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杨德和:运星送箭有绝技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8月1日 07:00 中国青年报

  他能把两个易拉罐重叠,放在长达18米的牵引车上,行驶数 公里不倒。他的车拉过11颗卫星和10多枚火箭

  这是一条通向发射场的崎岖山路。

  此时,这条平时喧闹的山路变得异常肃静。路的两旁挤满了 围观的山民,荷枪实弹的武警维持着山路的秩序。一辆警车呼叫 着从前方驶来,紧随其后的长达18米的大型牵引车拖着一颗国际 商业卫星,在人们好奇的目光的注视下缓慢驶过。

  运输这颗卫星的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特装车驾驶员杨德和。 迄今,在这条山路上,他已把11颗国内外卫星和10多枚运载火箭 安全无损地运到了发射场。

  两个易拉罐练绝技

  杨德和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驾驶员队伍中的佼佼者,他学开 车的第二年就当上了运送火箭卫星的大型牵引车司机。

  但运输卫星可不像运输普通物资那样容易,至少要过“难、 险、苦”三关。

  先说“难”。卫星是一件高科技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对平 衡度的要求相当高。牵引车行驶时的速度只能限于每小时10公里, 否则汽车的震动将可能损坏卫星上的元器件。

  再说“险”。发射国外卫星时,卫星由大型运输机运到西昌 机场,再用牵引车把卫星运到卫星测试厂房。其间虽然只有60多 公里,但大部分是山路,路况差,沿途还要经过两座铁路桥、5 座公路桥。

  说“苦”是因为运输速度的限制,运送一次卫星,60多公里 的路程要行驶7至8个小时。沿途不能吃饭,只能喝少量的水,精 力还要高度集中。完成一次任务下来,人的脖子硬了,胳膊僵了, 腿也麻木了。

  为了练就过硬的驾驶技术本领,杨德和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 划。

  他在平板车上重叠放置了两个易拉罐,在发射场的公路上练 平衡驾驶技术。开始怎么也把握不好,起步或刹车时,易拉罐就 会倒。但无论刮风下雨,小杨都坚持不懈地练习,直到练得膀子 肿成了“树疙瘩”,腿硬得像木棒。终于,这个被驾驶员称为最 难掌握的绝技,被杨德和练成了。在杨德和的车上重叠放置的两 个易拉罐,可行驶数公里不倒,水平测震仪的显示指数完全符合 标准。

  运一颗卫星有多难

  1997年8月,我国为菲律宾发射“马步海”通信卫星。由于 它体积大,卫星制造商美国劳拉公司提出,卫星到达西昌后,必 须用美国生产的平板车运到发射场。为此,发射中心专门从美国 进口了一辆平板车。

  当杨德和驾驶牵引车做行车试验时,难题出现了:这辆进口 的平板车两头高,中间低,虽然运输卫星的高度达到了要求,但 由于西昌地区的山路崎岖不平,车板底部常常与路面产生磨擦, 使车辆不停地颠簸。

  随车到中国来进行技术指导的美国专家态度很傲慢,晃动着 脑袋说:“在美国,我们都是在路况差的地方铺木板,你们也应 这样。”这对中心的人力和物力来说,是很不现实的。怎么办? 杨德和暗暗地给自己“打气”:一定要用我们国产的平板车,在 没有铺木板的道路上把美国的卫星拉到发射场去!

  杨德和反复琢磨,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根据卫星的重量, 在国产平板车上加了33吨的铅砖,压低车的弹簧,使平板车的高 度降低了12厘米,这样就可以顺利通过铁路桥了。

  7月5日,杨德和小心翼翼地驾驶着牵引车向发射场开进。

  汽车临近铁路桥洞时,在场的中外工作人员都屏住呼吸,眼 睛紧盯着车的一举一动。1秒、两秒……1分钟、两分钟……牵引 车顺利地通过了。

  这道难关闯过了,新的难关又出现了。因为卫星较大,美方 提出要把车倒进厂房,这在卫星运输中还是第一次。进入厂房有 两道门,但不在一条直线上。两道门之间的距离不足一车长,车 开进去一半就得及时调整进另一道门。当时已是傍晚,天很暗, 倒车的难度很大。如果稍有闪失,擦掉集装箱上的一点漆,挑剔 的美国人马上就会提抗议。

  没有进行过实践,杨德和只好凭着自己的经验,将车向后每 倒退一米,就下去目测一下两边的距离,这样反复了8次,终于 将卫星集装箱安全无损地送到了厂房的中心位置。美方女安全官 麦琪激动得抱住杨德和,在他脸上左亲右亲。

  杨德和又打了一个漂亮仗。

本报特约记者 刘程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