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凤凰卫视 > 新闻报道
 
凤凰卫视

小莉看时事:京港学者看香港文化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7月16日 15:48 凤凰卫视

  说起香港的璀璨,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眼中心中的 景象,基本上是繁华的都市景观,高速的生活节奏,丰富多样的物资,领 导潮流的娱乐资讯等等.尽管亚洲金融风暴後,香港的经济饱受困扰,但 与其他很多地方相比,它的光芒也还是远远掩过了它的暗淡.

  对於与香港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内地来说,香港仍旧散发它特有的魅力。 无论这种魅力是动力还是借鉴,他们都更想了解香港.

  然而,了解香港可能并不是很简单的事.香港人自己都说,香港的变 化实在太快了.

  (郭少棠,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

  从我们角度看,离开香港五年以後再回来,本地出生的人也不一定看 得清楚香港的变化.

  香港中文大学的郭少棠教授原本开的课是讲比较现代化,教了几年发 觉不能只讲比较,现在把课题改作跨文化研究.并从去年五月起和内地北 大、清华等高校联手进行研究讨论,希望把香港的跨文化研究有个定位. 结果发现两地学者在理论方法上有很大不同.这一天,郭教授与来自北京 的访问学者杨乃乔博士发生了激烈争辩.

  (杨乃乔,博士後,首都师范大学)

  杨:主流的学术思潮,北京的学者到香港来以後,我们似乎找不到这 点.

  郭:没有主流,我们现在根本不讲主流,它是非常传统的概念,或是 现代的,现在我们讲主流就是多元.

  杨:香港学者怎麽看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能说具体一点吗?

  郭:文化身份非常清楚,假如用一个简单说法的话,就是没有.

  杨:那麽香港人没有文化身份?

  郭:不是.我们不用这个框框来思考,理论的概念也不用的.他是融 合世界文化的种种内容去走出自己的方向.

  杨:我们北京来的学者更看重传统文化和当下意识形态中所看到的学 术文化的东西.

  郭:对不起,现在把文化看作是一个纯粹的传统差不多是不可能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探讨香港文化的特点时.两人争议虽多,最後却 殊途同归,都肯定香港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就是多元化.

  的确,香港的多元文化表现在,什么样的文化都可以进入香港,任何 一个民族、国家、地区的人也都可以进入香港来发展自己,如果到尖沙咀 、佐敦、旺角、中环等地方去看一下,这些地方就是万国人种展览会,什 么样的皮肤,什么样的面孔都有.

  杨博士在香港呆了一年,他说,不同於北京的人情关系,香港是一个 典型的法治社会,无论是怎样的文化与怎样的人都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下合 理且公平的竞争.

  确实,香港多元文化的鲜明特色就是只要合法怎样都行,无论在文化 风格和生活习惯上,你是英国的、美国的、日本的、南韩的、菲律宾的、 大陆的、香港的,没有人去评论你,规限你,怎样都行。

  不过,也几乎是每个到香港的外来人能感受到的,香港的开放性同时 也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消化性,有特色的东西到了香港,能存留下来但一 定会做出一些改变,才会发扬光大.比如各地的菜式就是最明显不过的.

  任何有特色的文化都能被接受,同时也在融入多元化中,无法突显出 自己曾经一度的主流风格.

  这也让北京来的学者一下子无法找到香港文化的主流风格,也许是多 年养成的民族与国家的文化中心意识在起作用,他们很快得出一个结论, 香港是文化沙漠.这个看法却很刺痛香港人的神经,甚至在香港工作生活 了三五年的人也不能同意,我们下一节来看看.

  (杨乃乔/邹重华(博士後,香港中文大学))

  杨:我接触到了很多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留学过的大陆学者,他们在香 港任职,严格讲,他们看香港和我们看香港是截然不一样的,我们讨论了 非常多,非常多.我们甚至觉得他们是假洋鬼子.

  邹:我们不论从哪个地方看一个地方的文化,只要他抱有优越感去看, 难免有成见.

  杨:是的,但文化身份问题,你不可能把他排除掉,一点没有.

  邹:当然,即使你不能排除,从一个学者来看的话,要比一个普通民 众...

  杨:更主观化,因为他的思想意识更主体化.

  邹:我倒觉得要比一般民众更客观化一点.

  这一番唇枪舌剑爆发在两个年龄相近,生活经历,学术道路都差不多 的学者身上.

  杨乃乔和邹重华二位都来自内地.然而对香港的认知差异却不能说不 大.杨乃乔认定香港是文化沙漠,这种评价更多的是从北京的文化背景对 比来完成的。其实,他倒不是说香港没有文化,而是觉得香港的文化被控 制在经济规律与商业效应下运作,太过商业化。邹重华却不同意把香港文 化简单地归类.用推理得出一个程式化的结论.他说很多现象并不是如杨 博士眼中的那麽绝对化,一下分出个高低好坏来.我们不妨看看他们两人 对香港的感觉.

  在香港浸会大学做了一年访问学者,对来自北京的杨乃乔来说,香港 人的生活就是匆匆忙忙的,无论是街上还是校园里,大家连走路都很快, 很少看到像北京人一样悠悠然散步的情形,杨乃乔认为,过快的生活节奏 必然导致思考的肤浅,他打了个比方说,就象许多香港大学生的作业,装 订得漂漂亮亮,但内容单调,缺少深度.不过,他在香港倒是可以得到比 较充分的休息,即使比在大陆更用功治学,也有很好的条件来调节生活, 来欣赏和感受.

  邹重华的感觉则从容也含混得多,虽然在香港没法不忙,不过呆久了, 反而不忙着给香港下个甚麽界定,从内地出来後,经过美国一年,香港四 年的研究生活,邹重华表示了解得越多,越不轻易下判断.他既欣赏和享 受香港提供的各种方便,也认同自己是大陆学者的文化身份,就算人家说 他被香港同化了也无所谓,邹重华认为这并不影响对香港文化本质的探索 .

  (邹重华)

  如果你要把它称之为同化,也可以说,用甚麽词其实无所谓,我们可 不可以反过来说,它更靠近了实际了.

  杨:我说是同化了,而且有种香港情节

  不过,杨乃乔却认为被香港同化,不能保持原初意义上的印象和观点, 意味着失去了内地特别是北京学者的视角.

  内地学者的视角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但它也存在着盲点.它不仅提供 了更多一个的选择,还揭示出这种存在.去探究这种存在的原因,或许能 对另一地的文化背景产生反思.

  就说同是做学问,香港的高校老师在香港是中产阶层,不论是科研经 费,资讯发达程度,还是住房福利等其他条件都好过内地很多倍.杨乃乔 曾跟我们说过一件事,一次研讨会上,香港的教授开玩笑说,他的工资是 北大教授的一百倍.

  的确,在香港,教授的工资是13万港币,副教授7万,讲师4万,这 对内地的学者不能不是个很深的刺激.没有象样的教育科研投入,说甚麽 教育科技是国家的立国之本,恐怕也是空谈.

  两地学者的碰撞,有火花,也有交流.我们就跟随内地学者到香港的 高校去看一看.

  任伯江是香港浸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首席顾问,这天他和人文学科的 文洁华博士一起接待了杨乃乔和陈保亚两位北京来的学者,带他们叁观一 下学校的教学设施.任伯江说,很多学校教学设备好是因为投入大量金钱 才能做到,比如从运动场草皮到演播室,莫不如此.两位内地学者叁观过 之後称赞说“真棒”,不过也免不了有些失落感,内地的高校甚麽时候才 能有这个水准呢?

  很多东西不比不知道,一比虽未见得吓一跳,但大家从对方的眼中审 视自己时,原本不觉得的差异因为有了对比而凸显出一种张力来.

  (文洁华,博士,香港浸会大学)

  你的思维方法本身可以看出香港及北京学者有分别的,其中有个很强 烈的印象,就是你们用二元对立.

  港人这种对立思维方式就不强,反而很模棱两可,所以用一个广义文 化来说,香港有文化,不过这种文化被形容为暧昧性,混杂性,边缘性.

  (杨乃乔)

  我觉得如果把香港讲成文化沙漠,我觉得表述得确切一点,香港是思 想沙漠,我们觉得香港学者和市民不会就一个社会现象做深入的思考.

  (京港学者对谈)

  女:我觉得有两句话讲得很好,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男:这您能用普通话说一下吗?

  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男:对,对,我明白了.

  除了在语言上,两地学者要相互适应外,他们彼此互相看视对方的同 时,也在学习用新鲜的眼光看自己.内地学者认为,许多香港人看香港文 化看不出它的精彩与笨拙来,他们对“香港在文化上是否属於中国”这样 的问题也觉得奇怪.内地学者看香港还是带着“经济绿洲,文化沙漠”这 样的印象.

  其实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香港回归後,香港人相当关心内地的情况, 这之中有现实的需要,也有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寻根.例如在向内地 灾区捐款捐物,香港人的表现要比其他地方的人自觉和主动.戏剧艺术方 面也多有寻找历史的主题等等.香港学者则认为多元化在香港已不是求同 存异,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再去超越.在香港基本上是没有纯粹的 .中西合璧杂揉比比皆是.

  杨乃乔陈保亚到过任伯江的办公室後,这个印象越发强烈.我们也一 起去看看.

  任伯江的办公室好比香港文化的微缩景观.摆设种类很杂:一壁全是 英文原版书,一壁挂着中国书法.任伯江自己是天主教徒,可写字桌上又 摆着中国人的忠义偶像--关公神像.油画<蒙纳丽莎>对着的正是国画 写意<独钓寒江雪>,这些都是他心爱的,他觉得摆在一块没有甚麽不妥, 中西合壁嘛.不过,杨乃乔观察得很细微,而且追根究底.

  (杨乃乔/任伯江博士,浸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首席顾问)

  杨:很有特点,这幅中国画的作品,它的装饰恰是用镜框来装,这个 非常西化,

  任:这个我倒没注意.

  杨:非常西化,

  任:你眼光很锐利,应该用木头?

  杨:应该是裱装在纸上的,全绫裱.这个中国画的装裱完全是西化的 .

  可香港本土化的东西,就很容易让人混淆.香港有句话叫“神佛满天”, 让初来香港的人有点摸不着边.

  杨:香港在信仰上,这边信基督教,那边又去黄大仙拜佛.这也是很 有趣的现象.

  任:对不起,不是拜佛,黄大仙是道教,其实很多人不理的,拜神拜 佛,佛,你知道,中国文学里,佛是宗教,就是佛教,我们有烧香的地方 就是拜佛,门,厨房都是拜.

  要在香港寻个根恐怕不难,内地学者觉得,太多根了,非主流多元化 就这麽来的了,

  (陈保亚,博士後,北京大学)

  所以很多人在看香港文化时,就说,哎,这个是大陆来的麽,就把香 港等於没有了,巷话剧演着演着,哎,这个是英国甚麽地方来的,这样就 把香港文化淡化,淡到寻根那里去了.

  根多有根多的好处.大概正因为香港是一个开放的国际性囗岸,在文 化上相当西方化,所以很多人感觉香港人反而不会过於崇洋媚外.崇洋当 然也有,一般来说,留学外国的洋博士就比没留学的博士在职位薪水上占 优势.

  不过两地学术界有种有趣的现象.多年来,在英美留学获取博士学位 归港工作的香港学者,在香港各高校所教授和研究的专业方向很多是中国 古典文学、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历史等具有传统文化 的学科,而近年在英美留学获取博士学位回国工作的大陆学者,在专业却 不研究中国古典文化,都希望在大陆的汉语语境下教授和研究西方语言与 文学.

  也许,钱锺书先生的小说《围城》中的方鸿渐还是很有代表性:在中 国讲西学,在西方讲国学.当下香港的洋博士当下大陆的洋博士的文化差 怙性是不是也在这里呢?

  陈:你的国语讲得很好.

  任:哪儿的话,因为你说的好,就帮我说得好.因为我听您的囗音就 学您的.我现在跟您讲话,用国语思考,如果我用广东话思考,就广东话 也不行,国语也不行了.

  其实讲广东话的是北京学者陈保亚,讲普通话的反而是香港学者任伯 江.陈保亚初到香港时,去开研讨会,老搞不清香港学者是在讲广东话还 是在讲英文,因为一个腔调,两种语言混杂.陈保亚发现香港人不少时候 直接用英语思维,很令他惊奇了一下.

  (陈保亚)

  有次看到收垃圾的老太太,她拿了手机在那边讲话,最後说, NO PROBLEM, OK?我很奇怪.也说明英文由年青人普及到老年人了.

  陈保亚的惊奇,香港人不太当一回事,香港给英国人统治了那麽多年, 上课,工作都需要用英文,华洋杂处的环境薰染,语言混杂是很自然的. 而香港学者研究学生的中文写作水准时发现,给他甚麽样的环境很重要.

  (任伯江)

  把一班同学,问他在家里是否用国语思考,另一班在家里是否用广东 话思考,然後给一个<雷雨>的戏剧片段给他看,看了以後就要写出来, 後来你说广东话的写的文字好,还是说国语的文字好?结果当然是说普通 话的.

  两地学者的交流互动在语言这个最基本层面其实取得了很多共识.但 这种共识的取得也经过了很多回合的碰撞,内地学者开始是非常不理解也 难接受香港人听不懂普通话的,并把他归咎於英国一百多年来的殖民教育 使香港人远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过香港学者就提出反驳说,港英政府对 普通话实际上既不鼓励也不限制,香港人选择语言去学习的动力,多是来 自现实的需要.

  现在两地的交流密切,精英云集的大学是很重要的一块园地.港府与 内地着名大学达成了课程修读计划.许多来自内地学府的大学生到香港来 修读课程,他们又是怎麽看待香港的呢?.

  (许文隹、郭璐璐,内地赴港大学生)

  其实没甚麽不同,都是年青人,香港的学生更加活泼开朗,他们睡觉 睡得很晚.大概就是生活方式不一样吧,这边虽然客观上没有时差,但实 际上和北京是有时差的,比北京往後大概要拖二小时,晚上两点大概也就 是北京十二点的睡觉时间.

  许文隹和郭璐璐因为在内地大学入学成绩好获得港府资助,来香港中 文大学学习,为此放弃了在北大,复旦的课程.她们想要的是更多的选择 和不同的人生经验.

  (许文隹)

  我从小到大都在上海生活,都在爸爸妈妈的庇护下生活,我想我的视 野有限,那到香港来读大学呢,在我的视野中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更多 东西,能得到一些不同经历,这对我的人生很重要的.

  (郭璐璐)

  这是一个台阶,对我来说上了一个台阶,在我面前展现的可能是更适 合我的,我更想要的一种世界,这个世界应该让我见到更多的东西,现在 这个环境,我希望更适应这个社会,提高自己的能力,有更多选择,在人 生路上.

  象许文隹和郭璐璐这样的内地学生,分布在香港各高校,香港老师对 他们又有甚麽评价呢?

  (何文汇,中大教务长)对他们的适应性,我看是没问题的,而且和我 们本地学生也相处得很好,而且国内学生,我觉得他们的谈吐很不错,你 要他们讲话,他们讲得很流利,很有内容,我觉得他们对人生的感受也相 当深,这点我们香港学生可以学一下.

  这段人生经历对许文隹郭璐璐来说,是生命中的特别体验,她们经验 着的会对她们的今後生活产生多大影响呢?香港,会成为她们生命中甚麽 样的风景呢?

  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彼此在各自的文化景观下观察对方,又自我审 视时,或许更容易发现自己和对方的优点和缺憾,以便相互借鉴与避免.

  因为不论如何,我都相信磁场这个说法,放宽心到不同的地方,领略 不同的文化,想想看,即使在内地,北京上海都能展现出不同风貌,更何 况是香港这个特区?文化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正统或非主流,它只是呈 现了一个地区成长的轨迹.生命的丰富在於能容纳百川,更有开放性,包 容性,就能增加自己选择的机会,您心目中的香港又是甚麽面貌呢?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凤凰卫视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