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浙江日报 > 新闻报道
 
浙江日报

视点:成都“名人精子库”风波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7月16日 17:05 浙江日报

  在中国,绝大多数精子库只有十几年历史。普通人对“精子库”也许 只有好奇和神秘,但对于大多数希望传宗接代的不育夫妇来说,这是一种 希望。而1999年6月9日,成都市“名人精子库”的推出,更是给不育夫妇 们带来了美丽的遐想,也引起了一系列的风波。

  “名人精子库”应需而设

  6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市东城根街的成都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所----中国第一家“名人精子库”的诞生地。成都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 早在1986年就建立了“人类冷冻精子库”,已做过很多例人工授精。但据 了解,目前很多不育夫妇并不能顺利达到目的,因为精子源频频告急!

  据该所黄萍所长介绍,过去,不育夫妇在选择献精者时多只考虑血型 与丈夫是否吻合以及精子质量。但近年来,不育夫妇有了更高要求,希望 能生漂亮、聪明的孩子。而要实现优生,遗传基因是一重要的决定因素。 因此很多不育夫妇在选择献精者时开始把聪明、英俊放在第一位,于是应 “市场”所需,“名人精子库”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名人不是都可以献精子

  目前,“名人精子库”接纳的名人主要分三类:一、知识型,即拥有 副高级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位者;二、明星型,包括运动明星、文艺明 星及艺术家;三、企业型,主要是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和金融界人士等。要 求这些名人年龄在60岁以下,有健康生育史,家庭没有遗传性疾病史。黄 所长说:“名人也不是谁都可以献精子的。”

  献精者首先要接受免费体检,同时还要对其精子质量进行检测。检测 合格后将精子冷冻贮存起来。据了解,为“名人精子库”献精的报酬远远 高于普通献精者。当然,要想用名人的精子,其费用也远高于一般人的受 精费用。如果许多不育夫妇都相中同一名人,会不会在后代引出近亲之婚? 这样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绝少。在中国,规定一个供精者提供精液不 超过5次,而可能使用他精子的妇女在地域上会尽可能挑选距离远的。

  知识型名人献精子者多

  据了解,国外从50年代即已实施了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而在我国, 至今大多数人对生殖科学还是谈虎变色。在采访献精者和受精者时,记者 遇到了极大阻力。在接受采访的献精者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记者再三叮 嘱“你要严加保密,说出去不好听,更难解释!”在此情况下,全国各地 精子库告急也就不难理解了。谈到“名人精子库”的来源状况,黄萍所长 没有给我们透露献精名人的具体数量。她说:“现在三类名人中知识型献 精者相对较多,有少量博士生。他们比较接受认可这事物。”黄所长认为, 要使人们对这一事物不再“脸红”,还需要一个过程。

  “名人精子库”迎来首位志愿“名人”

  6月22日,成都“名人精子库”迎来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在接 受严格科学的精液常规检测后,这位勇气十足的先生大胆捐献精子,成为 “名人精子库”接纳的首例献精者。

  “我15岁的孩子不幸夭折了,能够为名人精子库做贡献,对我是一种 安慰。”这位先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副高级职称,事业上颇有成就。 他从报上得知成都市推出全国首家“名人精子库”的消息后,心情非常激 动。他认为“名人精子库”的建立将为实现不育者优生提供更多可能,许 多不育夫妇未来的子女拥有科学家、艺术家或优秀运动员的遗传基因已不 是梦想,从而可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后代素质。因此他鼓足勇气赶来捐 献精子。他说,儿子生前成绩优异,智商极高,他自信自己的精子一定很 棒。

  接下来,医生为他做了精液常规检查,结果显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 的8项指标全部合格。他进入取精室顺利取出了精液,医生迅速把它冷冻 起来,以检测它能否经受液氮摄氏零下196度的“冷打击”,如果次日的 检测结果证明它合格,无疑它将作为“名人精子库”的第一份精液被储备 起来待用。

  名人对“名人”不感兴趣

  全国首家“名人精子库”在成都设立后引起各方关注。那么名人自身 又是如何看待这一新生事物的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演艺界、文学界的几 位名人。

  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主持人毕福剑认为,建“名人精子库”老百 姓能否接受尚需时间检验。他不否认“名人精子库”在遗传学方面可能做 出的贡献,但他同时认为“名人精子库”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当问到 自己是否愿“捐精”时,毕福剑沉默半晌后说:“现在还没考虑过,不过 如果用于公益事业,我没问题。”

  名噪文坛的作家莫言谈及此话题先是“哈哈”大笑,继而正色道:“ 为什么非要名人的?名人的精子就一定出色吗?”他认为有的名人智商并 不高,所谓“龙生龙,凤生凤”从遗传学的角度讲是一种错觉。他还认为, 年纪大的名人,自身精子一般活力不够。他建议,如果不育者想通过人工 授精生育,应该以健康活力的精子为主,那样就“保险”得多。

  四川大学哲学系余平教授在谈到“名人精子库”的话题时说:“名人 精子只提供了一种可能,但智慧是无法遗传的。”他从根本上对“名人精 子”表示怀疑,认为它所体现出来的伦理道德也应有所争议,只不过在科 技上没有“克隆”惊心动魄。余教授认为聪明的和不聪明的生命同样具有 生存资格。

  当记者就“名人精子库”话题约见著名遗传学家、华西医大教授张思 仲先生时,几乎遭到张教授拒绝。他说这个问题“敏感而混乱”,在遗传 学界争论很大。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名人的精子不一定质量高,何况“名 人”标准说法不一。

  在美国,20年代就有人建立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精子库”,但从一开 始就引起各方争议。但不管怎样,中国第一家“名人精子库”诞生了,它 的存在,反映了一种社会需求。它的生存,在今后将直接反映出献精这一 人体捐献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它的未来如何,似乎现在还远不能定论,正 如黄萍所长所说:接受还需要过程。

  普通人看法各异

  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名人精子库”在人们的关注下走过了最初的 日子。建立这一新事物到底利大还是弊大,方方面面的人士可谓见仁见智 ----

  普通人对“名人精子库”最大担忧是:不要酿成近亲悲剧。

  杨先生(军人):我曾看过一篇报道,说一个美国学者擅用自己的精子 生育了大概300多名小孩,这些小孩长大后差点酿成近亲结婚的悲剧。更 何况名人并非天生就是名人,更多靠的是后天努力。

  某女士(医务工作者):精子库满足了没有生育能力的家庭要孩子的要 求,但繁衍的后代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很可能发生近亲婚配,因此受精情况 受精者应知晓。

  也有人认为:“名人精子”多多益善。

  陈先生(会计师):建“名人精子库”有利于提高不育者子女素质, 应该在全国多建几座。

  一位在校本科生说,用自己的精子为另一个生命创造“萌芽”机会, 应该是很有价值的。一位在外资企业工作的女士表示,如果选择人工授精, 会首选名人的精子,因为“谁都希望有一个聪明、出色的孩子”。

  有人在采访中提问:爱因斯坦的爸爸是名人吗?

  刘先生(机关干部):建精子库是社会的进步,但不应提倡名人精子 库,因为并非名人的后代就是名人。

  我认为献精者只要身体健康就行,不一定非名人不可。

  黄炳中(工人):名人精子的后代是不是一定很优秀是值得探讨的问 题。爱因斯坦、牛顿、鲁迅等等都是名人,可他们的父亲都是名人吗?

  还有部分人担心,“名人精子库”有可能对家庭造成隐忧。

  张小姐(教师):用名人的精子对家庭三方都有隐忧;对丈夫来说, 永远有孩子不是亲生的心理;对妻子,会感觉孩子不是她与丈夫的爱情结 晶,还有万一感情破裂,丈夫会不会不管孩子的隐忧;对孩子,长大后要 承受心理上的压力,不利于孩子健康。有关方面解释:近亲悲剧概率几乎 为零。

  那么,“名人精子库”会造成近亲悲剧吗?比如,接受同一捐精者受 孕的两名妇女各生下一男孩一女孩,由于孩子的生母互不相识,假设他们 在未来某时相遇并相爱,那岂非酿成近亲悲剧?如果不对人工授精作出精 确的限制,这种可能性肯定存在。然而,四川省有关部门对此的解释却是, 从概率学来说,发生近亲悲剧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据了解,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早在1990年9月,国家卫生部就颁布 了《关于严禁用医疗技术鉴定胎儿性别和滥用人工授精的紧急通知》,四 川省计生委也做出明确规定,一个捐精者一般只捐精一次,一份精子只能 用于同一妇女。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目前捐精者太少,一般一人可献3 至5次,如果他的精子使一名妇女受孕,那么这位男子今后必须停止捐精。 如果在做人工授精技术时使用同一份精子,必须把受精妇女限定在不同省 份地域。

  成都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不孕不育中心万主任说,按现行规定,每 位“名人”的精子只用于5例成功的怀孕,且这5名受精妇女要分布在不同 地区,也就是说,在我国12亿人口中,最多只有5名受孕者使用同一名人 的精子,这样,其后代发生近亲悲剧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此外,受精妇女 的后代或其本人及丈夫还可以到成都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中心查询有关档 案,了解相关情况,以释疑惑。有人问,如在同一地区有两对夫妇使用同 一名人精子怎么办?万主任肯定地说:“不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的原则 是谁先申请给谁。”

  万主任强调说,他们将严格为双方保密,双方都享有隐私权。受精双 方不仅互不见面,其姓名等相关资料

  也严格保密,谁也不知对方是谁。但要向受精者介绍捐精者的基本情 况,比如,身高、长相、职业、年龄等。受精者还必须签定协议,写明权 利义务关系,以免发生纠纷,万主任特别强调,即使是精库的医生也仅知 道精子的来源和标准,绝对不知道双方的档案资料。

  摘自《钱江晚报》

名人精子库专题: http://dailynews7.sina.com.cn/society/simen.html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浙江日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