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用户注册 将新浪设为首页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科技日报 > 新闻报道
 


OTC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带来什么?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6月11日 15:18 科技日报

  世纪之交,很多领域都发生了巨变。万变不离其宗,科学的发展,新 技术的突破,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改善人类生存质量。解决了温饱, 正在奔小康的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样注重生命的价值,这种意识使他们 树立了一个新的消费时尚———“健康投资”。

  正因如此,人们对时而发生的伪劣、药品深恶痛绝,对于医疗质量提 出更多要求,对用药安全日益关注。

  政府主管部门及时、适时地研究了相关对策,一种在许多国家普遍实 行30多年的药品管理制度———处方药(RX)与非处方药(OTC)分类管 理,经过长时间酝酿日渐成熟。据悉,首批OTC药物目录已在制订之中。 “OTC”这个原本陌生的名词将要给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给中国的医药企 业、给中国的药品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呢?

  OTC是什么?

  OTC制度的建立源于美国,确切地说是源于1937年发生在美国的“磺 胺酏剂”事件:

  当时,一些患者服用“磺胺酏剂”后致使107人死亡,358人中毒。这 次事件引起国会的高度重视,已经经过严格审查批准的药还会有安全问题 吗?经调查发现,是患者服用方法不当所致。举一反三,有关部门担心很 可能有其它类似情况发生,怎么办?药品虽然合法上市了,是否还要区分 管理?有些特殊的、有危险的、不易被患者掌握的药,还是要在医生指导 下使用。至50年代,美国首先通过法定标准划分了处方药(RX)与非处方 药(OTC)。

  迄今,世界上100多个国家都实行这一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包括我国 香港、台湾地区也建立了OTC管理法规体系。

  OTC是英文OVER THE COUNTER的缩写。它的定义是:非处方药系指经 国家批准,消费者不需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按药品说明书可自 行判断使用的安全有效的药品。由于OTC可以不经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 医师处方直接从药店购买,而一般消费者并不具备专业的疾病诊断和用药 知识,只是根据对疾病的自我认识使用OTC,因此,OTC的安全性、有效性 及通俗明了的药物标签和说明书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来说,作为OTC必 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使用安全

  根据文献和长期临床使用证明安全,无潜在毒性。即使连续多日使用 也不能在人体内蓄积引起毒性反应,很少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会发生致 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

  二、疗效确切

  药物作用针对性强,适应证明确,不需经常调整剂量,连续应用不引 起耐药性。

  三、质量稳定

  药物质量稳定,在一般储存条件下,较长时间不易变质失效。

  四、标签适宜

  药品标签详细具体,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有效期等 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价格相对便宜。

  五、应用方便

  用药时不需作特殊检查和试验,以口服、外用、吸入等剂型为主。

  OTC带给我们生活的影响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OTC的实施,将给我国百 姓用药、生活方式,甚至健康观念上带来影响,首先:

  老百姓用药更安全了

  现在我国的药店,基本上与医院药房差不多,除精神、麻醉类药品, 其它药基本都能买到,包括抗生素、生物制品、静脉注射用药等等,均可 自由购买。

  药物不良反应中心统计了近几年26家医院的717份不良反应报告,结 果表明:(1)抗感染类(以抗生素为主)药物的不良反应构成比例最高, 占发病总数的41.28%;(2)在引起不良反应的全部47种药物中,处方 药为42种,占89.4%,非处方药为5种,占10.6%。处方药的不良反应 远远高于非处方药。这些统计报告是医院用药中发现的不良反应,而且是 在医药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的。可以设想,在没有医药专业人员的监督 指导下,使用这些药品后果的严重性。

  我国的一位药品管理部门官员到美国访问期间皮肤过敏,到药店想买 点可的松膏,可美国的药店就是不卖,你必须花20美元看医生,开个处方。 通过医生处方来控制药品销售,这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提供自我保健的便利条件

  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关心的不再是温饱,而普遍更关心健 康。随着人们对于“病”和“药”的知识越来越多,一旦有了小病和自感 不适时,自己买药治疗是很自然的事。我国传统上就有自我保健的习惯, 例如烧一碗姜糖水驱寒,按摩以消除局部疼痛等。坐车去医院,排队挂号 、就诊、取药,最后即使报销80%的药费,所耽误的时间精力也不合算。 应当把“健康靠政府,治疗靠国家”的消极心态转变为健康是一种自我责 任的主动行为。

  资料表明,目前美国人只有十分之一的健康问题是去求助于医生解决 的。我国的情况也显示:近几年医院门诊量开始下降,药品零售额从198 9年占药品总销售额的8%上升到1995年的15%左右。

  “吃药找药师”将成流行

  一位专家说:不久的将来,“吃药找药师”就像“有病找医生”、“ 有困难找警察”一样被普遍认同,药师是实行非处方药管理的关键。

  我们经常可在药店见到消费者在向售药人员询问什么病该买什么药, 或这种药是否比那种好等等。因此,药师应当是掌握药品信息,特别是非 处方药信息最多的专业人员,也是消费者在选购药品时最愿听取推荐意见 的人。国外称药师是最受人信赖的职业之一。美国的民意测验证明,98% 的药师对非处方药的忠告受到顾客接受。美国每位药店药师每年接受非处 方药咨询约为4000人次。

  有12亿人口的我国,需要有大量供应药品的销售点,药师和药学专业 人员将是实行非处方药体制的关键。据悉,目前已在推行执业药师的认证 工作。

  OTC给制药企业带来机遇

  业内专家分析,OTC的实施,将对医药工业产生影响。非处方药市场 在我国开发的潜力很大,前景也很好,世界五分之一的非处方药市场在中 国,非处方药制度的制定应该说给一些企业带来又一次发展的机遇。

  有关资料显示:国际市场OTC发展势头迅猛,1996年世界非处方药销 售额已达500多亿美元,占药品市场的15%,发展趋势还在增加。

  一些国内制药企业已及时洞察到OTC市场巨大潜力,正积极调整战略, 抢先研制适应市场的OTC产品,其中合资企业外商行动尤为积极,他们正 在共同协商打入中国OTC市场的策略。到2000年中国人均保健费将达40美 元,药品总消费额将达到192亿美元。OTC市场随着医疗制度改革将很快形 成。

  对比之下,我国医药企业对形成中国OTC市场敏感性较弱,甚至一些 传统企业担心药品分类管理会影响药品生产。有识之士提醒:OTC市场是 充满竞争的,我国制药工业已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应该创出名牌,用品牌 参加市场竞争。OTC市场最需要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还有专家指出,“回归自然”的潮流,使我国传统中药在OTC市场上 拥有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日本把200多种中药方剂被列为OTC,欧洲市场上天然药物也十分受欢 迎,主要用于缓泻剂、咳嗽、感冒、胃病以及镇静剂等。发达国家的药品 市场上的OTC品种繁多,其原因是用同一原料药开发的制剂品种相当多。 而在我国,一个原料药仅寥寥几种常规制剂。而正是这种差距使我国开发 非处方药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有着很大的潜力。开发非处方药可在老药 上下功夫,可多研制一些现代高科技制剂,例如缓释、控释制剂,透上台 有收制剂以及靶向给药等新制剂,也可开发一些方便给药的分散片、颊含 片等。

  专家认为:中药制剂是中国非处方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不容 置疑的。如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改变中药制剂的传统剂型,打入国际O TC市场不是不可能。至于经过对传统方剂的研究,科学地结合西药创制独 特的安全有效的中国非处方药,应当会在国际OTC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我 国传统医学对免疫刺激剂、感冒用药、减肥用药、缓泻剂等在国际OTC市 场上占大份额的药品有独到的经验,相信会在巨大的OTC市场激励下,创 造出中国的非处方名牌产品。

  OTC带来商机无限

  目前,美国和日本的OTC市场最大,美国药品市场37万种成药中,非 处方药有35万种。实行非处方药制度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药店购药, 药品零售业将取得长足发展,利用商家的优势,实行商业联手,发展零售 连锁药店是许多大型医药企业发展的方向,如鲁抗公司把发展鲁抗大药房 连锁店作为1999年营销工作的重点,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OTC具有广泛的零售市场。随着医药分业的实施,药房从医院分离出 来,医院仅为住院患者提供部分医药品,其它分散在社会和社区的药店供 应,也包括在经批准的饭店、旅游商店和超市销售。药品零售市场将成为 新的竞争焦点。

  一般来讲,病人的医药品消费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从医疗单位获 取,如各大医院、诊所、医务室、乡镇卫生院等,二是直接从医药商业零 售企业中购买,药品的零售系统,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使 人民群众已部分地掌握了基本的医药学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对部分疾病 的自我诊断,对药品的辨别和自由选择能力的提高,零售业的迅速发展将 改变过去单一依靠医生开处方买药的历史,这给医药商业零售业的发展带 来商机,形成一个大的OTC市场。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科技日报 > 新闻报道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