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用户注册 将新浪设为首页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中国青年报

南极考察队格罗夫山纪事(1)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6月13日 04:57 中国青年报

  “死活也要上路”

  还没出发,格罗夫山队队长刘小汉就遇上了南极考察的大忌---单车 深入冰盖。

  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队的两支深入冰盖的内陆考察队---冰丘A队和格 罗夫山队的出发日,定在1998年12月15日。

  偏巧在出发日的前一天,格罗夫山队的两台雪地车损坏一台,无法修 复。刘小汉算了几遍,20桶燃油加上生活物资和考察装备,结果都是一橇 8吨,两橇16吨。一台170马力雪地牵引车在平地上将将拽得动。

  单车深入冰盖,南极考察史无例可循。俄、澳等国的直升机出了站区 50公里都不敢放单飞。刘小汉已是第四次来南极,对此最清楚。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8/1999年科考现场实施计划中冰盖队 考察的应急方案是他本人起草的:

  “如遇以下情况之一车队就地返回---第一:一部车发生现场不可修 复的故障。第二……第三……第四……”

  在这种情况下,结论是明确的---放弃。

  80年代,先进工业国家在南极的考察已具备雄厚基础并获得大量成果,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终于意识到国际南极事务应当包含有中华民族的责任、 义务和权益,必须尽快参与南极事务。

  1991年,在德国不来梅港召开的南极与全球变化研究指导委员会会议 上,美国冰雪首席科学家提出《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计划。计划设想 以南极几个考察站为基础,从不同方向进入南极冰盖上几个突出的主要冰 丘,沿途实施综合性科学考察。建议一经提出,就出现了各国争相分段承 担考察任务的局面。会议圆桌前插着各与会国的国旗,20多名专家发言活 跃异常。法国提出承担冰丘C考察,日本对冰丘F当仁不让,俄罗斯选择冰 丘B,瑞典从毛德皇后地直达南极点。美国则表示愿意从南极半岛帕尔玛 地经南极点直扑冰丘A---南极冰盖最高点。各国分担上述路线之后,剩下 冰丘A至南极东海岸拉斯曼丘陵这条最重要的路线。在拉斯曼丘陵有中国 的中山站、俄罗斯的进步站和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谁领冰丘A到拉斯曼 丘陵这条骨干线路的帅旗,顿成东南极“三国演义”的焦点。

  身为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又是该会地质与冰雪工 作组中国国家代表的刘小汉和秦大河两人嘀咕,“这节骨眼上可不能含糊, 得上台”。两人合计好了,秦大河立即登上讲台抢过话筒,向各国代表明 确表示:“基于中国的科学基础和后勤保障能力,我们愿意承担这条骨干 路线的综合考察工作。”

  后来几年,刘小汉却有些不敢提中国上冰丘A和格罗夫山的事了---中 国南极内陆考察的准备工作进展缓慢。当外国人问起“你们的考察实施得 怎么样了?”刘小汉只能含含糊糊:“正在准备。”

  终于,1998年8月,上级决定,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队深入冰丘A方向 1000公里冰雪考察,同时实施格罗夫山考察。

  格罗夫山,不仅是中山站---冰丘A路线上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的主要 地区,而且是整个南极洲仅存的中国能独立考察的空白地区。经过了前几 个世纪地理发现,如今,地球上再也没有第二块地方留给中国人作首次考 察了。

  偏在这时坏了一台雪地车。不仅如此,车载短波通讯天线故障一直没 有排除,格罗夫山队的雪地车和中山站叫不通;做饭用的液化石油气罐和 减压阀不配套,预计50多天的吃饭问题解决不了。

  交通、通讯、吃饭,所有起码的条件,没一样到位。

  但是,如果中国本年度放弃进军格罗夫山,那就只有下个年度再见了。 有几个国家已对冰丘A和格罗夫山跃跃欲试,在延误的一年间,国际南极 考察会生发多少变数?拖延也许就意味着,中国失去在南极、在全球最后 一个首次独立考察的空间。而且,一个国家有没有实施过对南极的一个地 区的独立考察,在南极事务中的发言分量是完全不同的。

  刘小汉根本拒绝“放弃”。令人满意的装备条件,再等十年也等不来。

  一台雪地车照走。

  如果连一台雪地车都不能保证,就搭乘冰丘A队的车上冰,到格罗夫 山岔路,开雪地摩托进山,住帐篷坚持考察。反正是绝不等待了。

  ---“来,就是来玩命的。”南极考察向来是高风险的事业。既然事 关提高中国分量,玩命又怎么样?

  “发现梅森峰!”

  终于出发了。格罗夫山队和冰丘A队两队同行。他们的分手点,在距 离中山站464公里位置上。极昼期间太阳不落,为车队24小时提供充足的 照明。

  第一个50公里,是爬上冰盖的缓坡。格罗夫山队170马力的雪地车远 远落在冰丘A队3台240马力的雪地车后面。坡度稍大,170就拖不动两台雪 橇,只有先拉一台,走二三十公里,再回头拉第二台。刘小汉用高频对讲 机通知冰丘A队队长李院生:“你们3台240先走,到宿营地等我们。”

  格罗夫山队机械师李金雁沉着地驾驶着170。茫茫生命禁区,雪涛奔 涌,除了白晃晃的冰雪,一无所见。只能看见雪地车的上半部在空中漂浮。 观察冰面起伏相当吃力。车辆只能靠雷达导航,就像飞机在云层里穿行。 9天来的行进中,其他队员在颠簸中沉沉昏睡,多少缓解了疲劳。只有李 金雁叼着烟,一言不发地盯着雷达屏幕,把着方向。

  出发前,李金雁到上海配合维修雪地车,知道这台170维修时只换了 前轴、弹簧钢板和挡风玻璃,其他的没动。出发不久,发动机电预热系统 出现故障,油箱加热器失灵。每天早晨在雪地里用发电机带动电热器给机 器加热,忙活一小时才打得着火。冰盖上的雪垄冰棱沟坎纵横,就像在布 满大卵石的河床上开车。没多久,发现右侧主动齿轮磨损严重,雪橇上装 发电机的货箱大门断裂,权当卫生间的小阁楼垮塌。

  事实上,按生产雪地车的德国雪地车公司的设计,170本来就不是冰 盖考察用车,而是站区附近使用的短程车,不带发电舱、宿营舱、卫生间 和厨房,发动机没有240那种保温钢板。

  在出发基地,李金雁发现别的雪橇上有一间多余的钢架结构的小厨房, 面积不到6平方米。冰丘A队的机械师帮忙,一起把这间厨房用乙炔枪从原 来的雪橇上切割下来,用钢缆捆在格罗夫山队的雪橇上,成了格罗夫山队 4个人的厨房兼卧室。刘小汉上冰盖以后感慨道:“要是没有这个小厨房, 就得在雪地扎帐篷。50多天,不冻成僵尸肉干才怪。”

  李金雁每天早晨9点检查机器设备,发动车辆。10点大队出发,一直 行车到22点。接着机器维护、车辆加油、发电机发电,还承担气象观测。 第二天凌晨1点吃完晚饭,4个人在煤气灶台边的地板上,人挤人地钻进羽 绒睡袋,李金雁还得惦记着雪地里的发电机。发电机不停,室温就可以维 持在0℃,而且第二天车辆发动就有保障。

  上冰盖的人都知道,机械师是队里举足轻重的人物,差不多相当于半 个队长。李金雁在中科院地质所干过车队长。开一台北京212就敢单车在 喀拉昆仑山、在阿里来回跑。20年跑野外,车辆故障、道路险情见得多了。 海冰上卸货时,好几次过潮汐缝李金雁都是头车通过。

  事后我问他“玄不玄”,他眼皮都没抬说:“在北京小汉就明说了, ‘来就是来玩命的。’”我问:“和冰丘A队分手以后,单车走,紧张不 紧张?”他反问:“紧张什么?不是奔着格罗夫山来的吗?……车和电机 有了问题,自己上火牙床都肿了也得跟他们说‘没问题’,要不他们心里 压力更大。”

  12月26日,向格罗夫山区进发日子终于到了。格罗夫山队同冰丘A队 告别,单车折向西北。寒冷的阳光下,狂风永不停息。冰海孤舟,踽踽独 行。队员们一路上用冰钻、钢钎布设钢铝标牌、竹竿、红旗。竹竿上用铁 丝绑上易拉罐,以便雷达识别。队员们在和停车宿营时,明显地感到,视 野中不再有别的车辆。现在,只有他们4个人相互依靠了。

  27日,不知不觉,1米多宽的冰裂隙越来越多。大的冰缝就像水渠。 170为了规避冰裂区,从阵风悬崖顶部下到悬崖南坡,继续向西。

  忽然,李金雁问身边的刘小汉:“看!那是不是个山尖?”

  刘小汉往前看地平线,一个紫灰色的椎形浮在天边,椎形的底边被风 雪遮没。车走它也走,不会是几百米外地雪丘。没错,是格罗夫群山中的 最高峰---梅森峰。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