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用户注册 将新浪设为首页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中国青年报

人贩子盯上超生游击队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6月11日 06:42 中国青年报

  来自警方的消息表明,拐卖儿童案件高发地段向流动人口密集区转移, 1998年,贵阳市失踪儿童竟全是流动人口家庭子女--

  “混水”之患

  我们重点探访的目标,是贵阳市东山水果批发市场及其附近地区。据 市公安局打拐办的干警们介绍:以这里为代表的流动人口密集区,具备了 人贩“混水摸鱼”的一切条件。

  东山水果批发市场坐落于贵阳城东的一个半山腰上,典型的城乡结合 部。由于该市场的水果批发生意几乎覆盖了整个贵阳市,并辐射到贵州全 省,因此商贩南来北往,始终一派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的景象。

  据统计,批发市场附近的云岩区黔东办事处第15居民段,常住人口不 过1500余人,但仅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便有1000余名,再加上形形色色没 有办理暂住手续的人员,整个流动人口队伍最保守估计也有3000余人。这 个群体流动性大,构成复杂,全国各地什么地方的人都有,非常难以管理, 有利于犯罪分子藏身和活动的所谓“混水”的环境也就因此而形成。去年 贵阳市的拐卖儿童系列案,此地案发率位居首位,仅在10月至12月底之间, 就有15名幼童相继失踪。

  东山市场所在的云岩区公安分局打拐办的干警曾做过“现场实验”, 冒充人贩去“诱拐”儿童,结果令他们触目惊心。参与“实验”的邱警官 说:在那儿,要抱走一个满街乱串的幼童,简直就是囊中取物,不会引起 忙于做生意的人们的任何注意。

  记者在东山两度采访,也做过几次类似“实验”,结果同样令人忧心 忡忡:几颗糖果便可将一群小孩哄出市场之外,连多余的花言巧语都派不 上用场。在都市“大灰狼”面前,孩子们是如此的无法抵御诱惑。

  根据掌握的线索,警方分析认为,流动人口向流动人口下手,是此类 流动人口家庭子女被拐案件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一对贵州大方县进城打工的夫妇与另外七八名外 来人口共同租住在附近一农户家,去年12月一天,两人将4岁的幼童放置 家中,出门揽生意。10多个小时后回来,发现临走时给小孩的半包饼干尚 在,人却不见了踪影。与之同时消失的,还有一位自称是云南昭通人的打 工仔---因房东没有进行暂住人口登记,该人姓甚名谁、何去何从,也成 了难解之谜。

  “阵地战”难敌“游击战”

  今年春节以后,一些丢失子女的流动人口家长曾以警方“打拐不力” 为由,联名向贵州省有关方面写信申诉。

  应该说,居高不下的发案率和徘徊难前的破案率,确实让打拐的警官 们颇为尴尬,然而,警官们认为:“尴尬”的症结,不在于“不力”,而 在于“阵地战”难敌“游击战”。

  去年两次大规模的守点巡查劳而无功,就很有说服力。

  从去年9月开始,鉴于东山地段拐卖儿童案件渐趋猖獗,云岩区公安 分局打拐办紧急抽调5名干警奔赴该地区守点巡查,直到年底,三个月不 但一无所获,而且在干警的眼皮底下,居然仍有1名幼童失踪。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参与行动的干警至今记忆犹新。一位姓苟的干警 如此描绘道:“到处都是人,遍地都是小孩,区区几名干警分散其中,才 真正感觉到什么叫大海捞针……”

  无独有偶。去年春运期间,为了堵住人贩拐带幼童出境的东大门,贵 阳市公安局打拐办亦抽调10名干警在贵阳市郊龙洞堡一带守点,也是一连 守了数月,空手而归。

  记者采访中的所闻似乎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上述“说服力”。当记者 要求居委会引见几位丢失孩子的“流动家长”时,工作人员摇摇头:“难 啊!谁知道又搬到哪里去了。”

  接受采访的警官多半并不隐瞒自己矛盾的“打拐心情”:与家长们一 样痛恨人贩,但很多时候心有余力不足。

  市公安局打拐办的陈华东警官介绍,相对于其他刑事案件,拐卖儿童 案算是破获难度较大的一种。幼童消失在流动人口密集区,案发偶然,基 本毫无线索可言,往往连提供目击线索的人都难以找到。与此同时,目前 对拐卖儿童案的侦破,仍只能是调查、守点、顺藤摸瓜等“老三篇”,与 流动性极大、组织网络日渐严密的拐卖团伙较量起来,常常无疑是“道高 一尺,魔高一丈”。

  陈和其他许多警官都坦言:迄今,至少从纯粹的“技术”角度而言, 尚未找到遏制拐卖儿童案发生的有效手段。

  不过,从“战略”的角度,几乎每个警官都能开出自己的“药方”: 教育、防范、打击三结合,综合治理,而重点在前两个环节。一位女警官 说:“任何事件恶性发展到最末端,都是最难克服的。如果能从‘源头’ 抓起,一方面对流动人口儿童及其父母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一方面针对 其经济情况,在其密集区内设置几个收费相对便宜的托儿所,将四处游散 的儿童集中照看,可能犯罪分子的可乘之机就要少得多,打拐工作也才可 能摆脱‘阵地战’对‘游击战’的尴尬。”

  两种“另类声音”

  在“打”之外,对于拐卖人口“重灾区”的探访,记者亦听到了两种 相关的“另类的声音”。

  一种声音基本属于“综合治理”的范畴,那就是由打拐凸现出来的老 话题: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该如何加强?

  在东山及贵阳市黄金路等市场,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场面:汗流浃 背与客商讨价还价的父母几乎是孩子王---怀里抱一个,背上背一个,离 生意摊不远处又跑着一个……据了解,至少有70%的家庭都存在违反计划 生育政策的情况,甚至一家生五六个。“超生游击队”的规模眼见是越来 越大了。

  事实上,这种情况与基层的计划生育管理现状密切相关。居委会面临 的普遍的现实难题是:负责计生管理的人员一般都同时兼顾许多其他的工 作,在常住人口多、便于实施管理的地段还可以应付,一旦到了流动人口 密集区,就常常力不从心了。

  “孩子多了,又要做生意,哪里照看得过来?基本启蒙都没有,更谈 不上什么安全防范教育之类了。人贩不如鱼得水才怪呢。”“见多识广” 的市场管理人员老王这么说。

  还有另一种声音,与计生的积极话题比起来,它显得要“灰色”一些: “一方面,警方利用政府拨付的有限打拐经费,经过很大努力把一些被拐 儿童由外省解救回家乡。但解救之后,却又时常面临两种尴尬---一种是 无法联系确认到其亲生父母,不得不寄养到儿童福利院,既增加国家负担, 孩子还是不能得到家的温暖。另一种是解救回来幸运地回到了父母身边, 但其成长及安全环境因为父母的‘流动’性质,与被拐前比并无根本改变, 甚至远远不如被拐去的‘新家’。如果不慎,甚至可能重新遭到拐卖。” 一位警官道出了这种声音的“背景”。

  “一般而言,儿童被拐卖的去向,基本是由西部相对落后地区拐到东 部发达地区,后者平均家庭经济条件较前者要好。与妇女遭拐境遇有所不 同,除了拐卖过程中受苦外,买进儿童的家庭出于‘传宗接代’的考虑, 对被拐儿童常常都会比较好。”他说,“所以,每当我们在办案过程中遇 到上述尴尬时,就有人会说,还不如不解救回来,让孩子呆在‘新家’反 而会生活得更好。类似的事例在被拐妇女中已有不少,有的妇女被解救回 家后,不适应艰苦的生活,又思念远方的孩子,就有再次自己返回‘新家’ 的。”

  这些声音无论“积极”还是“灰色”,与拐卖人口的丑恶现象一样, 都是沉重的现实。社会,该如何正视与破解?

  本报记者谢念贵阳晚报记者陈本荣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