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画家赠文化馆作品仅存1/3 前任领导称已被送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8日18:14  中国新闻周刊 微博

  浠水文化馆的独门礼品

  捐赠画作遇人不淑的事件,很容易引发公众对受捐的政府机构失去信任,从而导致大家对诸如此类捐赠热情的消减

  本刊记者/杨正莲 (发自湖北浠水)

  150幅画作,30年间,只剩下63幅。

  湖北浠水籍著名画家闻钧天不曾料到,当年满腔热情地贡献画作支持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他逝世25年时却被发现那些画作早已流失经年。浠水县文化馆馆长徐良向媒体表示,他去年上任时只剩下63幅,前任领导给他的解释是,部分画作被领导送人了。

  “这与我们的初衷相悖。”闻钧天的儿子闻立圣在电话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闻立圣也是一名画家,今年已经65岁,他说,通过媒体报道知道这个情况后,他感到很纠结,也很失望。

  不过,这位身在武汉的善良老人,仍然寄希望于当地政府,他相信他们能够处理好这件事情。“不会改变对家乡的热爱。”电话那头,闻立圣的语调颇为复杂,“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

  父子捐画

  在湖北省黄冈市的浠水县,有一个村庄叫闻家铺。在这个位于巴河镇望天湖畔的村庄,闻姓是一个大族,同时还是一个书香世家。1900年出生于此的闻钧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嫡堂弟,两人仅一岁之差。早年,二人同堂共读,互有熏染。

  闻钧天擅长中国画,对文史、绘画、书法、金石皆有研究。他的山水画法出于江南名家萧俊贤门下,花卉画法等又得国画大家陈师曾、梁公约指授,并有所创新,且诗、书、画、印相得益彰。解放前,在他任国民党内政部司长期间,仍然以很多时间致力于书画研究,并兼任文艺院校的国画教职。

  闻钧天的作品,大多生活气息浓郁,多能结合时代背景反映现实,比如战争中逃难的难民、台湾问题等均能成为他的作品题材。闻立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闻钧天于1986年12月逝世后,这位一生坎坷的老人获得了官方很高的评价,获得的称号有著名艺术家、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等等,有关部门甚至专程到家里询问要不要安息在公墓。

  1981年,正值拨乱反正的敏感时期,浠水县政府向闻钧天父子求画。闻钧天和儿子闻立圣,一起创作了150幅国画,捐赠给浠水县文化馆。其中,闻钧天先生的画作有100幅。《中国新闻周刊》获悉,最初的捐赠起因是浠水当地刊物《浠水文艺》需要资助,这本刊物后来更名为《红烛》,与闻一多先生的诗集《红烛》同名。

  今年84岁的朱泗滨,时任浠水县文化馆副馆长,他和馆长马春应、文化辅导干部郑国寰一起从武汉取回这150幅画作。关于这次捐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周报《团结报》,在1981年7月11日进行了报道。

  这篇名为《老画家闻钧天向家乡赠献画作》的报道称,武汉市政协委员、市民革常委、市文史馆馆员八十二岁的著名老画家闻钧天同志和他的儿子闻立圣,最近向他们的家乡浠水县赠献了自己的国画作品150幅,受到武汉文艺界和家乡人民的赞扬。报道还表示,闻老先生虽年事已高,精力减退,但仍然每日坚持挥笔写字作画。

  闻立圣出生于1946年,师承父亲闻钧天,也是一位画家。一年多以前,他在湖北省博物馆参加了一个会议,这个会议希望能够号召老画家、老艺术家身后将自己的作品捐献出来。不过他发现与当时情势不同,现在很多人都不再愿意捐赠。“我当时表态,闻老(闻钧天)的作品我愿意捐赠,其他名家的画作我也愿意去换来捐赠。”闻立圣说,他对自己是闻家人很骄傲,仍然热衷于支持家乡的文化建设,也希望中国画的教育能够继续下去。

  画作存在馆长家

  尽管当时参与了捐赠,闻立圣已经不太能够记得到底捐赠了哪些画作,后来也没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近日,湖北当地媒体披露:30年前的150幅画作,如今只剩下63幅。

  发现画作流失,最先要求追踪调查画作下落的,是今年已经84岁的朱泗滨。朱泗滨是唯一一个健在的当时接受画作捐赠的人,去年起,他想要为1986年逝世的闻钧天在25周年时筹办一个画展。当他回到文化馆协商此事的时候发现,画作大多已经流失。这让朱泗滨备感意外,他一边向有关单位领导反映此事,一边查找档案记录追踪下落。

  朱泗滨反映的问题起初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回应。“个别领导不太重视,拖了年把。”9月6日早晨,清瘦高大、但腿脚已然不太利落的朱泗滨,在浠水县一个老旧的居住楼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无奈之下他才不得不诉诸媒体。

  “就在消息见报的晚上,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带领县纪委、宣传部、公安局、文化局的干部,一一登门道歉,并组成了调查组全力追查字画的下落,第一天就追出了51幅。”朱泗滨对现在的进度比较满意,他甚至认为估计很快就能有最终结果。

  不过,浠水县委宣传部并不完全认可这种说法。浠水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王峰9月6日上午在办公室里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媒体报道的一个月之前,浠水县纪委已经立案调查了,而在更早的一年前,文化系统的纪检部门也已经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获悉,1981年浠水县文化馆从武汉取回150幅画作之后,曾经存放在文化辅导干部郑国寰家里,此后30年间,虽然多次人事变更,但大多时候画作都是存放在时任文化馆馆长家里。此间,历任文化馆长有马春应、胡劲松、宋爱民、张少华、陈云富、周金林、徐良。其中,马春应和张少华、胡劲松任馆长期间画作基本没有流失,宋爱民期间可能流失了六七幅、陈云富期间流失三幅、周金林在任期间流失较多。据悉,这次专案组三天内就追回的51幅画作,就是从周金林家里追回的,另有8幅已经送人。

  浠水县文化馆馆长徐良去年7月23日上任,9月6日下午他在办公室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现在不方便谈论任何与画作有关的话题。当记者求证文化馆一贯如何保存这些捐赠画作,以及他接任文化馆馆长时到底有多少幅画作,他均以此事敏感而调查结果尚未出来为由拒绝表态。

  该县文化局局长闫桂华也拒绝透露任何信息,9月6日晚上他在电话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此事纪委已经立案调查,在最终的调查结果出来之前不做任何表态,他还表示预计本月底会有最终调查结果出来。

  不仅如此,浠水县相关单位如今均对闻钧天画作三缄其口。《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还分别联系采访了浠水县纪委、公安局以及上任文化馆馆长周金林,均未作任何实质表态。

  官方的刻意回避并不能掩盖疏于管理的事实。浠水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王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现在文化馆存有63幅画,追回50多幅,还有10幅收藏在浠水县博物馆,现在决定把所有的画都移至博物馆保存。“因为文化馆和博物馆的制度不一样,博物馆无论是设施、管理、安保,都要好很多,文化馆确实是失职了。”王峰说,等所有画作全部追回后,还将一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再统一移交。

  闻立圣通过媒体知道画作流失之后,他也很快就接到了浠水县方面的电话致歉,这让他相信当地政府一定会妥善处理。不过,他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如果确实有画作无法追回,他愿意亲自补齐那些画。尽管心中浮现出这样的念头,已经65岁的闻立圣觉得真要付诸实施还是困难重重:“首先,我已经是个老人了,社会活动又多;更大的障碍在于伤感,对老人的怀念之情无可抑制。”  ★

  (实习生姜婉君对本文亦有贡献)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相关专题 中国新闻周刊

更多关于 捐赠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