菲告诉记者:“这种在老外看来颇为新奇的活动常常有一个主题,比如说花的主题、春天的主题,我们有携琴访友,比如说我们开着车到其他城市见琴友,我们有湖上的雅琴,我们有专题,比如古琴与唐诗、古琴与太极,有蔡文姬的专题、李清照的专题等等。”

  北美琴社在十多年里像滚雪球一样扩大队伍,目前大概有会员2000多人,年龄最大的为80岁,散布在世界不同的20多个国家。

  王菲根据自己的接触认为西方人的欣赏古琴的水平是不低的,有许多感人故事被她津津乐道。有一次她在伯克利大学教古琴,听得人非常多,有些并不是音乐爱好者,但他们非常愿意接受,他们认为美国的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其中也包含中国的音乐,所以他要把古琴也作为美国音乐的一部分来介绍。他们的心态就是如此开放,所有古琴在北美就有知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