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8日电 此间《瞭望》新闻周刊在最新发行的一期中,发表了该刊驻喀布尔记者刘洪撰写的一篇通讯。这篇题为《阿富汗生活在阴影和希望中》的通讯摘发如下:
翻阅几十年前西方人写的游记,阿富汗在他们眼里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有“东方瑞士”之称。但战争已几乎摧毁了一切。随着塔利班的倒台和新过渡政府的成立,阿富汗似乎又迎来了一丝和平的曙光,但在这曙光的背后,阿富汗人仍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
战争阴影依然浓重
创伤很多是一目了然的。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触目可见战争破坏后留下的残垣断壁。最让人震撼的是早已人去楼残的阿富汗前国防部。这是一座位于小山包上的苏式建筑,俯视喀布尔城,雕梁画栋,气势恢弘。但一次又一次的军事冲突,早已将大楼炸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巨大的弹坑里杂草丛生。走入大楼,阳光从被炸裂的屋顶直泻而下,照映着斑斑血迹和黑焦弹壳,让人不胜今昔之感。
贾达大街是另外一个例子。这本是喀布尔最大最繁华的街道,自东向西笔直横贯市中心,周围店铺鳞次栉比。在街中心还矗立着一座雄伟的梅旺德战役纪念碑,四周四尊大炮拱卫。但现在这条喀布尔的“长安街”早已被摧毁得只剩下一片黄土,锯齿状的残壁在夕阳余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苍凉。绿色的梅旺得碑本是为纪念阿富汗人战胜英国殖民者而立,但也在内战中被炸得只剩下一个裸露的底座,四尊大炮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创伤更表现在生活的艰难上。在喀布尔北部山区,寒风刺骨,但许多难民就生活在帐篷中。帐篷外,则是盈尺的积雪、冻僵的山土。
喀布尔城南的前苏联大使馆,则被一些来自阿北部地区的难民占据。走进大使馆,到处是人畜混杂,屎尿横流,恶臭熏天。据难民营“头人”拉马扎·汗介绍,在这个大使馆至少居住了4000个家庭,约3万人。一个家庭十几口人,也只能挤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由于生活无着,难民营的饮水、食物现在基本上都仰赖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许多难民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拉马扎·汗就表示,他们住大使馆也是无奈之举,这里环境太过恶劣,许多难民都患有皮肤病等各种疾病,小孩死亡率尤其高,但不住这儿又住哪儿呢?家园早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而且到处是地雷。他们也想回家,但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许多儿童成了流浪儿,过着饱一餐饥一餐的日子。失落、痛苦、恐惧始终萦绕他们心头。喀布尔街头的一个小流浪儿说:“我非常害怕,因为大人可能绑架我卖了我,或者割下我身体的某个部分卖了。他们可能会用我们的身体来走私毒品。上次有个穿得很好、还给我巧克力吃的妇女,就想卖了我。”
和平重建大势所趋
阴霾是沉重的,但随着塔利班的突然倒台、新过渡政府的成立,和平也似乎以前所未有的距离靠近阿富汗。人们为告别战争庆幸、为和平降临欢呼。在12月22日阿富汗权力交接现场,一位叫哈比比的阿富汗青年就兴奋地对记者说:“这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一天,因为阿富汗曙光在前。”
和平的曙光表现在社会的基本安定上。在喀布尔,虽然还偶尔可听到枪声,但刑事犯罪事件却鲜有耳闻。人们欢欣于社会的稳定,也以极大热情投入到重建工作中。
百废待兴的事业也需要大量的人才。阿富汗过渡政府主席卡尔扎伊在就职时就表示,政府部门将招贤纳能,切实提高妇女地位。
在阿富汗国防部门口,每天可见排队等候的人群。刚开始记者还以为是抗议,后来一问才知道,他们是纳吉布拉时期的老军人,现在想“为国效力”,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当然另外一个更直接的目的是挣一份薪水。大量排队的人群也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一些能说会写者乘机在国防部门口摆设小摊,为文盲老兵填表申请。一位小贩颇得意地告诉记者,一个老兵收5000阿富汗尼,一天下来,至少也有40美元的收入。
据阿富汗电信公司工作人员克拉姆迪·尼萨尔介绍,现在喀布尔的电信系统混乱而落后,电话就分为三种系统,一种只有200门电话,主要供部长们使用;另一种是7位数,大约有电话6000门;再一种则是5位数,大约有2万门;打国际长途,只能到特定的地点才可以。但随着重建工作的展开,尼萨尔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很可能不到两年,喀布尔电信就将“旧貌换新颜”,7位数电话将改造成和世界通连的电话,“到那时,你将可以打电话回中国”。
塔利班统治下,奉行极端主义政策,影视音乐等几乎所有娱乐活动都作为异端被禁止。但随着塔利班的倒台,受到压制的文化活动也随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恢复。在喀布尔街头,现在随处可见印度、西方的磁带和影碟,俊男靓女的照片更是触目皆是。据一个叫阿马尼的小贩称,现在各种生意中,就数影碟和明星照片最好做,一般一天至少能卖出五六十张。许多阿富汗青年对成龙的电影印象深刻,见到记者这样的中国人,总是兴致勃勃地谈起其中的电影情节,边谈边比划“中国功夫”。
阿富汗体育场,这个塔利班时期处决犯人的场所,也重新迎来了如潮的体育观众:先是足球比赛,后又是阿富汗的“国技”——“叼羊”。由于是1996年塔利班进占喀布尔后首次举行“叼羊”活动,至少有上万观众到场观看。
作为新年的新气象,1月1日,记者在采访时意外地发现,在喀布尔市中心竟然出现了一个报廊。许多围观读报的市民告诉记者,这是10年来喀布尔街头的第一个报廊,他们能在这里看到报纸感到“非常高兴”,“这说明阿富汗正在走向开明和进步”。
但作为战争留下的痕迹,报廊里悬挂的“最新”的普什图语《祖国报》和达里语《朋友报》,都还是数天前出版的;报纸是最简单的黑白两色,而且是油印的,一些字迹模糊不清。但这已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喀布尔出版部门负责人尤赛夫·巴克哈里就表示,以前在塔利班时期,报纸的照片上不许出现任何人物,女性更是被禁止工作;但现在,在这两份报纸上,人物图像可以堂而皇之出现,而且在报社近250人的员工总数中,女性就有约70人。至于现在报纸还只能“隔三岔五”出版,那只能归咎于战乱对印刷机器的破坏。巴克哈里最后自信地表示,随着重建工作的展开以及所有员工的努力,“喀布尔报纸离真正成为日报的一天已经不远了”。(完)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