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宁波市民在废墟上开音乐会纪念老城区被拆除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31日16:04  中国周刊
月湖西区被拆毁的房屋 。 月湖西区被拆毁的房屋 。

月湖西区被拆毁的房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月湖西区被拆毁的房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陆冠何在房顶被掀掉的三楼吹小号。韩宇挺  摄 陆冠何在房顶被掀掉的三楼吹小号。韩宇挺 摄

葛福令在唱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韩宇挺  摄 葛福令在唱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韩宇挺 摄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街坊音乐会,而是月湖西岸老街区的一场葬礼,一曲挽歌。”

  中国周刊记者 李佳蔚 宁波报道

  这也许是中国最特殊的一场音乐会。

  没有音乐家,没有指挥,没有灯火通明的音乐厅,甚至没有一把座椅;表演者们,是一群自发组织起来的普通市民,而舞台,是宁波月湖西区里一座被掀掉楼顶的废墟。

  “有那么一刻,我停止拍摄,静静谛听,”一位全程拍摄了这场废墟音乐会的摄影师说,“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街坊音乐会,而是月湖西岸老街区的一场葬礼,一曲挽歌。”

  “你们不会像原来那样,嫌我吹得难听吧?”

  2011年11月底的一个下午,袁勇和程健捷这对老邻居,站在月湖西区中营巷的废墟上,像往常一样聊天。

  51岁的袁勇,留着半长的头发,被邻居尊称为“袁老师”,是宁波电视台的记者。40岁的程健捷,喜欢收藏城砖,有着“收藏家”的美誉,是海曙区收藏家协会的会员。

  袁勇对程健捷说,他认识的一个网友,正筹划把宁波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旧照片挂出来,搞一个摄影专题展,表达一个宁波人对老宁波的留恋,选中的地点,就是月湖西区。

  其实,程健捷最近也搞了一场专题展,纪念宁波建城1190年。在海曙楼上,他从自己收藏的城砖中,挑出了90块有铭文的宋、明、清古城墙砖,还展出了19世纪末前后,外籍人士为宁波城留下的城市旧影。

  “我生在宁波,也想老死在这里,可宁波居然先死了。”一个参观者看完展览后,扔下了这么一句话。

  程健捷把这句话转述给袁勇,说:“人家搞个摄影展,我们也搞个什么活动吧,说不定哪一天就没有机会了。”

  他们所在的月湖西区,是宁波目前现存面积最大的一片老街区,以著名藏书楼天一阁为核心,拥有1300多年的历史。

  从2000年左右开始,像中国的许多城市一样,宁波城区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巷民居也在逐年减少,以小青瓦、硬山墙为主的“微波”式城市轮廓线正在消亡。更为严峻的是,老城区原有的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历经旧城改造,其原真风貌已所剩无几。

  因此,月湖西区被众多宁波人视为“最后的遗存”。

  而从2009年开始,“最后的遗存”也面临着“最后的改造”。拆迁通知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袁勇和程健捷的家,均在月湖西区二期拆迁范围之内。

  最后,他们商量搞一场老街坊音乐会,主角是陆冠何。

  陆冠何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学小号,在他去重庆上大学之前,袁勇他们经常听到他嘹亮的号声。1月2日,他就要去美国留学了。

  袁勇先是找到了陆冠何的父亲,说明了来意。陆父一口答应,只说了一个建议,等到陆冠何考完托福再告诉他。

  2011年12月11日,考完托福的陆冠何,从袁勇嘴里知道了自己将要成为一场音乐会的主角。

  “文艺一点,”袁勇拍着陆冠何的肩膀,说,“我们的情绪,就是我们还在,我们希望能够快乐地生活。”他害怕这个刚大学毕业一年的大男孩有负担。

  结果,24岁的陆冠何回了一句:“你们不会像原来那样,嫌我吹得难听吧?”

  “就叫废墟音乐会吧。”

  2011年12月18日,中午快12点的时候,在月湖西区门口的留守居民黑板报上,街坊们写上了关于这场音乐会的通知。

  在“娱乐短讯”一栏里,用行书竖排写着:废墟音乐会,2011年12月18日,19:30,曲目:童年,茉莉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凯旋进行曲等。

  其实,就是在当天上午十点多钟,街坊们才确定了音乐会的名字。大家讨论的时候,程健捷随口说了句“在废墟上演,就叫废墟音乐会吧”,话一出口,所有人都意识到,“就是它了”。

  至于演出的场地,则被定在“天一街4号”的三楼,楼顶已经被掀掉了,前面则是一片开阔地,遍地的瓦砾废墟。

  程健捷的父亲分到了打扫舞台的活儿。其实,他们一家至今住在“天一街4号”的二楼,他们说,三楼的拆掉是一种“警示”。

  程健捷上楼布置舞台,经过楼梯拐角,意外地发现了墙上刻着的一个三毛头像,那是他小时候刻在上面的。他蹲了下来,用嘴使劲吹去上面的灰尘,又用手轻抚了几下,发现头像已经被腐蚀得厉害了。

  做广告的程健捷,从公司里拿来两个400瓦的投影灯,接上电,强烈的灯光将原本灰白的墙,照得惨白。

  父亲打扫完舞台后,程健捷从家里抱来了一盆万年青,一盆仙人球,陆冠何的父亲抱来了一盆茉莉,一盆剑兰,葛福令则抱来了虎皮兰和茉莉,这五盆花被布置在舞台边上,既是装饰,也防止人不小心跌下去。

  楼上收拾停当,程健捷和袁勇又开始布置一楼墙上的幕布。在音乐会时,用投影仪把月湖西区的照片投影到幕布上,像放电影一样放给大家看,是他们两个人早就商量好的。

  天色暗了下来,刮了一下午的风停了,废墟音乐会的场地布置妥当了。篝火燃起来,幕布上循环播放着月湖西区的照片,三楼的舞台明晃晃一片。

  五点十五分,袁勇发了一条微博,说,“准备好了,等待鼓手和乐手”。

  其实,程健捷在视频里藏了一个小秘密,这个秘密,是他在挑选从街坊邻居那里收集来的平日照片时,无意间发现的。看完之后,他谁也没有告诉,悄悄地复制下来,加进了播放材料里。

  “等我下一次回来,我不知道楼下的他们还在不在。”

  第一声鼓,是陆冠何5岁的小侄子敲响的。这是12月18日晚上7点半,音乐会开始。

  小侄子是被陆冠何临时拉来的,不能理解什么是“废墟音乐会”,他奶声奶气地只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这里怎么像打过阿富汗战争一样?”

  小侄子敲《铁臂阿童木》的时候,陆冠何在旁边的一间屋子里候场。为了废墟音乐会,他准备了十首曲子,有《童年》、《茉莉花》这样舒缓的曲子,也有像《红星照我去战斗》、《走进新时代》这样激扬的曲子。

  其实,从参加完托福考试到废墟音乐会,中间只有五六天的时间,陆冠何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练习,也没有做多么精心的准备,只是抓紧时间把熟悉的几个曲子练了练,还拉来了自己的一个初中同学来唱歌。

  “就是老街坊娱乐。”他单纯地想。

  陆冠何吹的第一首曲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没有什么特殊的缘由,只是自己喜欢。”他说。

  他走上台,先向台下鞠躬,再给自己报幕。楼下响起一阵掌声。一曲吹完,陆冠何又向台下鞠躬,楼下又是一片掌声。

  《凯旋进行曲》是他吹的第二首曲子。号声响起,听众中有人跟着慢慢哼着,有人打起了拍子。

  这片约有小半个足球场大的瓦砾废墟上,篝火、投影仪和广告灯成为了唯一的光亮,而号声比光亮传得更远,号声升起,直抵月湖西区断壁残垣中的每个角落。

  一曲终了,台下响起了掌声、欢呼和大声的叫好。

  两首吹完,陆冠何站在台上,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不是应该更有仪式感,是不是应该准备地再精心一些。

  陆冠何的初中同学在小号的伴奏下,唱了《小小少年》、《伤心太平洋》和《传奇》三首歌。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这首1970年德国影片《英俊少年》中的插曲《小小少年》,引发了全场合唱。

  抱着娱乐心态来的同学,在音乐会结束后,对陆冠何说了一句话:“冠何,以后不知道你回国的时候,这房子还在不在。大家合唱《小小少年》的时候,我一下子觉得挺伤感的。”

  陆冠何吹响《童年》时,突然意识到了这是“最后的告别”,一种难以名状的“担忧和恐惧”笼罩了他:“我要出去了,等我下一次回来,我不知道楼下的他们还在不在,我小时候上过的幼儿园还在不在。”

  最后一曲《北国之春》吹完,陆冠何右手拿着小号,背在身后,左手放在前面,腰弯下去,给大家鞠躬。

  其实,在强光中站了一个多钟头后,鞠躬时,陆冠何眼前差不多是漆黑一片了。他看不清楚楼下废墟上那些晃动的脸,只听到掌声、欢呼和熟悉的叫好声。

  他直起身子,使劲瞪着眼睛,想要努力去看清楼下那些熟悉的脸庞,瞪着瞪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他对着楼下,重新弯下了腰,鞠了当晚最深的一躬。

  等到陆冠何从台上下来,70岁的葛福令就冲了上去,他忘记了自己面前还没有插上话筒,就迫不及待地唱起《智取威虎山》的选段。他说自己忍不住,“要抓住最后的机会。”

  陆冠何意识到了老人“忍不住”的后面,承载了什么:“最悲伤的,是有些事情,你看在眼里,但你没有办法左右,去改变。”

  “‘范家太公来了’还有可能口口相传吗?”

  而一些改变,已经不可逆转。

  在天一阁边的这片老街区里,杨仁迩已经生活了60多年。她从小就听过这样的故事:“范家太公(范钦)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天一阁,他每天晚上都会巡视那些藏书。”有人在黑夜里见过范家太公拄着拐杖巡视的影子,更多的人则听到过他巡视的脚步声。

  上世纪60年代的天一阁,杨仁迩和邻居们能够随便出入,他们常常在天一池边写作业,在假山群里捉迷藏。他们称呼天一阁的管理人为“邱阿爸”、“洪太公”,视其为家人。如碰到有损害天一阁的行为,只要有人喊一声“范家太公来了”,对方就住手了。

  改变是从2000年开始的。这些年来,她眼睁睁地看着,看着这些有着包浆的老瓦爿墙,被成片推倒,月湖西区渐成无人区,她浑身颤抖着说:“‘范家太公来了’还有可能口口相传吗?”

  2011年春天,杨仁迩提议公祭范钦505周年生辰。她说,一方面,月湖西区文化街区和宁波重文崇教传统的形成,范家太公功不可没,另一方面,街坊邻居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还算平安,也是托了范家太公的福。

  阴历九月十九这一天,杨仁迩他们20多位留守居民,和闻讯赶来的20多位网友,准备了薄酒果品,在天一阁北边的废墟上,祭奠了范家太公。

  “我没有什么要求,我只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家园变成这个样子。”她说。

  12月18日中午,杨仁迩打电话给已经搬走了三十多年的老邻居温一贞(化名),说,晚上这边有场废墟音乐会,你来吧。

  温一贞也出生在月湖西区。在这里,她读完了幼儿园和小学二年级。在她的记忆里,推开自家前门,是河,推开后门,也是河。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掉进过河里,可不知道又怎么爬上来了。

  “没掉进过湖西河,不算老居民。”她像个孩子一样笑了。

  那时的月湖,尚被称作湖西河。“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月湖位于宁波老城西南,开凿于唐朝贞观年间。明清以来,月湖西区就是宁波城的中心,有“湖西自古繁华”之说。

  “宁波人对月湖(当然不止是一池湖水)与天一阁,对范家太公,就像对自己的祖先一样敬重。”放下杨仁迩的邀请电话后,在她的心里,已将废墟音乐会视为“与家园告别,与故人告别,与历史告别”。

  有一些人则错过了这场告别。

  程健捷的弟弟埋怨他:“你怎么不告诉我?我不会唱,我上去吼两句,也是一种姿态!”

  一位摄影师看了废墟音乐会照片后,在后面留言:“我没有去拍废墟音乐会,是迄今为止摄影生涯里最大的遗憾。”他已经拍了二十多年的老宁波,看着这个城市曾有的8个历史文化街区一个个消失在镜头里。

  “这最后一个,我可能也永远地错过了。”他说。

  另一位到场的摄影师则说:“不在乎,谁在按动快门;不在乎,记录着什么画面;不在乎,音符的优劣……处在不同机位的摄友们,也相互照应着,避免影响对方的取景。其实,同城之中,我们一直在相遇,一直牵手,可谁让我们城殇?”

  “我要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放一段重要的视频。”

  程健捷是音乐会进行到一半时,才匆匆赶来的。当天晚上,他有一个重要的应酬,去应付了一下,就抛下整桌的人,跑回来了。

  “我要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放一段重要的视频。”他说。

  《北国之春》的号声响起时,楼下的程健捷按下了开始键,一段只有他知道的视频投影到了广告幕布上。

  视频里有两个中年男人,穿白色衬衣的男人正抡起大锤,狠命砸向一堵墙,白色粉末飘了出来,另一个穿灰色短袖的男人则站在一旁上,大声地指挥着。

  他们的头顶上,是被掀开了的屋顶,脚下的外墙上,钉着一块半白半蓝的楼牌,上面写着“天一街4号”。

  在场所有人大约只看了五秒钟,突然哄堂大笑起来。他们明白了:这段视频要讲的就是——陆冠何吹小号的舞台,是如何被拆出来的。

  镜头摇向了右边,葱绿的大樟树,属于天一阁的青砖墙,然后又摇向了左边,另一堵墙上被拆了一个大窟窿,像是空洞的眼神。

  号声停止了,笑声停歇了,人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视频:穿灰色短袖的男人抱来了一根木头,支在已经被砸了3分钟的墙上。木头曾经是这幢房子的房梁,现在却成为了拆毁房子的工具,等到4分42秒,视频中的两个男人用它顶倒了整堵墙。

  墙体轰然倒下,砸向地面,激起大片灰白色的尘土。

  袁勇说看到墙倒下去的那一刻,自己忍不住,哭了。

  这段时长五分零七秒、画面摇晃的非专业视频拍摄者,是陆冠何的父亲。

  8点半多,废墟音乐会结束了。程健捷他们收起了投影仪,摘了灯。所有人深深地弯下腰,向舞台鞠躬。

  散了吧

  夜里九点多,人差不多都走干净了,只剩下程健捷、袁勇还有他的妻子。袁勇的妻子拿来土,耐心地把灰烬覆盖,再浇上一层水,三个人就这么守在那里,等着最后一丁点的余烬熄灭。

  等了差不多十分钟,最后一点火星熄灭了。

  袁勇的妻子最先离开,剩下了两个四五十岁的男人,立在黑暗中。

  放在平常,袁勇和程健捷在凌晨一点,还会热烈地讨论月湖西区的历史。有一次,他们甚至在凌晨三点,相约去看看瓦爿墙后到底是什么东西。

  可现在,他们两个就这么静悄悄地站在那里,谁也不说话。

  袁勇开腔打破了沉默:“小陆很认真,每吹一首都向大家鞠躬,我觉得这是一份托付,我觉得愧对女儿这一代人,从这份认真里,我看到一份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是认真的一代人。”

  “嗯。”程健捷回应。两人随即又陷入了沉默。

  大约到了十一点,程健捷说:“早点散了吧。”

  “散了吧。”袁勇回应。

  (实习生岳辰对本文亦有贡献)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中国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拆迁 老城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