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反全球化现象到底意味着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8月11日05:52 人民网 | |||||||||
从两年前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开始,一直到今年的魁北克美洲国家组织首脑会议、哥德堡欧盟峰会和热那亚八国集团峰会,不是这些多边会议本身,而是伴随它们的“反全球化”公众抗议令世人注目、震惊、沮丧与反思。这些会议事前当然不可能让各种对全球化持有异议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反全球化的示威者只好如此“非法”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在每次示威中,会议组织者为保证与会各国领导人的安全,如临大敌,简单地动用警察保护会议不受干扰,甚至让警察诉诸暴力对抗示威人群,结果升高了反全球化人士与各国政治家之间的
事实上,反全球化者主要来自富国,他们的构成非常复杂,只是因反全球化而走到一起,主要有:担心失业的工会活动分子、认为全球化加剧了环境退化的环境主义者、同情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第四世界)者、反对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的无政府主义者、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保护主义者、抵制新经济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左翼力量,以及那些担心全球化将导致资本统治的民主派。他们的组织形式是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与抗议联盟。 反全球化者的理由不尽相同。一些人把全球化理解为公司的全球化,他们之所以反对这种全球化是因为他们正面对着失业的压力,因为有关公司不断离开他们的所在国而到劳工成本、环境标准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投资。一些人是因为肤浅、片面,甚至极端地理解全球贸易自由化,认为贸易自由化才是这个世界贫富悬殊与生态恶化的元凶。更有一些人担心全球化将扩大“全球民主赤字”,富者(富国与富人)更富、更有发言权,弱者(穷国与穷人)更穷、其声音更加微弱,国际组织可能不幸只服从于公司与资本权势的利益。一些人则是同情非洲、亚洲等地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边缘化地位。还有一些年轻人只是盲目地反对全球化。 反全球化与全球化一样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值得深入观察与研究。我认为,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其影响与规模已经构成另一种全球化。我们看到的反全球化行动只是围绕着国际经济会议展开的抗议示威,其实,反全球化的言论也很多。总体上看,反全球化者的动机多样、言论不一、行为怪异,甚至诉诸非理性和极端暴力的手段。反全球化的非理性与暴力行为不足取,但这种现象反映的问题是深刻的。 反全球化现象值得深思的有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当前的全球化是否存在着一些重大的经济、政治、社会缺陷?第二,到底是谁的全球化?为什么有的从全球化中受益,有的则在全球化中更加失落?第三,全球化是否只有一种观念与模式? 关于第一个问题。当前的全球化明显存在着片面性、弱点与不足。在经济方面,当前的全球化主要偏重于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以公司为中心的,其主张者与推动者宣称,只要实现了全球经济自由化,各国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搭上了飞速发展的列车。事实上,经济开放只是摆脱贫穷、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并不是说一开放经济就必然发展。东亚国家取得经济成就不光是执行开放政策的结果,也许正是因为有效地引导经济发展的政府及其政策。全球化弱化了国家的传统作用,世界上多数国家面对着全球化的挑战,还没有找到新的国家定位。在资本流动完全超越国家主权的情况下,任何开放国家都免不了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最近几年,在东亚、东欧、中东与拉美,金融危机以及连带的经济衰退此起彼伏。 在政治方面,现在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源是不再考虑边界限制的各种跨国公司、工业化国家的政府、持新自由主义立场的意识形态精英,它缺少充分的民众基础与广泛的社会支持。当前的全球化正在带来资本与劳工、资本与国家之间两大关系的大调整,在许多情况下,资本与劳工、资本与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紧张。在某种意义上,全球化被某些人当作了让美国权势的影响世界化的新政治意识形态,许多反全球化者于是把全球化等同于美国化。抵制全球化行动是与他们对美国世界霸权的憎恨、反对情绪分不开的。 在社会方面,全球化引起的问题更多。全球化进程与全球生态退化的进程几乎同步,这使得反全球化者把生态恶化归咎于全球化。在相当程度上,目前的全球化并不重视财富分配、就业与发展问题。这样的全球化越是加速,无论国内还是国际,贫富鸿沟不断扩大,社会分层越发明显。由于各国的劳动力具有相对不可流动性,而跨国公司又在全球配置资源,获取竞争优势,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权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全球化也对人们的文化认同带来重大冲击。 关于第二个问题。说到底,是拥护全球化还是反对全球化,根本上是个利益分配问题。全球化似乎不问民族与国家,不分地区与方位,不管穷富、贵贱,但实际上,如同一切事物的一样,全球化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一些国家从全球化中受益,一些国家则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在一国内部,也区分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与全球化的失落者。越是全球化,富国与穷国之间、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就越大。资本的本性是趋利的,它当然集中于象纽约、伦敦、东京、香港这样的全球利润中心。就国家而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是全球化中的最大赢家,而非洲各国则是全球化的最大输家。就国内地区而言,中国沿海与内地的差距与它们卷入全球化的程度(沿海早、深,内地迟、弱)有很大关系。 关于第三个问题。现在人们关于全球化的概念与理论大多是美国主流版本的,似乎全球化只能是“美国制造”的那种新自由主义理论。其实,现实世界中,全球化确实只有一个,但却有许多不同版本的全球化。法国的全球化观不同于美国,比如法国总理若斯潘就强调,要“市场经济”但不要“市场社会”。范围再大点,欧洲联盟的全球化立场与态度多少不同于美国。现在俄罗斯主流的全球化观念也反映了俄罗斯对全球化的看法,与美国版本的全球化不尽一致。东亚、印度、拉美、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与地区的全球化观念更是各有他们的特色。终究,美国版本的全球化只是全球化的一个版本,不能用美国的全球化尺度丈量一切。全球化应该有多个模式。 全球化是世界走向相互依存网络的历史趋势。如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的那样,反全球化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全球化带来的贫富鸿沟扩大问题。但是,靠街头抗议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同样漠视反全球化现象对全球化的未来发展也不利。我们应该建设性地思考如何拥有一个真正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 应该让大多数人民真正参与全球化,只有广大人民对全球化的利益与风险有了切身感受,全球化才能获得真正的动力源。就是说,全球化才会有可持续性。遗憾的是,面对热那亚的反对声浪,今年八国集团峰会发表的最后宣言仍然没有切实反思当前的全球化局限性,其所谓的“为了穷国的利益将继续落实全球化“显然是一句漂亮的空话。 不能听任全球化进程只受野性的市场力量支配,而必须有驾御全球化的相应制度安排,否则全球化的社会成本太高,将在根本上制约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此,要形成三级国际制度。在国内,各国首先要加强适应全球化的制度建设。在国际,现存国际经济组织(包括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贸易组织等在内的)要加速机构改革,对各国政府与人民更加负责,增加机构与工作的透明度并接受全球各地公众的监督。地区是沟通全球与国家的中间环节,有关国家应在地区一级积极探讨多边合作、地区一体化的模式,争取使类似欧洲、东亚这样的地区在全球化的制度结构中扮演更大角色。 从长远看,当前反全球化运动提供的最深刻教训应该是:世界各国应尽快探索“全球治理”之道。为了人类的共同未来,为了一个更均衡的、可持续性的全球化,民主、公正与合理的全球治理是非常必要而紧迫的。因为全球治理涉及各国的切身利益,各国之间达成一些象样的能付诸实施的全球化问题框架非常困难(如同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世界贸易组织贸易谈判一样)。尽管如此,各国领袖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追求国家体系存在下的全球治理,以建设性的态度争取去调和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矛盾。庞中英 相关专题:全球化带来机遇和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