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光明日报 > 新闻报道 |
5月底,我与斋藤先生一起参加在松本召开的国际高山医学大会,他很忙,作完大会报告就要赶回京都。告别时 他说:“我在京都等你,还有什么事要办?”“在京都有两件事是一定要办的,一是去看望井上君、佐佐木君等的遗属,二是 去拜谒梅里英烈的灵墓。请务必关照。”提起这段惨烈的往事,先生顿时神色黯然,他紧盯着我,不让泪水涌出,紧紧握着我 的手,轻轻说了一声:“谢谢”。送走先生,我在饭店大厅里呆坐了半晌,默默地吸着香烟。7年前,17名中日登山队员在 梅里雪山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崩中骤然遇难,震惊了整个世界,更使我们登山人刻骨铭心,永世思念。 梅里雪山属横断山脉,主峰长格博峰,即雪山太子,高6740米,是藏传佛教中著名的一座神山。常年笼罩在 神秘莫测的浓云密雾之中,只有受到其格外青睐的有缘之人才能拜见其圣灵的风采。自1987年4月到1990年春,共有 7支中、日、美登山队去登梅里雪山,他们从东、南、北几个方向艰苦攀登,最高到达5800米,均无功而返。1990年 12月,中日联合登山队再次到达梅里雪山东南山脊脚下的笑农,建立起登山大本营。宋志义出任中方队长,他1974年开 始登山,功绩显赫,九死一生,是一员梗直悍的猛将。早在1983年攀登南迦巴瓦峰时,他曾与6名队员在下山途中由于 云雾弥漫迷失了方向,转了几个小时也找不到下山的路,报话机又进雪失灵,与山下联系不上。就在摸黑下山探路时,宋志义 一脚踩碎了悬崖边缘的雪檐,一猛子向深渊栽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仁青平措本能地将连接他们两人生命的结组绳绕住冰镐 ,并猛地把冰镐一下子插入冰雪,接着全身扑上死命压住冰镐,结组绳把宋志义吊挂在悬崖下。两个人到阎王殿转了一圈又回 来了。这次再登梅里开始还算顺利,12月25日,他们攀过近10米的冰壁到达5900米高度,看起来前边难度不大了。 队员们充满了希望。 28日,宋志义等5人进行第一次突击顶峰。下午1时,离顶峰还有270米,一切顺利。可就在这时,万里晴 空飘来一片乌云,迅速向他们头顶压下来,说话间就把几个人罩住,四周一片黑暗,能见度仅为1米多。接着气温急剧下降, 暴风雪狂啸而来。他们在黑暗中四处摸索,没找到下山的路,宋志义的脚冻伤了。只好搭起两顶临时帐篷暂避风雪。直到夜间 10时,一轮圆月破云而出,明晃晃的雪山嵌在墨蓝色的天空上,恐怖中透出一丝柔情。突击队终于得以安全返回营地。 队员们决定在三号营地等待好天气再次突击顶峰。可等来的却是连续的狂风暴雪,1991年1月3日晚,营地 积雪达1.2米。睡前,小李在电话中打趣地说:“雪太大,方便都出不去,只好撒在塑料袋里往外扔。”这竟是他们传回大 本营的最后一句话! 自此,17名中日登山勇士如泥牛入海,再无音讯。一周前,佐佐木三番五次要求上山,终于得到队长恩准:“ 上来吧,三号营地漂亮极了。”藏族队员斯那次里也说:“这里太美了,我真不想下去了。”他们再没下来,随着自己的追求 ,去了。 孙维琦是登山新手,可却是梅里老将,从1988年首次侦察开始,这是第4次登梅里雪山。他为人沉稳干练, 前程远大,我们很难数出他做出了多少骄人的业绩,可都明确无误地感觉到,维琦不在,事情干得就不顺手,不自在。他为了 不让妻子担心,在家里从不谈登山的危险,只谈登山的笑话。他对妻子讲的最严肃的话,也不过如家信中所记:“我只想如果 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去努力一番,即便并非伟大,只要明确了目的,尽自己的能力追求了,就是有意义的。”妻子在他遇难后 ,在遗物中找到一本“秘密日记”,她从其中才知道了登山的本来面目。孙维琦在前三次登梅里时目睹了无数次横扫千军的冰 崩、雪崩,亲历了漫天大雪中漫漫长夜的煎熬。他对记者讲过一番话:“人在高山前确实太渺小了,但这山本身的确使人产生 了一种力量感。”他打算从梅里归来后自己写一篇定名为《四进梅里》的文章,现在我们已无法知道他将如何向世人披露心中 的秘密。但我们知道,他爱山,他在登山中对山的庄严和力量产生了共鸣,触到了山魂的律动,实现了人类崇尚力量、勇敢和 不屈不挠地向艰难险阻和自我挑战的誓言,并使自己在这伟大的锤炼之中得到涅。 遇难的日方队长井上治郎先生也是我们登山队的老朋友。他是一名学者,风度翩翩,是研究自然灾害的专家。因 为长期和灾害打交道,少不了常常跑高山、赴荒原、还去过南极探险。不知是出于对山的爱而选中了这个专业,还是由于从事 专业的需要而迷上了大山。1985年我们攀登纳木那尼峰时,他成功地预报出登顶的好天气何时降临,但这次却陷进了雪崩 的灭顶之灾。 到达京都见到斋藤先生时已经很晚,可先生的诊室里仍挤满了病人。他真是很忙,可他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第二 天一早,岩坪五郎先生亲自开车来接我去比山。五郎是日本东京都大学教授,也是环境厅的林业专家,他做人做事书生气十 足,率真而直白。他迷恋上登山与受京都大学求探索、求进取的“先锋精神”的熏陶很有关系。攀登梅里雪山时,他正担任京 都大学学士山岳会会长,而斋藤先生是日本山岳协会会长。中日联合梅里雪山登山队的日方队员全部是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选 派出来的登山精英。可以想见,对梅里山难,他们要承受多大的悲痛和压力。记得当年山难后,五郎率队前往搜索,面对梅里 ,他长跪不起,默默悼念。1993年在比山顶建成梅里雪山遇难者纪念碑,也是五郎一手操办的。 汽车沿山路盘旋而上。路边的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林中回荡着阵阵拨人心弦的松涛,飘浮出团团引人遐想的迷 雾气。山脚下碧绿的琵琶湖水波光滟,反射着眩目的五彩阳光。汽车飞驰而过,天光、水波、山色在眼前急速地交替、叠 加、跳闪,似乎有无数似曾相识的影象在其中变幻。我们一路无语,思维飘摇跌宕,飘向远方。然而,所思所念的肯定都是一 个主题,那就是对伙伴们的怀念。 纪念碑建在比山顶下一小块山岗平地上。背靠苍山,面向大海,清澈山泉在边上叮咚流过,挺拔高大的松柏围 在四周守护,山花烂漫散发着馨香。这个地方是五郎请了园技专家选定的。开始,土地所有者延寺的僧众舍不得出让这片少 有的风水宝地,后来延寺主持山田惠谛长老力排众议,拍板定案。山田惠谛长老与登山人有缘,纪念碑上镌刻的“镇岭”两 个苍劲大字也是他题写的,当时长老已是99岁高龄,身体虚弱,手抖得厉害,已经很久不写字了。大家劝他请别人代写,他 坚决不肯,说:“我的好朋友赵朴初居士为中国的登山纪念碑题了‘山魂’两个字,我也要为日本的登山纪念碑亲自题字,这 是缘分。”他重新拿起笔来,反复练习,用全部定力控制手的抖动,终于在1993年2月写下“镇岭”这两个大字。2个月 后,长老溘然圆寂,这两个字成为他的传世绝笔。“镇岭”当是佛家禅语,作为俗人,我揣摸其中含有护法、安魂之意,与“ 山魂”隔海呼应,昭示登山人追求的是以山为魂,登山人的精魂又是山的护法,山人一体,永世相依。 碑体是五郎带领众人寻遍全山,最后在山背后找到的,有一人高,20余吨重,形体酷似梅里雪山。山上无法使 用现代化的搬运工具,只好专门修了一条便道,用人力把这座小梅里雪山翻山越岭,安放在造好的地址上。这里清风习习,静 谧安祥,除了自然的山石草木,没有安放任何人世的装束和俗物,只有登山勇士们的魂灵在这里聚集安息,所以我称之为灵墓 。勇士们投身于大山,现在有了两个家;一个在中国梅里,一个在日本比。 灵地肃穆整洁,看来常有人来扫墓。这天,遇难者广濑显的父母也从大阪赶到这里。我们静静地清扫墓地,打来 山泉洗净墓碑,采来山野鲜花摆放在碑前,还有烟、酒、食品。默拜后,我们和17名伙伴围坐成一圈,一起吃饭,一起喝酒 ,一起缅怀往事。我们又重聚了,一起畅谈在纳木那尼、在南迦巴瓦、在珠穆朗玛、在梅里雪山的生生死死,最后大家相约, 下次相聚在梅里,一起再去攀登那座神圣的雪山。 返回北京后不久,传来了在梅里雪山明永冰川下端发现了17名中日登山勇士遗骸的消息。岩坪五郎先生已经退 休,再一次赶赴梅里料理后事。沧海桑田,人世诸事无常,然而灵魂永在,情真必定地久天长。 魂兮归来,在梅里,在比,更在心里。 文/李舒平 (作者为中国登山队随队医生)
|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光明日报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