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评论:为何有这么多研讨会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8月13日 09:27 中国青年报

  今年7月,北方一位农民作者在当地一家3星级饭店,为自己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召开了作品研讨会。研讨会阵容十 分庞大,作者邀请了京、津、沪3地的文学批评家、杂志编辑、报纸记者等数十人。据到会人介绍,这位作者如此有号召力, 并非他那部长篇多么出色,而是因为此人活动能力很强,能为杂志拉到广告和赞助。此外,在作者的邀请名单中,真正的文学 批评家很少,大部分是报刊的记者和编辑。可见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创作,而是借此包装、宣传来抬高身价。

  据了解,近几年文学虽不甚景气,但各类个人作品研讨会却如秋后的葡萄,一串接一串。全国各省市的就不用说了, 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的会议室,就常被这些研讨会预订得满满的。据作协机关的人介绍,这儿几乎天天都有个人作品研讨会, 门口的大牌子很少闲着,每天一上班,就能看到牌子上密密麻麻的字:上午,XXX诗歌作品研讨会;下午,XXX长篇小说 或中短篇小说研讨会。

  然而奇怪的是,在近几年文学杂志或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图书中,读者并未读到多少称得上优秀或者值得研讨的好作品 。这些研讨会是怎样冒出来的呢?记者为此采访了文学界的一些有关人士。

  据介绍,这些个人作品研讨会都有一定名目,有的是以当地作协的名义,有的是出版社、文学刊物为其主办,还有的 则是当地宣传部门出面。召开的地点也很讲究,除全国各大城市外,北京尤其是中国作协机关是首选之地。除此之外,还有在 大饭店、宾馆、权威文化机关的,有的甚至把个人作品研讨会搬到了人民大会堂。所邀请的也都是文学界领导、知名评论家、 各杂志的编辑和各大新闻单位记者,有的甚至邀请了当地的党政领导。与如此宏大的规模和规格相比,所研讨的作品实在不足 挂齿。据一位文学评论家介绍,今年初不到两个月时间,他被邀请参加了十余次此类研讨会,其中有小说,也有诗歌、散文, 10个研讨会有9个作品让人读不下去。据另一位文学界人士说,他曾参加过一位20多岁的外省女作者在北京召开的作品研 讨会,该作者总共在当地一些不知名的小刊物上发表过不足五六篇短篇小说,作品还没脱稚气,竟在北京邀请了众多文学界知 名人士和新闻记者参加,会上还把自己未发表的小说手写稿复印件发给大家研讨,让这些与会人士目瞪口呆。

  既然如此,这些拿不上台面的作品研讨会为何还开得起来呢?据了解,这是因为作者拿得出钱。一个作品研讨会,少 说要邀请十几乃至数十人,人员礼品费、阅稿费,加上场租、宴请,少则一两万元,多则三四万元。而一些文学单位由于近两 年日子很紧,作者既然愿意出钱委托开研讨会,单位既可挣点钱,又可为编辑发点劳务费,求之不得。在这种前提下,作品好 不好就顾不上了。正因为如此,那些毫无研讨价值的作品被频频端到大庭广众之下。有的作者钱有点紧,便在礼品上作文章, 请文人好友作些字画当礼品发,也能对付。还有些喜欢舞文弄墨的企业家平时写首诗,写篇散文什么的,也来凑热闹,请些知 名人士,在北京前门饭店等大酒店摆上几桌,喝的都是五粮液,场面十分阔气。

  在钱的驱使下,研讨会自然变了味。一些文学批评家明知作品没什么可研讨,也知道这些作者开会的目的,无非是为 了借自己的金口捧两句,于是开会前一天晚上匆匆翻上两页,有的临阵磨枪,到会上才简单扫几眼,然后便开始千篇一律的吹 捧。据介绍,这些经常参加研讨会的评论家每次开会,发言都是那一套。一般都是以“近来特别忙,作品还没来得及细读”开 头,然后用“但是有一点,该作品反映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等吹捧结束。这些捧得好的评论家,成为研讨会最热衷邀请的 对象。有些评论家则是每请必到,开会成了赶场,常常是上午9点在这个会上露一面,10点钟又跑到那个会上亮相。来去匆 匆,好像肩负着多大培育文学新人的使命;如此繁忙,哪顾得上细读作品,其发言自然对文学发展及作者创作没有丝毫价值。

  相比之下,有些写得不错,确实值得研讨的作品,却因作者出不起钱,无人为其张罗研讨。据介绍,河南一位作者, 小说写得很有特点,作者本人也非常希望得到同行的赐教点拨。为此,这位作者忍痛将为孩子上学准备的钱拿出来,在北京开 了个研讨会,效果虽不错,但却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对于这些名为研讨、实为花钱买吹捧的研讨会,文学界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坚决抵制。他们也 经常被邀请参加这类研讨会,但了解情况后,则拒绝参加。他们认为,研讨会应是严肃的,参加会的人不仅应对作者负责,还 应对读者和当前文学的发展负责。不负责任的吹捧只会败坏文学的名声,贻误读者,同时也迎合了作者的虚荣心理,贻误作者 本人。一位文学刊物的编辑介绍,鲁迅文学院经常有针对性地定期为自己的学员召开研讨会,请的都是各文学刊物的阅稿编辑 ,对学员的作品提出中肯的批评,对学员提高文学水平有很大帮助。这类研讨会才应提倡。

  还有文学界人士指出,刘恒、余华等文学名家从未开过个人作品研讨会,他们的作品却广为人知。可见一个作家能否 为读者和社会承认,在于自己的文学功力和生活积累,而不在于花多少钱请别人来吹捧。(本报记者 田涌)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