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解放日报 > 新闻报道
 
解放日报

教育专家对高考语文试卷进行质疑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6月25日 14:58 解放日报

  分析’98高考试卷让人心有余悸,但类似的试卷可能还会出现。在 ’99高考来临之前,专家、学生再一次呼唤高考改革。

  对高考语文试卷的质疑

  一直听说语文高考试题“难”,但在读完1998年的语文试题后, 对它的“难”还是大吃一惊。仅通读试题就花了1小时20分钟,其中有 些试题的题意还是不太明白。我想我要是在1998年参加高考,那么语 文肯定是不会考及格的。对于这份试题总的感觉是:繁琐细碎,歧义迭出, 设置陷阱,为难考生。它不能真实地测试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倒能使无能 者“蒙混过关”。就考题的学理水平而言,完全是失败之作。这种题目不 像专家出的题目,倒像学生们一起复习为应付考试拼凑出来的练习题。

  下面就一些题目提出质疑:

  1、第Ⅰ卷一、4题,填关联词语,意义不大,不能测验出学生的什 么知识,做起来却十分费事,要A、B、C、D四项,一项一项去对,要 花许多时间,又容易让人掉入陷阱。也许出题人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费事而 掉入陷阱。10题,填标点,也有同样的倾向。

  2、第Ⅰ卷9题,判断排列顺序,出得不合理,甚至有思想上的毛病。 按出题人的意思,应是C项才正确。意思是先要“传达上级指示”,再“ 购置污水处理装置”,然后再说明“环保工作没人管”,最终导致“污染 问题越来越严重”。其实,这是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在我看来,这 四项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譬如,先购置污水处理装置,再传达上级指示 就不行吗?譬如,先说明污染环境越来越严重,再追寻原因,指出环保工 作没有人管就不行吗?这类考题完全是以出题者死板的思维模式去“规范” 学生。这种“规范”,只能把学生的思想束缚得越来越死。

  考一回“死”一回,经过层层类似的考试,我们的学生还会有生动活 泼的思想吗?3、15题,认为C项分析不对。问题在于一首诗是一个整 体,“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诗的整体暗示出来的,并不是 那一句的“任务”。这种把诗歌割裂为一句一句的作法是不懂艺术规律的 表现。4、阅读古文的二题,问题也很多。古文阅读是一个多读多背的问 题,考古文的语法来学习古文,我认为是不容易走通的。17题考“以” 字的用法,我认为没有必要。题目又出得刁钻古怪,实在太难为学生。2 1题,我看了几遍,始终没有看懂题意,而且在看了答案之后,也还是不 懂。这里怎么会有什么分类问题,亏出题人想得出来。

  5、“转基因作物”完全是自然科学,完全不是语文问题。我至今还 是弄不懂“转基因作物”为何物?我们目前语文课的一大问题,就是人文 精神的缺失,现在连语文考题还要受“科学”的“侵略”。出题人连一点 “语文本位”观念也没有,我怀疑出题人是不是文学“出身”?

  6、第Ⅱ卷,对《报秋》一文的题目,反映了目前中学语文课以零碎 的字、词句的分析,把有生命的整体的作品,宰割成“碎块”的做法。即 使是“新批评”的细读法,也不是如此的。所以对此作品所出的题目我认 为是离开“文学”特征的,是不恰当的。如其中30题,共有6项,出题 人认为只有3项,我认为6项都可以。文学接收是个性化行为,读者可以 这样或那样理解作品,这是读者的权力,你有什么资格规定那种理解就不 正确呢?连大学者蔡元培都可以认为《红楼梦》是康熙朝政治小说,你有 什么理由把对某篇作品的理解“定于一尊”呢?对《报秋》可以有不同的 理解,各种层次的理解,各种水平的理解。甚至连作者说了也不能算数。

  7、作文题“战胜脆弱”,也有问题。首先是学生对什么是“脆弱” 能不能理解的问题。由于题目对缺少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思路比较窄, 所以考生能想到的事情和问题就很少。这样考生们不约而同设想自己的父 母死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导致某省的许多考生父母“都死了”。但问题还 不止于此,根本是平时语文课缺少人文、亲情一类爱的教育,这才导致“ 需要”的时候,就能“狠心”让自己的父母去死。这个结果是悲剧性的, 它说明了我们的语文课要是缺少情感的教育,会把学生引到哪里去?

  (作者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

  《时代潮》杂志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解放日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