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堪培拉1月29日电(记者许博渊) 自从去年8月份以来,先是造成外交纠纷的“坦帕”号难民船危机,后有近来的阿富汗船民绝食事件,船民问题在澳大利亚闹得沸沸扬扬,国际上也议论纷纷。但澳大利亚政府好像没事人似的,不理不睬,着实令人心焦。
去年的“坦帕”号危机前后,澳大利亚大陆上被拘留的船民不断闹事,至年末愈演愈烈。今年1月15日,南澳州荒漠中的乌梅拉拘留中心的200多阿富汗船民绝食。近两周来,事 情越闹越大。社会上一些同情船民的组织起而声援。船民由缝嘴绝食发展到喝清洁剂、上吊、跳铁丝网,绝食人数已上升至300多人。对所有这些,澳大利亚政府却熟视无睹,不为所动。
一个政府对某个问题的态度和政策无不与其政治利益密切相关。在去年11月热热闹闹的大选中,船民问题也成为政党竞争的筹码。评论者指出,霍华德能连任第三届总理,得益于他强硬的船民政策。
人们有一个印象:澳大利亚国内政治闹来闹去就是个船民问题。这个印象并非没有道理,澳大利亚有史以来的政治焦点都是船民问题。
1788年1月26日,第一队英国船在如今的悉尼附近登陆,开始了殖民澳洲的进程。他们是船民。土著是至少4万年以前乘独木舟和筏子从亚洲来的。他们也是船民。老船民与新船民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对抗,石器木棒敌不过洋枪洋炮,土著跑到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去了。就在英国“船民”抵达澳洲半个世纪后,华工陆续来到,盛时达数万之众。此时英国“船民”声称此地乃女王的领地,容不得有色人种。于是,殴打和驱赶华人成为报纸热门新闻。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白澳政策”出台,历半个多世纪。20世纪70年代,“白澳政策”被否定,代之以“多元文化政策”,也寸步不离船民问题。喧嚣吵闹喜怒哀乐数百年,终归只为一个问题。
那么,问题的症结何在?症结在于英国“船民”具有十分强烈的排他性,他们要把澳洲建成一个“白人孤堡”,一个世外桃源。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伐木开荒,种麦养羊,开发矿藏,同时,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以及一个高福利的社会制度。在这个“孤堡”里,地广人稀,环境优美,人民富足。他们不愿“外人”涉足其中,这种情绪至今藏在许多人的意识中。
如今的澳大利亚,有一种怀旧情绪在游荡。人们怀念50年代,政府保护,不怕失业。虽有贫富差别,但不大;犯罪也少;生活节奏慢。无须全球化,无须竞争,无须移民。
有一种主张,认为现在1940万人口太少,市场规模小,顶尖人才外流,难以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应该扩大移民,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在这样的政策框架下解决船民问题想必不会困难。但这只是少数人的声音,远不如二战时呼唤移民来得紧迫。那时,日本人炸达尔文港,袭击悉尼港,而7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才800万人口,全当了兵也守不住。这样,战后才有“不移民,就死亡”的口号,第一次向英国人以外的欧洲白人敞开了大门。
澳大利亚民族的性格是“不破不补”,求稳怕变。因此,在移民政策上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恐怕不会改变。(完)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