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新闻档案解密:神秘年轻人搏杀金融大鳄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7月16日 05:22 中国青年报

  许多人至今仍然对1997年那场港币阻击战记忆犹新。在中国政府的支 持下,香港特区政府调集本港资源,与“金融大鳄”们展开了一场惊心动 魄的殊死决战,一举击退这些在东南亚经济危机中猖狂一时的“金融大鳄”, 捍卫了港币稳定和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

  可惜,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智力与资本较量中,许多精彩的细节被枯燥 的数字和图表淹没了。一位当时年仅30岁的年轻人,被中国银行派往中银 集团香港外汇交易中心。作为港币的市场庄家,他同国际炒家展开了正面 交锋,协助香港特区政府共同坚守联系汇率制度,为击退“金融大鳄”立 下了汗马功劳。

  1998年底,这位神秘的年轻人从香港返回上海。

  在上海瑞金大厦十七楼一间百米见方的房间里,几十台电脑屏幕上数 字闪烁,显示着以万亿美元计的国际资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永无停歇的流 动。在正中的首席交易台前,一个个头不高、鼻梁上架着一副学生眼镜的 年轻人,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

  他就是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资金部首席交易员乐延,也就是那位与“金 融大鳄”交锋的神秘的年轻人。

  有人说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白天黑夜都可以沉浸在那不断跳动的 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中;也有人说他是赚钱机器,在一些外资银行那里, 他的身价高达年薪几十万美元。但是他不仅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还 作为交易科16名年轻人的领头雁,连续捧回“全国青年文明号”金牌。本 报记者独家采访了这位神秘的年轻人,首次披露他的故事以飨读者。

  失败的噩梦缠绕着他,一夜之间,他发现自己掉了许多头发……

  1996年5月,一纸任命,29岁的中国银行上海分行首席交易员乐延被 派往中银集团香港外汇中心。

  中银集团在香港是第二大银行集团,地位举足轻重。作为国家外汇外 贸专业银行,在国内银行外汇业务方面也有很大优势。而代表整个集团从 事外汇买卖的中银集团香港外汇中心,其重要业务之一便是美元兑港币的 报价。

  乐延赴港第一天,就被告知将负责美元兑港币的交易工作。

  美元兑港币在香港金融界被称为美电,其波动有其本身特点,尤其是 八十年代早期实行了“货币发行局制度”,更与一般实行浮动汇率制的货 币不同。

  虽说乐延当时入行已6年多,且在上海是首席交易员,但平时交易集 中于世界几种主要交易货币,如美元兑德国马克,美元兑日元,英镑对美 元等,对美电涉足甚少,对港币走向也关心不多。

  这个庄家真是不好当啊!

  第一次触美电,对美电汇率与香港政局、利率、股市、债市、消费习 惯、季节性需求等等之间的联系,乐延感到一片茫然。第一次到香港当庄 家,没有经验,没有老师,一切只能从零开始。

  赴港头几个月,乐延几乎天天失眠。压力太大了。外汇交易在世界范 围内蓬勃发展,迄今为止不过20多年时间,我国是改革开放后才开辟了银 行业务这一新领域,从事该行业的外汇交易员人数很少,担任过庄家的就 更是罕见。

  经过几个月的强化培训,乐延于1996年秋正式开始了美电交易生涯。

  开头几个月非常顺利,可能因为当时已接近年底,市场交投兴趣较低, 汇价波幅较小,比较容易赚钱。但由于市况平静,反而使乐延难以在实际 操作中积累经验,增长对美电市场的认识。乐延没有丝毫的窃喜,抓紧一 切时间结交圈内外朋友、熟悉交易规则。根据对时事的分析判断,他隐隐 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这种预感真的成了现实!1997年,亚洲金融市场“管涌”不断,香港 汇价波幅突然动荡,市场变化莫测。从7月开始,以索罗斯量子基金为首 的国际炒家,在东南亚市场频频得手后,直扑香港,想借助回归前的特殊 气氛大捞一把,在市场中大量抛空港元。

  “在外行人眼里,美电汇率的波动相对于其他币种可说是较小的,但 实际上由于美电的交易额相当大,即使是万分之几的波动,都会造成巨额 的交易盈利或损失。况且,美电市场庄家极少,除中银集团外,仅有两家 英资银行集团及一家美国银行较为活跃。”

  乐延回忆第一次与国际炒家正面交锋:眼看美元兑港币汇价很快直逼 7.75大关,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当时香港金融管理局作为香港地区的“ 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银行渠道在汇市中严守7.75。但炒家并不就此罢 休,继续在市场中大量抛空港元,而作为市场中的主要庄家,中银集团也 接了很多港元抛盘。

  乐延手上一下短了许多美元。

  “当时,我缺乏对影响美电市场因素的全局把握,没有掌握美电汇价 波动的特性,所以市场一出现非常情况,就措手不及。特别是由于中银集 团作为美电市场少数庄家之一,需要应付大量交易询价,自己真是恨不能 生出三头六臂来!”

  陷入沉思中的乐延,看着面前的电脑屏幕和电话机愣愣地出神。当时 在乐延的交易台上,就摆放着许多台电脑,七、八家外汇经纪的电话,两 家电子经纪终端,一台可同时与四家对手进行交易的路透社交易终端。“ 而在内地工作时所使用的,仅是一台只能同时与两个对手交易的路透社终 端”。

  乐延常常处于应接不暇的状态,精神始终是高度紧张,即使晚上做梦, 也念念叨叨。

  汇市的变幻莫测使汇价一波三折。1997年7月18日在欧美市场上,某 银行忽然将金管局的美电抛盘撤走,使市场出现真空,汇价猛然突破7.7 5关口,高见7.7620,受到交易纪律的制约,逼使乐延将部分美元空仓在 高位平盘止损,一下子出现了大额亏损。

  之后,金管局美元抛盘又迅速在市场中出现,美元仍然回到7.75以下。 7月24日,金管局又大举反击,发行票息率极高的港元债券,迫使大批港 元空头斩仓,美电汇价大幅度下跌,见7.7340!

  短短一周,乐延眼见由于自己对市场预见不明、判断不准而损失惨重, 失败的噩梦老是缠绕着他,一夜之间,他发现自己掉了许多头发。

  反败为胜的感觉真好。那晚,他破例到附近酒吧畅饮了一番,为自己, 也为中国庆贺

  不是在压力下垮掉,就是在重压下反弹。乐延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状态: “一方面坚信保持港币币值稳定对香港经济的重要和香港货币制度的健全, 另一方面时时想到背后有港币三家发钞行之一的中银集团雄厚实力的支持, 更有许多前辈榜样的鼓舞支持。”

  1997年10月,新台币突然贬值,国际炒家借机重临香港,大肆抛空港 元,港元联系汇率又一次受到严峻考验。

  10月23日,特区政府出击接招:通过土地基金吸纳蓝筹股、外汇基金 买入港元、提高市场利率,以此来重击炒家。并宣布:对恶意通过流动资 金调节机制借取港元的银行,征收惩罚性高息。炒家一片恐慌。

  乐延清楚地记得,那天像往常一样,他上班时买了份报纸,捕捉港府 与炒家对峙的最新信息。7:45分,乐延一走进交易室,立即嗅到了市场 紧张不安的气氛:港币的隔夜利率尚未开市即出现飙升,由10厘左右直线 上升至100厘、200厘,当天最高一度达300厘。美电也出现巨幅波动。

  “不好,要出事!”

  乐延一边紧张地盯着屏幕,一边迅速翻阅着当天的报纸,电话机就架 在脖子上,不断地和几个消息灵通经纪互通情况,交流信息。

  8:30,当时港元利率尚未达到几百厘的水平,乐延已判断出高扬的 利率将极大地支持港元汇价,而投机基金的港元空仓将被迫清仓离场。

  每一秒钟的耽搁,都可能造成巨额损失。他来不及多想,飞跑过去, 简短地与外汇中心交易室主任交换了意见后,果断决定率先大举出击;随 后迅速飞跑回来,在交易台前遍找交易对手抛售美电,将汇价由接近7.7 5迅速压至7.74低位,触发炒家大量止损盘,帮助金管局将港元汇价提升。

  接近11:00,美电汇价已在7.74之下徘徊;11:00,美电休市。乐延 没有离开工作室。一种强烈预感抓住了他:动荡刚刚开始,好戏还在后头!

  不到12:00,港元利率果然一路创下300厘天价水平,投机基金迫不 得已清仓平盘,汇价再次开始下滑。

  肩头架着的电话铃声大作。

  “你是中银交易员乐延吗?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让我们找您。 请为我们放出几亿美电的止损卖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满足你个人的任 何要求……”

  紧急通过关系求助的,是一家与炒家联系密切的海外银行。乐延一看: 止损汇价7.70离当时即时汇价尚有相当距离。

  “越是用各种手段诱惑我,越使我感到炒家已成惊弓之鸟,正在寻找 退路。现在只要重兵出击,就可能引发炒家的全线溃退,到了与炒家近身 肉搏的时候了。”

  乐延决然地拒绝了该行的要求,迅速向外汇中心的主管汇报,还及时 通知了金管局的外汇交易室,并当机立断通过电子经纪再次抛售美电,使 汇价很快触及炒家的止损价位。迫使汇价又一次一路狂泄。在一个小时内 美电就达到7.50这一惊人低位。

  面对这一水平,乐延的大脑计算机般地紧张运转、分析着,感到美电 已到历史底位,今后多年可能都难以再次逾越。

  “立即调头,买入美元!平掉之前的美电空仓!”乐延一面发出指令 大举买入美元,一面有秩序地建立起长盘。

  正应了那句“跌得快,升得快”,美电又迅速开始飞升,短时间内再 次回到7.70之上,炒家此役损失惨重,港币保卫战大获全胜!10月23日仅 仅几个小时内,美电的整个波幅即超过百分之六,为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十 多年以来所罕见,连当地从事交易近20年的前辈都连呼“看不懂”。

  当天乐延从早晨8点至晚上8点始终坚守岗位,午餐只是胡乱往嘴里塞 了些饼干。由于往往要同时应付十几条交易通道,加之汇价的剧烈波动, 常常在两三秒内要作出近十个买卖决定,而每个决定所牵涉的金额都高至 几千万美元,所以乐延神经高度紧张,不敢丝毫懈怠。

  这天12小时内,乐延共成交几百笔生意,还不包括更多未能成交的询 价、报价,乐延几乎每分钟都没空闲,但他经受住了考验,当天的交易利 润即接近50万美元!

  当交易结束、完成统计后,已经临近深夜。乐延这才感到浑身的衣服 全被汗水湿透,肚子里咕咕直叫。

  反败为胜的感觉真好。那晚,乐延走出交易室,破例到附近的酒吧中 畅饮一番,为自己,也为中国庆贺。

  “我喜欢冒险,你休息了,市场不休息,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考试! ”

  乐延把外汇交易看作适合自己人生的最好选择,这是一门新兴的职业, 汇市风云变幻,犹如棋局扑朔迷离,对于想驾驭它的棋手来说,无疑是极 富刺激和冒险的挑战。

  1991年从复旦大学金融专业毕业时,汇市知识对乐延几乎是个空白,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刚刚成立不久的外汇交易室,他清楚一名国际 一流的交易员,是从最基础的一笔笔小生意做起的。

  乐延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苛刻的规定:早上提前一个小时来上班,晚上 到11点后才回家。尽管他刻苦钻研,拿出了拼命三郎的劲头,但无情的市 场还是一次次给他惨败和教训的经历。

  1991年1月,刚开始做交易员的乐延遇上海湾战争,按常理分析,伊 拉克油田毁于战火,油价会随之上升,美元将上涨,而缺油国日本的货币 将会下跌。乐延信心十足地大笔买美元抛日元,准备大干一番。

  没想到,战争结束得如此迅速---高精度的轰炸,油田毫发未损,美 元兑日元却在一天内从138跌到132。不服输犟脾气的乐延就是不信邪,继 续买进美元,结果一天下来就亏了五六千美元……

  一系列的失败和打击,使乐延浮躁虚荣的心态平静下来。

  “一个优秀的交易员,除了精通本专业,还要懂股市,懂政策,懂法 律”,这不仅成为他今后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成为整个交易室年轻人入行 的“训导语”。

  在锐意进取、勇于探索中,乐延的事业终于有了突破。1993年,他策 划了国内首个个人室盘外汇交易---外汇宝,为市民提供了全新的外汇投 资渠道;1994年,由乐延负责筹备的“个人按金交易中心”,又是当时国 内同业中最为完善和高效的系统。

  “从事外汇交易工作,我越来越感到自己对成就感的需要大于生活的 需要。金融外滩的诱惑是很多的,随着近些年外资银行登陆,一批人才猎 头把眼光瞄向了中资银行。”

  乐延开玩笑地对记者说,“我们交易室的年轻人随便谁拉出去,都是 年薪几十万的身价。可是几年下来,我们楞是没有一个跳槽的,最关键的 原因就是这里有一个十分宽松、尊重人才的环境,你有多大潜力,这里都 会为你提供舞台。”

  1996年乐延在众多竞选对手中脱颖而出,被派往中银集团交易中心。 这是一个难得的事业舞台。乐延没想到,在那另一片看不见的刀光剑影中, 自己将演绎出一段极为精彩的青春乐章。

  如前所叙,刚进香港当庄家的乐延面对一个全新领域,他不断地在失 败阴影中挣扎。除了利用英语搜集一切能搜集到的信息和资料外,就是向 当地交易员学习,他不会粤语,但很多专业术语只有当地人才听得懂,香 港银行界连龙头老大汇丰银行,也是用当地人换下外国人才会重执龙头的。 看似憨厚的乐延犟脾气又上来了,他每天都用现学的粤语大胆地与人交流, 还想尽一切办法看书读报看电视,了解香港的民俗风情,谈论股市、债券 、政局等一切能够想到的话题。半年功夫,那个说起粤语让当地人笑破肚 子的乐延,已经变得一口粤语字正腔圆。

  1997年,乐延反败为胜后,全年创造的利润达到100万美元,但是他 并没有因此骄傲,反而更加瞪大警惕的眼睛。

  进入1998年,对冲基金并未因多次失手而退出香港,继续在金融市场 兴风作浪,手法也更加隐蔽和狡猾:通过港币债券市场得到了大量远期港 币头寸,借此抛空远期港元。同时,涉足股市,在高位积累大批香港恒生 指数期货合同空仓。然后便伺机而动,一有风吹草动,便大炒美电现货, 逼使金管局为严守联系汇率而提高利率,造成股市暴跌、美电远期升水暴 涨的局面,让投机者坐收其利。

  乐延清醒地认识到1998年的“考卷”并不简单。8月间国际炒家大举 偷袭,一天内抛空的港币即达美元几十亿,同时股市指数屡创新低,最终 迫使特区政府入市,干预股市和汇市。

  运用自己的智慧、经验,运用自己综合素质高的实力,特别是依靠中 银集团强大的支持,到9月份奉调回沪,乐延向上级交了满意的答卷。

  “The King of the Market”(市场的主宰者)---这是一种美妙的 感觉!乐延说当事业在你找到一种感觉之时,就变成了你生活情趣的一部 分。

  进入1998年8月份,乐延就有了这样的感觉:香港外汇市场资金的流 向,变得清晰无比,他的指令就是市场的行动方向,他买美元,美元就跟 着涨,他抛美元,美元就跌,他的每次买卖行动都能将汇市向有利的方向 推动,几个月来的亏损迅速扭转,整个市场重新感到了中银集团跳跃的脉 搏。

  即便是一些交易敌手的外资银行,也不得不称赞中银这位年轻交易员 的“老辣”技法,特别是在市场中开价快、差价小,艺高人胆大,技法娴 熟,他们多方打听、约见、拉拢乐延,乐延却像一颗钉子,每天除了宿舍, 就钉在了交易台上,这更加重了他身上的神秘色彩。

  离开香港时,从不爱夸奖别人的外汇中心的总经理对乐延说了一席话: “内地交易员确实优秀,你无愧于中银集团在香港的良好榜样,在你身上, 我看到了内地改革开放后追赶世界经济的希望。”

  “你好,我是乐延”---从幕后走向前台,乐延成了电视明星

  “你好,我是乐延。”在上海东方电视台每天定时出现的“东视财经” 的汇市分析栏目中,笑容可掬的乐延以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将观众带入 了一个全新的金融投资世界。

  今年5月始,汇市分析栏目有了新的内容,“十万美元,任您买卖调 度”,这档名为“八仙过海智斗金融大鳄”的外汇宝交易大赛节目,是由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与东方电视台联合举办和设计的。每位参赛者可获得一 笔金额为十万美元的虚拟交易资金,以作为模拟交易资本,凡是参赛者都 可在网络设计中,八仙过海,亲身经历与“金融大鳄”斗法的刺激与残酷。

  从5月开赛到7月1日告一段落,有数十万人踊跃报名模拟交易,仅网 上报名就有几千人。这项在全国开了先河的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市民参 与国际金融的意识,而且为培养新市场、创造新客户提供了一个现代化服 务手段。而这项活动的主要策划者,正是首创“外汇宝”交易的乐延。

  从幕后走向台前的乐延,已经感觉到了当“电视明星”的苦恼。他在 陪我在外滩金融一条街闲逛的途中,不时被人认出。

  “这种节目,也让千千万万上海普通百姓感同身受外汇市场惊涛骇浪, 其创意多多少少来自那段与我金融大鳄惊心动魄的肉搏战。”

  其实,早在赴港前的1994年,乐延就敏锐地感到,应该推行外汇交易 种种新举措,增强金融服务的竞争性,更多地使广大市民及企业真正享受 到竞争活力带来的实惠。当时,乐延在进行了大量调查后向上级进行了汇 报:普通市民参与国际市场外汇买卖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上海还没有正式 的国际金融机构开设按金业务,而大量的地下炒汇公司管理又极其混乱, 信誉不佳。为发挥传统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的优势,请求成立为普通汇民炒 汇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

  在各级领导支持下,1994年乐延担负起筹备“个人按金交易中心”的 艰巨任务。由于在管理制度、电脑系统、市场宣传等各方面的经验都是空 白,乐延又一次面临挑战,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仅用了半年时间,基本完 成中心的软硬件和人员的筹备工作。

  在乐延的眼中,一个只有几百美元的普通汇民,与一个拥有几千万美 元的大客户,具有享受同等优质服务的权利。他认为一个交易员只有对客 户高度负责,才能谈得上对业务精益求精。

  一天,上海一家大型企业向外汇交易科发出一笔外汇买卖指令,要求 在其指定价位卖出一笔巨额美元,买入德国马克。当天深夜德国中央银行 例会后宣布减息,使美元汇价急剧上扬。但在接近客户指令水平之前却徘 徊不前。由于早就预料到德国央行可能会有此动作,乐延留在交易室加班。 经过快速思考判断,他敏锐地感到美元继续上冲达到客户指令水平的可能 性不大。

  可是,要不要通知客户呢?按客户指令办,自己与银行没有丝毫责任, 按自己的预测办,却要承担风险。但为了客户利益,乐延还是果断地与客 户进行了电话联系,建议其降低指令水平。

  基于多年的信任,客户及时调整指令水平,使这笔交易成交。成交后 不一会儿,美元汇价即出现暴跌,一个电话,就为客户省下了50多万人民 币。

  “人性有两个弱点:贪婪和恐惧。一个成熟、优秀的交易员,要尽量 克制住自己的弱点,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态,当然经验也很重要, 还有一个则是一个交易员应具有的天赋,如对数字特别的敏感,反应快, 省略直接得出结论等。”

  乐延的这段话,是他严格要求自己的警示语。

  回归前的香港环境复杂,当许多外资银行交易员无法承受巨大的工作 压力,借助酒精、毒品放纵自己的时候,乐延却忙里偷闲,研究香港的金 融产品开发动态,搜集有关资料信息,寄回了一份份颇有见地的论文和调 查报告。

  随着与“金融大鳄”斗法的成功,乐延的名气越来越大,身价也越来 越高。一些外资银行通过各种渠道想高薪“挖”走他,但他却从没动心过。

  乐延说:“我感到自己的潜力在外汇交易科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当然,乐延并不是一个不懂生活的学究。在科里16名平均年龄不过2 5岁的年轻人中,他算是老大哥了,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他也有着丰富多 彩的个人爱好。比如喜欢打网球,散步,穿上迷彩服投入军事训练的乐延, “酷”得很呢!

  在交易室里,虽然一片忙碌,但环境整洁,各种小装饰布置精巧,特 别是还有一股令人神清气爽的幽香,“每天再忙,我们都忘不了轮流给它 们浇水修枝。工作紧张的时候,看看它们,精神会为之一爽。”乐延说, “我今年也刚过31岁,比起一些优秀的交易员,我感到没有一点值得炫耀 的资本,香港与‘金融大鳄’斗法交锋的经历,是我开创新事业的逗号, 而不是句号。”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