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站特约评论员文章:7月28日上午,一位名叫科林·鲍威尔的美国人在经过18年后,终于再一次踏上了他的中国之旅。1983年,当他首度访问北京的时候,还只是五角大楼的一位军官;18年后,当他再度来到中国,已经是美国国务卿——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掌门人。18年前的中美关系,因为共同反苏的战略需要,而正处在“蜜月”时期;而18年后的中美关系,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身陷关系紧张的泥潭,以至于让人不得不怀疑,中美是否会进入一个“对抗时代”。鲍威尔此次访华只在北京停留了24小时,其日程安排的密集 程度可以堪称“旋风之旅”,尽管如此,鲍威尔此行对于布什政府任期内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仍不失重要意义。
·对华政策表态比布什执政头三个月有明显改善
布什政府上台的头3个多月,对华政策充斥了“鹰派”言论,媒体纷纷报道美国已将中国列为“头号敌人”,中美有可能进行“新冷战”的看法四起。随后布什在台湾问题上的言行,更使人们对其中国政策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强烈疑虑。
鲍威尔此次中国之行则利用各种场合阐述布什政府奉行的“基本”中国政策,刻意强调美中合作的重要性,对华政策表态比布什执政头三个月有了明显改善。为此,鲍威尔也得到了中方的积极回应: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和钱其琛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分别会见鲍威尔,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对他此次访华的高度重视。
在来中国之前,鲍威尔就数次向美国媒体表示,布什政府没有将中国视为美国的“敌人”,美国不愿意将中国制造为“敌人”,美国也不会把中国当作“第二个苏联”;对于美国朝野素来争论很大的中国军事力量现代化进程问题,鲍威尔表示“理解”,只是强调中国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应该增强“透明度”。鲍威尔这一系列说法表明,布什政府上台6个月以来,终于明确声明新政府并没打算以“敌人”来定位中国,遏止中国并不是布什政府的首要政策选择。
在访华期间,鲍威尔不断强调,布什政府寻求与中国建立一种“向前看的、建设性的关系”,布什和他本人都相信,美中之间的建设性关系“符合美中两国人民的利益,符合美国在亚洲的盟国和朋友的利益,也符合世界的利益。”为此,布什盼望10月份正式访华,愿意扩大和加深与中国在各项问题上的“交往”;美国正在寻求与中国合作、而不是对抗的途径。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对此,中国政府表示赞赏。江泽民主席向鲍威尔指出,“两国应该站在新世纪的高度,登高望远”;朱镕基总理也说,“我们高兴地注意到了国务卿关于美国愿意与中国发展合作关系的讲话”,中国愿意在布什访华之际与之“就中美之间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深入交换意见,中国希望与美国一道,发展建设性关系。”
要将中美关系从“泥坑”中拔出来,迫切需要两国领导人和人民的共同努力。鲍威尔此次访华,客观上扮演了布什上台后业已严重受损的中美关系的“修补者”的角色。
·鲍威尔虽然没有“满载而归”、但也不乏收获
中美两国外长的会谈取得了具体成果,这对于两国抓住机遇、共同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唐家璇外长与鲍威尔举行会谈后,中美双方商定了四个在不同领域继续对话和磋商的项目。这些拟订中的会谈将有利于两国增进理解、缩小分歧,更有利于双方发展出进一步的合作措施。
例如,中美决定将于2001年9月举行中美联合经济委员会(JEC)会议,并将在年内适当时候举行中美联合商贸委员会(JCCT)会议,这无疑将有助于解决双方目前在经贸领域的分歧,促进中美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入发展。中美贸易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美国方面一直抱怨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问题。按照美国的统计,2000年中国从中美贸易中获得了800亿美元的顺差,甚至超过了中国公布的该年度两国743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当前正值中国即将入世之际,因此,中美加强经贸问题的制度性磋商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双方原则同意于8月举行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MMCA)专门会议。这是为了防止4月1日撞机事件的悲剧再度发生而采取的针对性举措。双方还原则同意恢复中美政府之间的人权对话,这是中美关系在人权领域内的一个进展。中美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又敏感的人权争议,这在短期内是无法回避的。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应通过对话渠道解决中美人权分歧。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我驻南使馆后,中美之间的人权对话停滞了。现在,两国同意恢复人权对话,表明了中国愿意积极解决分歧的态度和立场。
最后,双方原则同意就不扩散问题举行专家磋商。自2000年11月中美就加强导弹技术出口控制达成新协议以来,中美有关加强不扩散问题的合作有了进一步发展。但美国依然指责中国向所谓的“问题国家”出口美国关注的武器技术。此次鲍威尔访华期间,不扩散是美国向中国所提出的两大关注点之一(另一个是人权问题),也是美国国内政治大肆炒作、不惜抹黑中国的两大问题之一。就在鲍威尔访华前夕,美国国会还发表报告,抨击中国在过去15年间在不扩散领域屡屡“食言”。目前,中美之间新的卫星发射协议正在考虑过程中,双方能够取得上述共识,对两国关系的继续回升和商业卫星的发射合作,意义自不待言。特别是在不扩散问题上,鲍威尔在答记者提问时,针对美国指责中国继续进行武器扩散的问题,间接性地作出了解释,提出两国有“能力继续取得进展”,表明在不扩散领域双方的合作明显是在进一步加强。
·鲍威尔:“中间路线”的倡导者和支持者
鲍威尔此次在北京露面,其本身就表明,布什政府有继续与中国加强交往与合作的政策考虑。中美两国高层之间的直接接触与对话,是双方加深沟通和了解的重要机会。但是,这并不说明布什的对华政策已经抛弃了他刚上任时期的“鹰派”立场,换言之,鲍威尔在访华期间的言论还不能证明布什的中国政策正朝着克林顿政府的中国政策回归。事实上,鲍威尔在中国问题上的言行只能表明,布什政府的中国政策只不过又回到了一条较为温和的“中间路线”。这一“中间路线”既不同于克林顿政府“全面接触”和建设性的“战略关系”,也不同于美国国防部拉姆斯菲尔德、阿米蒂奇和沃尔福威茨等人所支持的对华“遏止”政策。今后一段时间内,布什政府的中国政策将处在这两种选择之间。
具体来说,这项政策将谋求与中国的接触、对话与合作,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内的合作,尽可能通过这两种方式来有效地影响中国的政策行为;同时,美国将对中国继续保持在军事上“看管”、在战略上施压和在政治上推动的基本政策手段,提高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达到其中国政策目标的能力。
在不同的问题领域,这些政策手段使用的重点也将有很大不同。例如,在经济领域,美国将重点强调支持中国在市场经济方面的改革,支持中国加入WTO,鼓励中国向国际社会更加开放。在台湾问题上,继续提高美国主张的“和平解决”方式的威慑力。在人权问题上,将继续推动中国采纳西方标准,加速朝着美国所希望看到的法治和民主化方向发展。为此,美国将尽力希望扩大对中国的影响力,力求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得其中国政策上的最大收益。
鲍威尔此次访华,生动了体现了上述布什政府中国政策的现有内容:(1)当鲍威尔强调美国不愿意与中国为敌,而愿意合作,这确实是真的。这是美中之间要维持和发展对话与合作的基本前提。鲍威尔不仅将这话说给了中国的政治领导人听,也通过CCTV的独家采访说给了中国的普通人听,以便减少因为使馆被炸和撞机事件之后中国人民对美国的“敌对情绪”,并为中国加入WTO以及7年后中国举办奥运会等随之而来的巨大经贸机会做准备。(2)在人权问题上,鲍威尔要强调中国对李少民等台湾间谍的审判是“不公正”的,中国的司法系统应该改变,以便“保护”公民权益。(3)鲍威尔也回避了水均益所提出的美国到底怎样定位中国的问题。“战略伙伴关系”早已被布什政府抛弃了,现在美国又说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那么,中国到底是美国的什么?鲍威尔说,是一种“复杂的、战略竞争关系”。这就意味着,如果中国不按美国的想法“出牌”,中国可能还是会被视为“敌人”。
因此,鲍威尔访华所展示的“中间路线”是美国愿意给中国“笑脸”,但“笑脸”后面到底还有什么“脸”等着中国,这样的主动权和选择自由,仍然留给了美国自己。美国的“中国定位”依然处在变动之中。
即便如此,这一“中间路线”可能是目前中国能够从美国指望到的“最好的”政策选择了。对于今天民族主义思想抬头、强力奉行单边主义以及处处炫耀美国价值与实力的美国来说,我们又能奢望什么?
鲍威尔本人是这样的“中间路线”在白宫内部最主要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之一。他在此次访华期间还是说了中国一些好话。比如,他说中国的变化非常“令人振奋”,在中国继续前进的同时,美国愿意与中国一起努力;他称赞中国领导人在管理和发展国家经济方面的“能力和技术”;在人权问题上,他更关心中国法治的整体进步,为此,美国的人权组织已经指责鲍威尔“令人失望”。但至少目前,鲍威尔没有让中美关系过于“失望”。
鲍威尔访华结束了,中美关系将会继续在在曲折中前行。这是21世纪中国的发展和地区稳定与繁荣所赋予中、美两国的躲都躲不掉的重任。
(中国日报网站特约评论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
(朱锋:国际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际安全研究项目主任。长期从事国际关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代表性专著有《人权与国际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与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