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普兰
卡普兰的书被布什列为“必读”之首
有人说,冷战结束后是出预言家的时代,而美国是出预言家的国家。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属乐观主义派,而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论”被划归悲观派。这两位都是著名学者。美国新闻界也出了一位预言家,他就是前老牌温和保守派杂志《大西洋月刊》的国际记者卡普兰。他的书使克林顿决定不向科索沃派兵;他的书被布什列在“必读”之首。一位记者的 书影响了克林顿和布什两位总统的决策,在美国新闻界可谓独树一帜。《华盛顿邮报》于2月17日刊登专文评论说,卡普兰影响了“布什的世界观”。
世界上哪里有天灾人祸,哪里就有卡普兰的身影
卡普兰以前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报记者。后来,他担任《大西洋月刊》的国际记者,负责报道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实际上,他满天飞,世界上哪里有天灾人祸,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柏林墙倒塌的时候,他正好在科索沃,目睹当地塞尔维亚人与阿尔巴尼亚人之间的冲突。他当天就告诉自己的朋友,真正预示未来的并不是柏林发生的事,而是科索沃发生的事。几年后,以色列总理拉宾和阿拉法特在美国白宫握手言和时,卡普兰却正飞往非洲的索马里。他非常自信地认为,真正的新闻并不在白宫,而是在远离白宫的那些不毛之地。这10多年来,他去的净是那些无法无天的地方:索马里、卢旺达、阿富汗、刚果、巴尔干地区。
因写《乱世将临》而一举成名
1994年,卡普兰在《大西洋月刊》发表长文《乱世将临》,该文和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论”被看成是对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强劲反驳。卡普兰的文章主要以西非洲的现实状况为实例而提出他自己的论点: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的根本问题并不是民主和不发达,而是无法建立有效的公共权威。他将这些地区的基本现实概括为“中央政府逐渐消亡,部落和地区领地制兴起”,其结果则是“疾病四处蔓延,内战无休无止”。
此文当时影响极大,连总统克林顿都说读后觉得毛骨悚然,说卡普兰让人觉得未来世界简直像美国警匪片中“马路强盗统治世界的景象”。自那以后,卡普兰的文章就成为美国政界和舆论界的“必读”。2000年,卡普兰正式出版《乱世将临:打碎后冷战时代的美梦》,这是其悲观主义预言的代表作。该书认为,21世纪并不像人们梦想的那样在走向太平盛世,而是在走向乱世;真正代表人类前景的不是美国化,而是非洲化,包括美国本身在内都难逃非洲化的结局。非洲的这种无政府状态同样将在西方发生:非洲是军阀割据,西方则在走向“高科技封建割据”。卡普兰的《巴尔干幽灵》也流传甚广,被称为“政治史籍”,克林顿就是读了此书后,决定不向科索沃派兵,免得捅了马蜂窝。
1998年,卡普兰出版了一本关于美国的书,其书名颇为引人注目:《荒野帝国:走进美国的未来》。著名评论家考克尼的书评写道,卡普兰属于真正思考问题的美国人。他写了当今世界许多地方的动荡和纷争,但最有挑战性的是这本关于美国的书。他从堪萨斯州的城堡开始旅行,来到了西海岸,这里的人口增长率高于美国的任何地方,最能体现美国是个“种族的大熔炉”。他深入研究了一些城市的状况,发现了极为严重的贫富悬殊问题、种族问题、环境问题。
受到布什的接见2001年3月,早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半年之前,布什在戴维营度周末时,就抽空看了卡普兰的《东进鞑靼大地》。这是他写的有关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到里海海岸一带的政治游记,内容包括里海油管所引发的国际冲突、伊朗和阿塞拜疆之间的战争、叙利亚的动荡、格鲁吉亚的混乱以及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的经济不景气。
布什当时对此书颇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布什认为,卡普兰对世局所持的诸多论点与他本人的世界观颇为吻合,因此要部下邀卡普兰到白宫一谈。
布什邀见卡普兰那个星期,其实行程已经排得满满当当。他要会晤日本首相小泉,平息美国潜艇撞沉一艘日本渔船所引起的风波;还得为美俄之间的间谍驱逐案操心。但是,布什一心要先跟卡普兰谈谈。
此书是卡氏《巴尔干幽灵》的续集。当时,布什即将启程首次访问欧洲,很想听听卡普兰对罗马尼亚及保加利亚局势的看法。布什对卡普兰说:“告诉我们你的想法。这是我们邀请你来的目的。”结果两人谈了45分钟,包括赖斯、国家安全会议欧洲事务部主任弗莱德、白宫办公厅主任卡德等人都是“旁听生”。
“9·11”之前卡普兰预言,未来战争将趋向非传统,而且是“不宣而战”
卡普兰认为,国际法规在这些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将愈来愈小。由于敌手不在乎平民死伤,“我们的道德价值观竟成了我们的致命伤”。
有人认为,卡普兰去年3月与布什一席谈对布什的决策很有影响力。布什与国际恐怖势力搏斗的热忱与意志着实让不少共和党人吃了一惊。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任毓骏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