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辽沈晚报 > 新闻报道
 


精美的石头在“哭泣”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6月15日 04:58 辽沈晚报

  为了弄清青紫云石的分布范围、储藏量及开采现状,记者于最近来到 其惟一的产地--桥头镇河东村四组。得到的结论像辽砚的历史一样说不明, 理不清。

  “会哭”的石头还有多少

  在一个有着数十年采石经历的农民家中,记者被当作买砚的商人受到 热情的接待。据他讲,砚石现在差不多采绝了,山上仅存的砚石全采出来, 也不够20个艺人做两年的。也就是说,再有几百块辽砚就做绝了。

  他说,以前采砚石没人管,采下后最低时以几毛钱一公斤的价格就卖 了。最近两年不让个人采了,管理归村里了。现在买砚石要到村里,价在 每公斤十元左右。

  不知是交谈的气氛融洽,还是记者一行人给对方有利可图的印象,这 位村民突然提议道:我们双方可以联手搞辽砚生意。他负责采石制作环节, 我们负责销售。记者疑惑地问:“不是说砚石快绝了吗?”他意味深长地 笑了。

  那么这珍贵的青紫云石究竟还有多少呢?为此,记者于上周末与某地 质部门通了电话,得到的答复是稍等几天才能找出相关的勘察资料。

  这之后,按这个农民的指点,记者来到山里几处采掘砚石后留下的矿 坑。有日本侵略者开采时留下的,也有近年来留下的,直观的感觉是触目 惊心。一片片废弃的矿坑在绿色的山体上,像疤瘌一样袒露着,没有人会 相信,在自然环境下,纤尘不染的大片岩石,在几百年内会长出植被。当 地人介绍说,像这样的矿坑,在附近几个山沟里,有50至60个。

  从环境角度看,留下这样混乱的印迹,是该由辽砚,还是该由人来承 担那份沉重?被雅士看着有灵性的石头应该哭,一个身高1.84米的男子, 便是常常听到这石头哭声的人们中的一个。

  他就是冯军,所从事的工作看起来跟辽砚毫不搭边。让他和辽砚有了 割舍不断的牵扯,开始也许是他的那些业余爱好比如摄影、书法、绘画、 雕刻。由此,他认识了辽砚,也深为辽砚的历史遗憾,为辽砚的未来担忧。

  当他就任本溪市公共建筑有限责任公司的经理后,他便着手启动一项 庞大的工程,要科学采掘砚石资源,规范开发砚产品,目的是终结辽砚同 山城缺少大的文化、旅游、经济等方面联系的历史。

  雕刻石头的声音,有时像哭,有时像歌

  在这家公司向有关部门作出《开发云石系列产品可行性研究报告》中, 明确提出,近年来,国内的石雕工艺制品,除了继承原有传统产品外,一 些能够反映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的石雕工艺品也不断涌现,他们计划生产 辽砚、屏风、花瓶、笔筒、砚池等10种工艺品。

  在向相关部门提出这份长达万言的研究报告前,冯军及办公室主任艾 青一行人,专程前往南方某产砚名城考察。所见所闻,让他们对辽砚的前 景更多了一份忧虑。

  在那里,一个国有的大型制砚企业已经倒闭。直接的原因是遍地开花 的个体制砚小作坊,进行掠夺性的开采,严重破坏了砚矿资源。就在那个 产砚名城,他们有了新的构想,争取资金,买断桥头镇的砚矿资源,进行 科学的、经济的砚石开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延长砚矿的生命。同时, 这样进行运作,对于本溪的10来家个体制砚小作坊也是有意义的。

  可是,这份1996年末完成的研究报告,在经多家部门盖章同意实施后, 最终竟“触礁了”。用冯军的话说:“整了那么多资料,跑了那么多部门, 最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办不成了。”

  冯军至今还坚持这样的观点,辽砚不一定要靠大企业生产,但要推动 辽砚走出本溪、走出辽宁,走向真正的辉煌,必须要有大的部门介入。

  大的搞不成了,公建公司的领导没有完全泄气,小规模的制作辽砚, 在这家单位始终没有停止。他们通过正常渠道购买砚石进行制作,这也是 本溪市目前归集体所有的仅有的一家制砚作坊。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间作 坊就设在冯军经理办公室的旁边。冯军解释说,他爱听雕刻那石头时发出 的噪声,有时像哭,有时像歌。

  本溪出产的两样石头,像两个车轮驮着山城走进现代工业城市。这两 样石头,一样是铁矿石,一样是煤炭。本溪还有一种石头,不知道它能不 能给这座城市带来一些启示。

  这种石头就是青紫云石。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辽沈晚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