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异峰突起的人物
他叫让-彼埃尔·舍韦纳芒。
在众多总统候选人中间,他在目前多种民意测验中的得票率高达10至12%,仅次于两巨头现任总统希拉克和现任总理若斯潘。
政治学家们非常吃惊地发现,支持他的选民和政治家包含了最正统的左翼共产党人和极左翼的托洛斯基派,包含了传统右翼的保卫共和联盟中的某些人,包含了其昔日母党的社会党里的部分朋友,一直到最右翼的保皇派中亦不乏支持者。他的政治观点以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著称。他提出的十大竞选纲领带有浓厚的共和国主义味道,强调的是国家和法律的权威。他反对欧元,反对欧盟建设。他的竞选招贴画带有明显的戴高乐色彩。他在民意测验中的得票率使得其他总统候选人又是羡慕,又是恨得牙痒痒。要用一句话来简要概括舍韦纳芒的政治理念的话,法国外长韦德里内最近有一句玩笑话传遍巴黎:当有人说阿富汗是多个种族重叠起来的一个国度,缺乏“国家”和“民族”意识时,韦德里内说:“看来他们需要一个阿富汗的舍韦纳芒!”
舍韦纳芒今年52岁,是一个以坚持己见、从不妥协而著称的政治家。舍韦纳芒与若斯潘等大牌政治家一样,都是从培养法国精英的法兰西行政学院毕业的,两人还是同窗好友。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去年因观点不同而与总理若斯潘分道扬镳,从若斯潘的政府辞职—类似这样的辞职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前后共有三次。这在法国政坛是绝无仅有的。
这位法国政坛上的“稀有动物”从27岁那年就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参加了社会党,而且对政治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出版了一些政治理论书籍。1981年社会党在大选中胜出,密特朗登上总统宝座,42岁的舍韦纳芒出任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个重要职务:研究与技术部和工业部部长。两年后他首次辞职,以抗议当时左翼政府转向采用右翼色彩较浓的紧缩政策。翌年政府改组后,舍韦纳芒再次出任教育部部长。1988年密特朗竞选连任成功后,舍韦纳芒出任十分重要的国防部长。在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之际,他第二次辞职,以抗议法国卷入海湾战争。两年后他辞去法国社会党的一切职务,组建了“法兰西公民运动”组织。这是一个民族主义色彩很浓的组织,其宗旨在于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1997年若斯潘出任总理后,任命舍韦纳芒担任内政部长。不料这位以辞职出名的政治家于2000年7月再次辞职,以抗议若斯潘政府对科西嘉省的政策。
去年9月4日,舍韦纳芒宣布参加法国总统大选,并以民族主义为旗号开始漫长的竞选活动。谁也没有想到,仅仅两个月以后,他获得了众多选民和政治家的支持。直到希拉克和若斯潘先后宣布参选后,舍韦纳芒仍以12%的得票率占据了第三位,因此很有可能成为总统大选中的“第三个人”。
“第三个人”的由来
热衷于别出心裁的法国人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民族。它不仅仅表现在时装或电影创作上,在政治体制上也不例外。法国人从1988年创下了左翼总统和右翼总理共处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政治格局之后,现在又开始在总统大选上挖空心思做文章。法国的总统大选机制从本质上来说,与西方其他民主国家毫无二致。左右翼“你方唱罢我登场”,双方轮流坐庄。如果在政治理念上还有所不同的话,在具体执政政策上左右翼却已经日益接近。无论是对选民还是对法国政治学家们来说,这种竞选格局毫无新意,令人厌烦;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已经使选民对其日益失去信心。法国年轻一代对投票的热情越来越小,就是一个证明。这一现象也是西方民主国家的普遍现象。
民意测验表明,法国人对当前政坛上的两大巨头:右翼的现任总统希拉克和左翼的现任总理若斯潘都不甚满意。仅26、7%的选民希望2002年仍然是两君子中之一人当选。相反,高达62%的法国人希望看到一个不属于左右翼政党的“新人”出现在政治地平线上。正因为如此,“第三个人”的呼声便一点点在政界和舆论界开始响起来。
应该说,这种呼声实际上也存在于西方其他民主国家,因为出现这种呼声的因素普遍存在。首先是选民对传统政治党派和政治家的失望。近十年来左右翼执政的政党和政治家都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选民们所最关心的诸如失业、安全、犯罪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选民认为自己生活的社会前景不甚乐观。其次是对传统左右翼所提出的政策失去信心。在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形势下,西方各国左右翼政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政策已经越来越接近,有时甚至已经没有什么差别。在大选中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都无法针对西方社会所存在问题而提出新的令人信服的有效对策。第三,执政党和政治家被揭露出来的种种腐败现象也使选民产生极大的反感和厌恶。寻找一个“干净的”政治家成为选民潜意识里的一个投票准则。
“第三个人”在美国也确实曾出现过。然而那只是金钱堆积起来的“昙花一现”而已。真正要出现一个“第三个人”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因为传统政治的力量是如此之强大,以至于多年来“第三个人”往往还在“襁袍中”就被扼杀了。这一次法国会不会出现例外?
“第三个人”人选的争夺
除了希拉克和若斯潘,几乎所有其他有“总统野心”的人都希望自己成为这个“第三个人”。成为“第三个人”不仅将在大选后拥有强大的政治讨价还价的余地,更重要的是将对下一轮总统大选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很有希望在下一轮大选中从“第三个人”演进为“第二个”甚至是“第一个人”。因此,对“第三个人”的争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为激烈和白热化。这是明天的决斗。但要成为“第三个第三个人”也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比如在政治理念上与传统左右翼政治家明显不同,在个人生活上非常“干净”,最重要的当然是必须为选民所欢迎和接受。
法国政治结构构成十分复杂。对国民议会来说是一种构成,对总统大选来说又是另一种构成。要解释一个政党如何才能在国民议会选举中占有议员的一席之地十分复杂。它的“多数比例制”许多法国普通人都闹不清楚。而总统大选体制则相对较单纯一些。任何一个法兰西公民,只要征集到500位民选人的签名支持,即可成为合法的总统候选人。几乎所有候选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几乎所有候选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政党的支持。法国存在着大大小小众多政党,但真正有影响的—或者说有“总统情结”的则不过十来个:右翼的保卫共和联盟、右翼偏中的法国民主联盟、右翼偏右的保卫法兰西联盟;在右翼的右面还有极右的国民阵线……而左翼则有社会党和更左一点的共产党以及极左的工人斗争运动组织……除此以外还出现了偏左的绿党和偏右的环境保护组织,以及其他形形式式名堂众多的政党和组织。这些政党和组织都已经或将推出自己的总统候选人。显然,到目前为止,有希望问鼎总统宝座的,只有保卫共和联盟支持的希拉克和社会党支持的若斯潘。因此,其他十多人的争夺,更多的正是冲着这个“第三个人”而来的。
最早提出“第三个人”概念的,是法国民主联盟支持的总统候选人弗朗索瓦·巴鲁。法国民主联盟是七十年代由当时当选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创立的一个松散的政党,政治上中间偏右。其鼎盛时期曾一度形成法国民主联盟与保卫共和联盟两大右翼组织并驾齐驱的态势。但在1981年吉斯卡尔竞选连任失败后,该党便江河日下,到1995年都未能提出自己的总统候选人。这一次,巴鲁本来确实是野心勃勃,一心想借着有强大的政党支持,东山再起,力争成为大选中的“第三个人”。他未料到的是,政党支持对于法国总统大选来说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候选人本身。法国人一般投票选举议会或地方政府时,看的是政治倾向;但在总统大选中,法国选民却是以人划线的。民意测验表明,巴鲁并不怎么为选民所中意,其得票率一路下滑,目前已跌破5%的大关,仅获投票意向的4%。法国大选规则规定,只在获得5%以上选票者,才能向国家报销其竞选费用……
其他十来位候选人的命运也并不比巴鲁好多少。他们大多也在1、2%至5、6%之间挣扎。其中有两人特别应该提出来:一个叫阿兰·马德兰,自由民主党主席。此人在他的竞选网页上竟然狂妄地呼吁抵制北京2008年奥运会。另一个是绿党的总统候选人诺埃尔·马梅尔,此人也是一个一贯以仇华反华者。记者曾多次参加两人的各种竞选活动,是典型的投机政治家。因此,从目前来看,“第三个人”非舍韦纳芒末属。
昙花一现,还是新的动向?
舍韦纳芒现象引起了法国乃至欧洲政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兴趣。政治评论家和政治家本身对舍韦纳芒现象表面上看似乎都不以为然。部分人认为,舍韦纳芒现象只是一个表像。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大多数候选人都停止了竞选活动,而舍韦纳芒没有,所以他在民意测验中接连成功。等到其他人进入竞选活动后,他的“魅力”就会自然而然地黯然失色。而且很多人批评他是“沉醉在过时的民族主义梦想”中的政治家,是过了时的人物。但也有人认为,舍韦纳芒现象表明了西方民主的一种新的动向,即“非政治化”现象。人们希望出现一个新的非传统左翼或右翼的政治家出来试试他的新招数。如果法国人对舍韦纳芒趋之若鹜的现象能够维持到投票那一天的话,法国此番总统大选还真说不定会爆出历史性的冷门来。(郑若麟)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