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游戏 | 邮箱 | 搜索 | 短信 | 聊天 | 天气 | 答疑 | 交友 | 导航
新闻中心
首页 滚动 回顾 图片 热点 专题 国内 国际 社会 体育 科技 财经 娱乐 文教 军事 聚焦 评论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专题图片集

西北生态治理不及沙化速度 沙尘源出现生态难民(10月13日 11:21)

  记者近日在甘肃、内蒙古、新疆、宁夏等省(区)的腾格里、巴丹吉林、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以及毛乌素沙地边缘风沙区调查发现,生态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沙化速度,导致西北风沙区土地沙化严重。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包括西北风沙区的全国沙化土地达174.3万平方公里,并以年均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如果不尽快扭转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生态灾难及社会问题。

  沙尘源出现生态难民

  在西北强沙尘暴源头的内蒙古阿拉善盟和甘肃省民勤县境内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大批农牧民被迫背井离乡沦为生态难民。

  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乡),40岁的孟根其其格无奈地对记者说,20多年前,她家曾在塔木苏镇放牧骆驼为生,后因草场退化牧草短缺,便卖掉骆驼养起了100只羊,到2000年前后,草场退化、沙化更加严重,她家的羊迅速减少到了10只,全家4口人靠放牧无法维持生计,便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搬迁到曼德拉苏木开始了农耕生活,现在种着30亩土地。据了解,这些年曼德拉苏木先后从阿拉善右旗生态脆弱区接纳"生态难民"140多户。

  据阿拉善盟林业局局长范·布和介绍,全盟以天然放牧为生的纯牧民有5万人,近年来,部分牧民因草场退化沙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草场,还有一些牧民因生产、生活条件太差没有发展前途,被迫搬迁到孪井滩扬水灌区等条件稍好的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另有部分牧民即将失去牧业家园。根据盟行署一项计划,今后每年搬迁5000人以解决这些牧民的生活出路。

  阿拉善盟分布着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国土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达80%以上。在强北风的作用下,近年巴丹吉林沙漠的流动沙丘以年均20米的速度向南侵进,局部地方流沙带已经与腾格里沙漠的西南缘"握手"相连。据国家林业部门通过卫星监测结合地面调查发现,这两大沙漠间出现了三条新的流沙带。而随着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和大风干旱灾害加剧,阿拉善盟的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10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展。

  而在西北地区另一强沙尘暴主要发源地甘肃省民勤县,因石羊河上游来水量逐年迅速减少,加上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地表林草枯亡,土地沙化,大批农民被迫撂荒耕地流落他乡。记者在这个县北部的中渠、西渠等湖区乡镇看到,路边碗口粗的沙枣树大片枯萎死亡,一片片弃耕的土地、一处处废弃的村庄随处可见,村庄内昔日的民房只剩下残垣断壁。中渠乡煌辉村4社原有24户人家,这些年绝大多数投亲靠友搬居省内其他地方或临近的内蒙古,如今只剩下2户人家,撂荒土地2000多亩。留守村民盛汤国凄苦地说:"我家现在种地靠抽取300米以下的地下水,种粮卖的钱还不够交电费。我也很想搬走,可是没有地方去。"

  据民勤县水利局提供的材料显示,民勤绿洲上的13万多亩人工沙枣林因缺水大量干枯,35万亩白刺、红柳等天然植被处于死亡或半死亡状态,绿洲内部灾害天气频仍,年均风沙日数达139天,沙暴日数37天。北部青土湖区成了沙漠大举南侵绿洲的通道,流沙年均推进8-10米,近10年外流人口达3.2万,有的村社只剩下零星几户人家,44万亩农田中一半以上因缺水和沙害弃耕。

  砍柴滥牧:天然荒漠林遭人为破坏

  尤为严重的是砍柴滥牧破坏了大量折天然荒漠林,使西北风沙区脆弱的生态植被雪上加霜,加速了土地沙化。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新疆且末县风沙危害严重,从80年代以来,当地干部群众以造林为本,共造林18万亩,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生态保障。然而,由于受自然与传统习惯的双重影响,这个县的一些农牧民仍然维持着砍柴樵薪的原始生活方式,使天然荒漠林遭到严重破坏。

  而天然荒漠林生态系统属于世界上最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它的自我演替、形成需要上千年的时间,人为破坏只需要几年时间。据县林业局介绍,截止2004年7月,这个县的农牧民每年消耗天然红柳薪材1.5万吨左右,每年破坏天然红柳林近4000亩。

  新疆策勒县阿克其托格拉克封育区护林员买买提·亚森说:"这里的农牧民居住在天然荒漠林周边,他们在生活中烤肉、取暖都习惯烧柴,一户人家一年要烧掉20驴车干柴,一驴车就是100公斤。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境内的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间,有一条长150公里、宽50公里的荒漠林带,是延缓两大沙漠大面积汇合的天然屏障。然而,这里广布沙化草原的国家二类保护植物棉刺、霸王等沙生植物,正遭受着羊群和骆驼啃食之苦。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林业局长张宓柱介绍说,因干旱少雨加上乱樵、滥牧等原因,阿拉善盟境内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梭梭林已经由20世纪60年代的600多万亩锐减至现在的335万亩。

  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生态

  但记者调查发现,西北风沙区部分地区干部群众已经探索出了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生态的路子,并初步显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青海省大通县林业局利用国家项目补助资金推广沼气池项目,解决了当地林区周边农民的燃料问题,改变了以前农民砍柴毁林做饭的传统习惯。

  村支书蒋树林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村民建温棚猪圈和沼气池,花费了1500多元,国家补助1000元,沼气池的沼气烧水做饭没问题,剩下的沼气液可以喂猪、种地,一年下来就有10立方米无污染的有机肥,每户每年就可产生1000元的经济效益。每年不仅可以节约1.5吨的薪柴,家里也省了上山砍柴的劳动力。

  内蒙古阿拉善盟以"人退"带动"沙退"。他们从90年代中期开始采取生态移民措施,把牧区大片沙化或者正面临沙化危机的土地腾出来,让生态自然恢复效果明显。

  尽管风沙区的干部群众在生态建设中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但治理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国家气象局培训中心教授、中科院院士丑纪范说,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虽然经过长期治理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仍呈恶化趋势,土地沙化严重。其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紧缺、植被覆盖不高和人地矛盾突出。他强调,生态建设要"以人为本",综合治理。

  调查中,基层干部群众呼吁,一是在生态脆弱的风沙区要千方百计改变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他们由生态破坏者变成生态建设者。

  二是国家在造林的投资上要因地制宜:对个人承包治沙造公益林的大户,应由国家投入生态补偿金,以解决当地民间投资建设生态者生态富有而经济贫困的问题,而对适宜封育地区要减少造林任务,加大封育资金投入力度。

  三是对林牧矛盾突出的林区(荒漠林)适当采取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拓宽生态脆弱区农牧民的生活空间,改善他们的生活,以减少植被压力。并统筹解决西北风沙区内陆河流域生产、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矛盾,以防出现更多生态难民。

  四是在西北风沙区要搞好生态建设科学规划,并加强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统筹协调作用,及时足额拨付造林封育资金。同时在风沙区绿洲内造林,应建立市场机制,依靠产业拉动。来源:焦点网谈 新华网宁夏频道 记者刘泉龙 姜雪城 肖敏


首页 第28页 下一页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论坛聊天邮箱手机短信息 值班电话:010-82624488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