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1月23日12:06 澎湃新闻

分享

  原标题: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教授歧视女性?公共讨论别成一地鸡毛

  人物简介

  冯钢,1953年生于浙江杭州,现任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及现当代社会理论、社会心理学、政治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社会发展理论)、现代社区发展。最近,冯钢4年前的一条关于推免生的微博被网民挖出,引发了一场关于“女性是否适合走学术道路”,以及“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的争论。

  舆情要点

  4年前微博被翻出

  10月19日晚,冯钢发现自己的微博被不停@,他点开一看,被转发的是发布于2013年10月5日的一条微博,原始微博的评论和转发数以千为单位增长,其中不乏侮辱和谩骂。

  23日,这条微博受到更大范围关注,他在微博中写道,“根据以往经验,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真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心啊。”在另一条和微博网民的对话里,他又说“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正是这两条微博引起了争议,社会反响不断。

  10月24日,一些主要以女性为主的博士生、硕士生以联名信的方式要求冯钢道歉,涉及国内外多所高校。同日,冯钢接受《每日人物》的采访,试图澄清相关问题,表示要求致歉的人“百分之一百曲解了”他的微博,强调其本意,是“说推免怎么才能成为更好的选拔相应人才的制度”。事情已经过去4年多了,如果不是被重新提起,他差不多要忘记写过这条微博了。

  但他还是被卷入了舆论漩涡。

  11月4日,新京报旗下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发表文章《冯钢,女权的“敌人”》,以人物特稿的形式展示了冯钢的为人、为学的特点,但并未就他批判研究生推免制度中的性别议题而展开。

  同日,此文的被访者之一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周韵回应称,该文对她的观点避重就轻。她发表《关于冯钢:被反复洗刷的歧视和前路漫漫的平等》一文,试图再次澄清自己的观点,与冯钢进行对话。这篇文章也在社交媒体中存在争议。

  11月6日,《三联生活周刊》刊登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鼎新对于冯钢言论的回应。他以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就读博士的27位学生为例(11位获取了博士学问的女生有9位在世界各大学教书,9位获取了博士学位的男生中有7位在世界各大学教书),反驳冯钢。

  论战变骂战 舆论失焦

  虽然有不少网民支持冯钢的观点,认为他只是在陈述事实,谈不上性别歧视,人们讨论具体事实不应该太“玻璃心”,但争议仍在持续。除了媒体评论,不少网民在微博、知乎、豆瓣等平台批评冯钢,要求其道歉。

  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的文章中,透露了冯钢的成长经历。这位教授在大院里长大,小时候一身“痞子气”。20世纪80年代,这位“从小学到高中没有一个老师不讨厌”的“不良少年”,走进大学校园,当起了教书匠。这个大学里的“异类”却颇受学生喜爱,喊他“冯头”。

  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这位有点“痞子气”的教授终于忍不住了。10月19日晚,他在微博上回复了几条后,发微博称:“我忍了很久了,这次我不忍了,怎么的,我奉陪到底!”接下来几天,他与网民从论战变为口水战甚至骂战。

  在对骂中,他说出了后来被认为是性别歧视实锤的言论——“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医护界不是女性的地盘”,其中夹杂着刻薄、涉及人身攻击的粗话,并表示“我活十辈子都不可能道歉”。

  以“对怼”方式回应谩骂,升级了这次争议。至此,舆论质疑从性别歧视,又扩大到公共对话的失范。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说,他也会有冯钢的担心,但他不会说出来。从冯钢的回应看,有些话确实不妥。但冯钢没觉得自己的言行有什么不妥。微博被禁言后,他在微信“朋友圈”抱怨,“这世道,别人可以骂我,我却不能反骂……”

  媒体评论摘要

  《新京报》:浙大“冯钢事件” 公共争论别过于“玻璃心”

  无论是“女子读研不如男”是真,还是“女子读研多过男”是真,或者两者通过统计之后发现都是真,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可能的性别歧视言论,更要关注的是造成此种情况的结构性要素,呼吁或推动应该改变不平等的基于性别形成的文化、社会、经济、权力等要素。

  用正确舆论来迫使某些人不再讲性别歧视的言论有其重要性,但用正确的舆论去呼吁改变性别歧视的结构性因素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红网:表面强硬无益于解决问题

  我们拥趸正常的权利表达和申诉,但也绝不认可无端的指责。在这起微博骂战中,冯钢教授表现得过于刚直,作为一个拥有社会学家头衔的教授,在舆论的箭镞下把自己竖成了靶子。

  我自岿然不动的强硬,表面上是表达一种态度,其实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只会在舆论的黑洞里越陷越深。

  不解释是自信的表现,但同样也是以暴制暴的冷暴力。别人骂人那是他们素质低下,但冯刚教授完全可以梳理思路,把本意解释清楚,扎扎实实地怼回去,这才是最有效的回击。

  或者,他完全可以依托自身资源,通过媒体向大众解释他的本意。可遗憾的是,他没有如此。如果对骂可以解决质疑,那我们就不需要什么理性了,完全可以凭借声音高低压倒对方。

  网民评论摘编

  @萌21琳:支持冯老师,太多人喜欢靠断章取义来给别人扣上各种帽子批判一番。

  @大山深处挖猹的板蓝根:作为社会学家,冯钢不探讨造成这个问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理念,却在话里话外感叹女生求学深造是对资源的浪费,认为女生应该给男生让路,不管她自己本身是不是优于男生。毕竟“学术界不是女生的地盘、医学界不是女生的地盘”这些话是他自己说的。

  @mengameng123:作为理智的人更应该听取不一样的声音,然后判断自己到底对不对。你觉得自己对的就一定对吗?

  @沐熙佳悦:作为大学教授,要对自己言论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有清醒的认知吧。一吐为快虽然过瘾,但也要考虑造成这种现状背后深刻的原因。不尝试解决问题,这么做只会在现状上添油加醋。

  舆情点评

  在性别平等已是普遍共识的舆论场中,冯钢的那些言论受到批评并不意外。但遗憾的是,舆论的讨论并没有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冯钢的言论在当下舆论场中确实有些敏感;但另一方面,不少反驳他的观点也是产生于对他观点的断章取义,加之冯钢被激怒后言语失范,使舆情升级,论点最终失焦。

  除了对于推免制度的质疑和对于女性能否坚持科研的担忧,冯钢并没有什么刻薄的语言和歧视性的表达。他真正所不悦的,不是女性占据了推荐名额,而是假如女性不能够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反而浪费了这种资源。如果换位思考,作为导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平心而论,公共讨论时难免夹杂情绪,但还是应保持理性和克制。我们更应当看到,有些言论虽然刺耳,但可能是事实,更需要关注事实原因和解决问题。

  理性克制的公共讨论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否则就像这次传播链展现出来的一样,各说各话,按群分场、站队,基于传播节点而不是问题的出发点形成观点,刻意撕裂本不应撕裂的认同。

  没有公共辩论精神和规则,不在意说话者本身的意图和问题语境,偶发的非理性言词,又使辩论变口角,口角变骂战,放大了瑕疵,放走了本质。

  舆论战后一地鸡毛,营销号借机圈粉,讨论变成泄愤,不会达成任何共识,都背离了观点各方的初衷,为互联网增添了一次有伤痕的记忆,造成几败俱伤。

  公共讨论失范更进一步的后果是,舆论场的戾气让那些本想理性讨论、试图解决问题的人,因为担心受到攻击,不再愿意参加讨论,不愿关心公共事务,对现实推动有限,反而分化认同。

  因此,作为公众人物,应了解自己在舆论场具有影响力,在舆情中保持克制,而网民也不必过于敏感。

       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

责任编辑:张义凌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陪孩子写作业致郁?外国家长怎么做
  • 搏击手狂殴妻子致死,悲剧本不该发生
  • 乱世奸雄史思明也曾遭遇“间谍门”
  • 散文:月真正的未来与真相是什么
  • 范伟这部年度好片,真是演透了中国人
  •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懒?
  • 丽江束河,被宠坏的客栈高级管家(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