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入主白宫后,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给人以美国政府反华的印象”。其实,问题没这么简单,“我们看到的是美国政府强硬的一面,但美国政府还有节制的一面,这在我们的媒体上似乎不太多。”8月16日下午,美国科盖特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郝雨凡在人民日报“强国论坛”上与网友们就美国对华政策走向等问题交流时作上述表示。
郝雨凡,中国哈尔滨人,1982年赴美,先后获得美国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 国际问题硕士和博士,师从于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鲍大可教授达7年之久。曾任哈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日本国际大学客座研究员等。1990年起任教于美国著名文理学院———科盖特大学政治学系,1995年晋升为终身教授。郝教授多年从事国际经济、国际关系、中美关系和中国问题的研究,其出版的中文著作包括《美国对华政策内幕》、《无形的手———与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点评中美关系》、《限制性接触———布什政府对华政策走向》等。
郝雨凡认为,美国对华政策不能简单地被概括为反华或亲华。当今美国社会普遍存在3大群体。第一,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国际问题缺乏兴趣,但他们对中国的疑虑和担忧则比较普遍;第二,属于少数派的、对中国成见很深的反华势力。他们把中国看成潜在的敌人、战略上的威胁和商业上的对手,甚至是政治上的异己;第三,对华比较友好的力量。他们认为中国是正在上升的全球性大国。虽然中国的社会制度与美国不同,但20年来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发生了符合美国利益的一些变化。他们希望同中国积极接触,也希望以此鼓励在中国发生更加有利于美国的变化。不过,美国的亲华和反华势力都不是多数,绝大多数人则游离于这两者间———既摇摆不定,又容易被位于两端的观点所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反华的强硬派虽然人少,但噪音很大,煽动性很强,中国国内问题又往往为他们提供了攻击的口实。
相对来说,美国是一个制度化、透明度比较高的国家,总统的变更不会导致基本国策的改变,只是不同利益的重新整合。虽然总统的更换对双边关系造成一定程度的震荡,但布什政府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是有连贯性的。美国共和党政府在未来几年中还会奉行“对华接触加遏制的两手政策”,以达到改变中国和向中国施加压力的双重目的。当然,美国的“接触”不会简单从事,而是有限制性的。“接触”的范围不仅不会缩小,反而有可能会扩大。
郝教授说,美国的目的旨在扩大中国依赖美国的范围、程度甚至包括军事上的透明度,通过经济交往促进中国国内制度上的转型。与此同时,加大、加深防止和规范中国可能出现的危害美国国家利益的国内与国际行为。接触和防范都是手段,但如果接触不能维持美国的利益,美国还有强硬的手段。所以,在限制性接触中有强硬的成份,而且这种强硬的、貌似遏制的因素会因外部事件而有所强化,有时甚至会给人以威慑和遏制为主的印象。
郝雨凡也指出,美国媒体以及公众对中国的政治情结仍然存在。尽管80年代末中国的政治风波早已过去,但在美国,一谈起美中关系“还是跳不出情绪化的阴影,对华政策仍深深陷在美国国内政治的泥潭里,使得许多问题被误导、被简单化”。当然,美国的精英们已经从冷战胜利后的喜悦中冷静下来,不再将改变中国国内政治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布什的外交助手们也意识到,美国虽是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但要影响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国内政治制度,其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将更多地从中国的国际行为是否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来考虑,而不是以美国的政策是否有利于促进中国的人权和民主为目标。
此外,郝教授指出,中美两国虽然经过20多年的接触,彼此对对方的了解已经很深,但误解最近却在加深,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因此,“我在美国经常向我的美国学生和美国学者在公开的和私下的场合解释中国的立场,回到国内我也向国内的学者解释美国方面的情况。”郝教授还建议,中国“应尽力防止在美国社会形成稳定的、压倒性的反华主流意向。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美国政府和社会也不是铁板一块,其间的政策分歧很大,存在着许多可为我所用的空间”。在美国政坛上,意识形态和力量对比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陈铁源)
 突发新闻、重大事件、百姓关注 尽在头条新闻短信
        奇闻趣事 社会热点 社会新闻短信为生活添姿增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