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新闻报道
 


随笔:梵高的耳朵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7月29日 14:12 中华读书报

  洪烛

  梵高在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曾经用剃须刀片割下了自己的 一只耳朵。他是试图用这个举动唤醒自己,制止内心愈演愈烈的 疯狂?抑或,这本身就是一个疯狂的举动?我记得他有一幅自画 像,描绘着用纱布包裹住耳部伤口的自己——他的眼神中没有疼 痛,只有恐惧,仿佛能倒映出那刚刚消失的风暴的影子。如果允 许我给这幅画另起一个标题的话,我会把它命名为《自己的伤兵》 。在自己的战场上,梵高伤害了自己,又包扎着自己。——并且 还以一幅自画像留作纪念。是一念之差吗,还是蓄谋已久?他把 仇恨的锋芒指向自身,指向一只无辜的耳朵——也许在那一瞬间, 他与世界达成了和解,却加倍地憎厌自己,憎厌镜中的那个丑陋 且变形的男人。于是,他的手势就像一列失去控制的火车冲出轨 道,伴随着一阵疼痛般的快感抑或快感般的疼痛,那只鲜血淋漓 的耳朵,成为他自己的牺牲品。莫非在梵高心目中,耳朵已是今 生的一团赘肉——它只能听见世界的喧嚣,却对内心的狂潮置若 罔闻?抑或,他太害怕日夜倾听自己的呻吟——那简直比外界的 雷鸣闪电还要刺目,还要刻骨铭心?否则,他的刀锋不会随便选 择发泄的对象——哪怕是针对一只微不足道的耳朵,也是有目的 的。在冰流的铁器与滚烫的肉体的最初接触中,梵高对自己以及 整个世界充满了破坏欲,必须通过打碎点什么才能获得平衡。这 就叫做可怕:心理的疯狂已演变为生理的反应,甚至表现为某种 嗜血的倾向。在一声陌生的惨叫中,梵高本人获得了双重身份: 既是刽子手,又是受害者。理智的天平倾斜了:他对自己的残忍 超过了对自己的体恤。第一滴血,意味着他对自身犯下的第一桩 罪行。

  对于梵高割掉的耳朵来说,海水的声音也就是血液的声音、 鲜红的声音。他仿佛要被世界的血、被大海的黄昏给淹没了。耳 朵是他肩头的落日,遭受了沉重一击。女作家陈染的小说中有如 下一段话:“我不爱长着这只耳朵的怪人,我只爱这只纯粹的追 求死亡和燃烧的怪耳朵,我愿做这一只耳朵的永远的遗孀。”那 只坠地有声的耳朵,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的弹片,是一次无声的 战争的纪念品——在我们想像中,它一直代替大师那枯萎的心脏 跳动着,如同一架永不停摆的挂钟。在世界眼中,梵高疯了。但 在这只耳朵的听觉中,世界疯了。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 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 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 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 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 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 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 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世界没能挽救这个垂危的病人。梵高放下滴血的剃须刀片— —不久,又拾起一把左轮手枪。他似乎越来越把自己当作假想的 敌人,不断挑选着攻击的武器。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毁灭性的:在 法国阿尔的一块麦田里,他用那只拿惯了画笔的手,对自己扣动 了扳机。每当欣赏着一个多世纪前梵高的遗作(哪怕是印刷品), 不知为什么,我总能隐约闻见一股硝烟的气息——或者说,死亡 的气息。但是跟他的死亡相比,他的疯狂似乎更为恐怖。一只被 阉割的耳朵,要比一具中弹的尸体更令人触目惊心。梵高死了, 却留下了一只著名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 收集着后人的议论。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 埋设在我们生活中的听诊器,刺探着我们的良心。梵高死了,耳 朵还活着,还拥有记忆。为什么不在他呻吟与崩溃的时候,扶持 他一把——世界,你听见了吗?你的耳朵长在何处?

  总是忘不掉一部外国小说的书名:《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那些心碎的死者,有着怎样的特征?我估计他们面部笼罩着比常 人更安详的表情。由此,就能理解梵高在受伤后的那幅自画像里, 为什么保持着岩石般的平静与呆滞——仿佛疼痛降临在另一个人 身上,或者已远离了他的肉体。可以说,在他无法自控地割掉耳 朵之时,他的心已经碎了——如同坠地的瓷器。在他审视着镜中 残缺的自我之时,他本人已经提前死亡。心的死期要早于生命的 死期。心碎的人即使活着,业已是行尸走肉。梵高在死前就已是 不完整的。他用刀锋给自己制造了一个缺口。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