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云南日报 > 新闻报道
 


昆明三中师生与一个残疾军人殷殷真情深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0月31日 12:54 云南日报

  今年中秋前夕,昆三中的几名学生在杨冰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该校16年如一日帮扶的残疾军人王应祥家,扫地、 抹桌、擦轮椅、收东西……坐在轮椅上红光满面的王应祥不断地招呼同学们:别累着,别累着。满伯乾同学边擦玻璃边对记者 说,班上的同学都争相要求来做好事,陪王叔叔过中秋。当同学们七手八脚地摆上水果、板栗、花生、月饼等食品,与王应祥 一起欢度他们的第十六个中秋节时,平常冷清的小院顿时充满了融融的暖意。对此,王应祥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小家破碎了, 人也残疾了,但我却融进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沐浴在党和政府的阳光之中、三中师生的浓浓亲情之中。

  王应祥真挚的话语后面,有一段充满真情的故事。

  80年代初一个风清云淡的夜晚,特等残疾军人王应祥摇着轮椅来到盘龙江边。他看着流淌不息的江水,摸着瘫痪的 双腿,无尽的思绪一齐涌上心头: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他为掩护战友而受伤导致高位截瘫。转业后,妻子接受不了这个残酷 的现实,狠心抛下了他和年仅7岁的女儿王莹。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以及因长时间卧床和久坐轮椅引发了臀部上碗口大的褥 疮,每年都需要住院5个月的痛苦,他渐渐地消沉,甚至绝望了。他真想冲进江水中,把自己所有的孤独、烦恼和痛苦统统带 走,一泻千里。然而,想到幼小的孩子从此孤苦,他最终没有迈出这一步。

  1984年的一天,当王应祥不小心连人带轮椅翻倒在地上时,正好被时任昆三中团委书记的杨冰老师遇见扶起。在 了解情况后,杨老师心绪难平,随即便组织学校学雷锋拥军小组担负起帮助王应祥生活起居的任务。从此,昆三中就与王应祥 结下了不解之缘。16年来,该校几乎每个班都轮流到王家打扫过卫生,干体力活。逢年过节,师生们更是早早地来到王家送 上最真挚的祝福,表演节目,带来食物和他一起过节。学生们真挚的帮助,给王应祥阴霾的天空带来了一缕希望的灯火。

  11年前的一天,正读初一的袁洪波随学雷锋小组来到医院看望因褥疮发作住院的王应祥,当小姑娘看到王叔叔病床 边放着的长满了灰黑色长毛的牛奶瓶时,她感到一阵心酸。心目中英勇高大的王叔叔不应该这样生活呀!此后她主动承担了帮 王叔叔拿牛奶的任务,并把小王莹带回家当作小妹妹一样的照顾。多年后,小袁与王家一直保持象朋友又象亲人的特殊关系。 她到长春上大学时,不忘为王叔叔捎来问候。工作后,逢年过节仍来看看她的英雄亲人。

  由于王应祥的褥疮不断发作,被单上常粘满了脓血和药剂,使他的小屋里总有一股刺鼻的味道。初来帮忙的学生不习 惯难免害怕、退缩。这时,带队老师们总是率先走上前去拆下被褥,并带头搓洗起来。当同学们的小手怯生生地伸到盆里并轻 轻地揉洗时,一种能亲手帮助英雄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油然而升。后来,即使是在冬天,也有学生定期到王叔叔家洗那粘着脓血 的衣物和被褥。常洗被褥并不能完全减轻王叔叔的痛苦啊。王应祥坐手摇轮椅褥疮极易复发,每年夏天都要住院治疗。三中就 发动师生募捐,凑足了1900元钱,托人从上海购来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在赠车仪式上,当王应祥被师生们抱着坐到崭新的 电动车上时,这位在战场上、在手术台上、在住院病床上流血、流脓没有流泪的硬汉子,却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从此, 他的褥疮再也没有复发过。王应祥动情地说,他们把我肉体上的伤治好了,也把我精神上的伤治愈了,没有三中的师生,就没 有我的今天。

  女儿王莹是王应祥心中最大的希望和依靠。昆三中不但破格录取小王莹,还给她准备好了作业本、笔记本、文具等学 习用品。班主任卓佩娟老师经常带同学到王莹家做家务,为她“开小灶”,帮助她复习功课。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岁月,小王莹 仍然是百般感激: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精神上的鼓舞使我愉快地度过了本应是孤苦的日子。我虽然没有母亲,但老师就是我的亲 妈妈,我虽然没有兄弟姐妹,但同学们就是我的亲兄妹。我要真心真意地对他们说一声--谢谢!初中毕业后,为了更好地照 顾、护理父亲,她想选择到昆明市卫校读书,三中又打报告帮她说明情况,使她顺利地进入了卫校,毕业分工时又予以协助分 配进了市人民医院。看着女儿一帆风顺的人生历程,王应祥既欣慰又感动,三中就是女儿的再生父母!

  16年来,杨冰老师从校团委书记到党总支副书记,一直没离开学生工作。爱人经常出差,她就带着幼女一起来王应 祥家。坐在小凳子上看着妈妈洗带血的衣物被褥,小姑娘为此没少哭过。她又委屈,又困惑:妈妈干嘛老带我上这儿来?!随 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懂事的她理解了妈妈的这一行为。考入三中后,她更是主动加入到帮助王叔叔的行列中来,和妈妈一样成 了王叔叔的好朋友、好帮手。她说,我很骄傲自己也能帮助王叔叔了,这将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页。“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力所 能及的小事,而王应祥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当三中的师生们真诚的帮扶使王应祥的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起来 后,高小毕业的他参加夜校补习英语(曾获得全班第一名),自学初中文化课程,坚持练习书法、气功,大量阅读各种进步书 刊,不断充实自己的人生,并经常到三中给师生们作报告,激励和教育了一届又一届的三中人。师生们都说,王应祥身上体现 出来的艰苦奋斗、直面困难、战胜困难、笑对人生的强者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人生的坐标。当王家被三中列为了德育教育 基地后,许多学生在这里得到了学习和锻炼。现在已工作的袁洪波说,学生时单纯,带着点崇敬英雄的感觉去帮助他。现在想 来,这么做其实是一种对社会的爱心和贡献。他在战争中致残,换来的却是我们的幸福、安宁,我们没有理由不帮助他。而且 他对生活的信心、信念和坚强的毅力也时时激励着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我就会想到王叔叔。与他的经历相比,人生 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16年来,三中的老师换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可任凭岁月流转,那份关怀的情怀却始终未曾改变 过。回忆起16年来的生活历程,王应祥深情地说,我就像一棵受伤的小草,三中对我的关心就像雨露,党和政府就像阳光, 使我能够顽强地生活下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云南日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