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科技日报 > 新闻报道
 


特写:一个旅美华裔家庭的故事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7月15日 10:09 科技日报

  离任回国已3个月了。驻美4年多的不少经历开始在我记忆中变得模糊, 可发生在纽约上州一个华裔家庭里的许多故事却一天天清晰起来。它涓涓 滴滴,使人难以忘怀。为什么不讲给亲爱的读者?其实,我早该把您领进 这个好客的家庭,去结识它的3位主人----童华宜、冯海霞夫妇以及儿子 童国加。

  一

  童华宜则属于那种见一面就让你“来电”的人。他今年48岁,挺厚道, 长得慈眉善目,是个老大哥形象。这人好吃,尤其好吃中餐。听他津津乐 道地列数美国东西两岸中餐馆的美味佳肴,再有海霞一旁添油加醋,饿的 时候准保叫你腮帮子溜酸溜酸。

  华宜1984年获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博士学位。从1990年开始,他供职于 瑞士籍的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这是一家世界著名的化学及医 药大型跨国公司。在很短时间里,他凭着勤勉及扎实的科研基础,便从高 级研究员、主任研究员升至高级主任研究员,成为公司的核心科学家之一。

  纽约上州一处高级住宅区里,有一栋隐现于丛林的二层楼房,这就是 华宜的家。华宜的家庭在物质方面居于美国中产阶级的最上层。然而,这 里优裕的生活没有使华宜忘记那片曾哺育过他的黄土地。他几乎把自己全 部业余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中美科技交流事业。

  美国东北部的纽约、新泽西和康涅狄克三州是美国乃至全球的制药基 地。数千名华人在这些企业工作。华宜和海霞于1994年积极参与创建了中 美医药开发协会。华宜一直担任该协会的理事。现在,协会已拥有1000多 名会员。该协会多次组团回国,从事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深受国内有关方 面的好评。

  华宜对故土这份眷恋之情可以追溯到他的父亲童宪章。童老生前是我 国石油工业的技术权威。他就是影片《创业》中张总工程师的生活原形之 一。50年代,为合理使用国家石油资源,以利于子孙后代长期开采,童老 便以自己的正义感和良知顶住政治压力,敢于从科学角度反对苏联专家的 观点。这些品格都对年幼的华宜产生了决定其一生的影响。

  文革开始后,由于受父亲株连,华宜开始了他那段坎坷的人生经历。 在房山粮库,他一干就是5年。1973年,他作为“可教育好的子女”,被 推荐进入北京大学。恢复高考后,他又于1978年考上了北大化学系研究生。

  尽管处在那样一个年代,无论房山粮库的基层干部,还是北京大学的 老师,都曾给予这个朴实好学、但“出身不好”的小伙子以人间最宝贵的 温暖和关怀。谈起这些善良的人们,华宜不止一次地说:“没有他们的同 情和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一直把他们当父母一样对待。”光是这几 句话,你就知道华宜的为人。

  二

  冯海霞的性格特容易概括,一个字:爽!好多人都爱跟她侃大山。她 是个女强人。一年到头,连成带不成总共在外面张罗了多少件事儿她自己 都数不清。那阵子南沙群岛不平静。海霞一时起急,就说要帮中国买航空 母舰。华宜嘻皮笑脸问我:“你买不买?买几条(鱼)?要大的还是小的?” 海霞听着不对劲,瞪着眼冲华宜嚷:“甭管我的事儿!”

  海霞是66届初中毕业生。后来一边上大学,一边带儿子,都没耽误。 来美国奋斗,她虽然不像华宜有那么好的学历,可还是靠自己的能力几经 周折,最终在美国家用产品公司这家著名大企业里,得到一个高级研究员 的职位。每次说到现在这份待遇高、也十分称心的工作时,海霞的得意神 情溢于言表。

  海霞做的事情很多,可最让她上心的还是中美中学生夏令营交流。海 霞说,中美关系时好时坏,但人民之间的交往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海 霞的策动下,她儿子所在的中学与南京外国语学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先是美国师生到中国度春假。前年,20名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也来到美 国过夏令营生活。去年,这个数字翻两番,达到80名,由江苏省教委出面 组织,分两批赴美。

  安排这些中国孩子在美国的行程时,海霞不希望搞成纯粹的旅游,而 是尽可能让孩子们从多种角度,全面客观地了解美国。在华盛顿、纽约、 波士顿等地,她带孩子们除一般性的观光外,还参观了大学、监狱以及到 美国人家中作客等。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收到很 好的效果。同时,中国孩子的多才多艺和落落大方也给美国人留下深刻印 象。

  海霞打算把这项活动长期搞下去,而且还要把更多的美国师生介绍到 中国。她就是这么个人,闲不住。

  三

  儿子童国加是华宜和海霞的骄傲。国加去年考上美国常春藤盟校之一 康乃尔大学。国加有出息,很大程度上是中美两种文化相得益彰、共同熏 陶的结果,而这还要归功于华宜和海霞教子有方。

  国加1980年出生于加拿大,在中国长大,6岁时来到美国父母身边。 小国加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3年后已不会说中文。通常,中国学童在美 国学校里功课都没的挑,但社交和体育较差,难以完全得到承认。这给他 们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种族自卑感。他们也许会说“我要是白人会成 功得多”,甚至还可能恨自己是中国人。国加也同样受到了这种种族问题 的困扰。

  面对这种情况,华宜和海霞打算在国加5年级时送他回国,以强化他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国加听说后死活不肯,还扬言要出逃,理由是中 国没有“自由”。华宜和海霞当即给予严厉批评。

  国加回北京上学后,参加班里语文考试,得了个倒数第二,而倒数第 一的还是个傻子。在大姨的严格管束下,国加渐渐养成勤奋用功的好习惯。 后来,只要功课不做完,他再困也不上床,大人怎么劝也没用。没多久, 他的语文程度就达到了班里中上等水平。老师发给他红领巾,国加高兴得 连睡觉时都戴着,一年内竟戴坏三条。临走时,他和小朋友们依依惜别, 难舍难分。

  返美后,国加简直变了一个人。睡觉前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空闲时 帮助父母做家务,还主动讲中文。中国女排在西点军校与美国女排比赛时, 国加到现场拼命为中国队加油,嗓子都喊哑了。可见,这时的国加已对自 己的民族有了全新的感受。他深深地爱上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并引以为 自豪。

  华宜一家3口都已成功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可他们的心却无时不牵 挂着家乡。因为他们的根生长在中国。

  本报记者刘亚东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科技日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