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最新披露的档案,苏丹情报部门曾经掌握大量有关本·拉丹和“基地”组织的资料,多次提醒美国应对这股潜在的威胁严加防范,并希望合作阻止恐怖分子的破坏行动。然而,当时的克林顿政府却坚持认为苏丹才是支持包庇恐怖分子的“避难所”。美国最新一期《名利场》杂志详细报道了其中的隐情。
苏丹早就盯上了拉丹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本·拉丹和恐怖网尚处于萌芽阶段,行动相对有限,更没有被纳入美国关注的视野范围,而苏丹情报部门却已经开始搜集有关本·拉丹和他所领导的“基地”组织的大量情报,其中包括1998年8月在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发生的自杀性爆炸事件的主谋的资料以及“基地”组织的背景和活动示意图。
“9·11”事件之后,美国总统布什和联邦调查局发布一份名单,列举了22名被通缉的特大恐怖活动嫌疑犯,而他们的资料已在苏丹情报部门保存多年。从1996年秋天到去年“9·11”事件发生几个星期之前,苏丹政府提出与美国进行情报共享的要求不计其数,甚至联邦调查局的某些高级官员也希望接受苏丹的一番好意,却仍然遭到当时的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和负责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苏珊·赖斯的拒绝。
究其根源,答案很简单,克林顿政府指责苏丹是恐怖组织的发起者,对它的任何发现和声明都表示怀疑,成见已经根深蒂固,即使看到情报部门一些披露真相的报告,在对待苏丹政府的问题上做出的错误决策也不会改变。
本·拉丹携妻儿和众多追随者于1991年初从沙特阿拉伯进入苏丹。他的家族在沙特修建了大量基础设施,巨大的财富和拉丹在工程技术方面的经验对正处于发展之中的苏丹来说十分宝贵。但与此同时,本·拉丹从未停止与苏丹政府对立,尤其在苏丹同意美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基地之后。1994年,本·拉丹执意放弃苏丹国籍,甚至将“基地”组织和艾曼·阿尔萨瓦西里创建的“埃及伊斯兰吉哈德”组织进行合并。
苏丹提醒未果美国使馆挨炸
原苏丹驻美国大使穆罕默德1996年2月前往华盛顿向美国提供这些情报,却满腹遗憾和失望归来。相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继续指责苏丹包庇恐怖分子。
1997年2月,苏丹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在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信中又多次提到这一方案,然而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苏丹政府并没有从此心灰意冷。
曾在白宫工作过的院外说客詹尼特·麦克伊里格特成为第二位中间人。在她的努力下,苏丹情报部门官员于1998年2月5日致信联邦调查局中东和非洲事务负责人大卫·威廉姆斯,再次提出两国情报共享。此时恰逢本·拉丹在阿富汗叫嚣着杀死美国人和犹太人,就连无辜平民也不放过。然而4个月后,威廉姆斯才迟迟回信,表示拒绝苏丹的邀请。6个星期之后,本·拉丹的“基地”组织成功地策划完成了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的爆炸行动,共造成224人死亡。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1999年首次报道,在两座美国大使馆被炸之后,苏丹政府立刻逮捕了两名持巴基斯坦护照的从肯尼亚来到喀土穆的嫌疑犯。
敌友不分美国被情报误导
从1991到1996年收集到的情报证明他们就是“基地”组织的成员。苏丹情报部门电告联邦调查局,提出将这两人引渡至美国受审。当时,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仍执迷不悟,在没有征求联邦调查局意见的情况下就以喀土穆一家制药厂属于本·拉丹的恐怖组织为由对其实施轰炸。而实际上这家制药厂纯粹是生产疫苗和药品的厂家,并且和联合国有关组织签有商业合同。
美国毫无根据的报复使苏丹政府与其合作反恐的希望彻底破灭。两名嫌疑犯被移交巴基斯坦政府,但很快就不知下落。苏丹政府下令撤回驻美国大使穆罕默德,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但美国依然坚信,苏丹再三提醒美国对本·拉丹和“基地”组织进行防范实际是为了掩盖自己包庇和支持恐怖组织的真实意图。1993年,美国大使馆将所有不重要的官员、外交官及其配偶、孩子送回美国,因为中央情报局声称找到证据可以证明美国将遭受恐怖分子的袭击。
一份报告甚至指出,美国外交官的孩子们会成为爆炸目标,但所有假设的袭击均没有发生。中央情报局一位负责非洲事务的资深工作人员透露,这些失败的预测全都缘于一个组织蓄意提供的错误情报。直到2000年5月,克林顿政府在美国情报部门的强大压力下终于同意派遣一支由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联合组成的调查小组前往苏丹。
而这个小组的正式使命依然不是参阅苏丹情报部门的档案,而是检查苏丹是否在支持和包庇恐怖组织。2001年夏天,调查小组完成使命,得出结论:在苏丹根本没有恐怖分子训练营或者避难所。在“9·11”事件发生几个星期之前,美国调查小组终于提出参阅苏丹情报部门关于“基地”组织的资料。然而,事实证明,一切都为时已晚。王薇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