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巴黎记者陈波
美国总统布什日前结束了为期6天的欧洲之旅。尽管美国媒体大都对此次访问赞赏有加,但欧洲舆论却对布什此行的评价相当有限。而且,访问期间从欧洲传来的抗议之声,也让人们对美欧关系的发展前景产生了质疑。
布什访欧 小有收获
从5月22日开始,布什先后访问了德国、俄罗斯、法国,并出席了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的北约-俄罗斯首脑会议。在这几个国家中,德国和法国都是布什第一次以总统身份踏足。
布什上台以来遇到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反恐”,他此次欧洲之行的主要目的,就是推销美国的反恐理念。在目前的形势下,布什同欧洲讨论的首要话题便是“如何解决伊拉克问题”。在同德法领导人会晤时,布什表示,“我的办公桌上没有任何攻打伊拉克的计划”,但是,由于萨达姆领导的伊拉克对世界和平构成了巨大威胁,“美国将不排除采取必要行动的可能”。由于德国被认为是“9·11事件”的“策源地”,布什还专门提醒德国,防止伊拉克同盖达组织以及其他国际恐怖势力联合。在法国诺曼底纪念在二战中阵亡的美军士兵时,布什也不失时机地发誓称,他这一代美国人将不惜做出同样的牺牲,投入当今的反恐战争中。他尤其强调“同欧洲盟友紧密合作”的必要性,指出“大西洋两岸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国际恐怖势力的进攻。”
在为期6天的访问中,布什有4天都待在俄罗斯,足见俄是他此次访问的重头戏。令他没有失望的是,当地时间24日,两国签署了俄美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和俄美关于新型战略关系的联合宣言等文件,为俄美关系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该条约规定,在2012年12月31日前,俄美任何一方的战略核弹头总数不得超过1700枚至2200枚,每一方在规定的数量内自行决定本国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构成。
此外,布什还就美欧贸易纠纷等问题同欧洲领导人进行了讨论,还于28日与其他北约成员国和俄罗斯在北约—俄罗斯峰会上共同签署了《罗马宣言》,标志着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已建立了新的安全合作关系。
表面和气 难掩分歧
尽管布什的游说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正如法国媒体所说的那样,美欧领导“表面上的和气并不能掩盖相互之间的分歧”。
布什此行最大的收获是同普京签署了历史性的《俄美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为美俄之间长期以来的战略武器之争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不少媒体也称,此举“彻底埋葬了冷战遗物”。但很多冷静的观察家却认为,俄美从“对手转变为伙伴”的进程才刚刚起步。
由于前一阵在卡拉奇发生了针对法国援外人员的爆炸事件,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同布什会晤时的态度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法国《电报》称,“双方似乎在反恐斗争中又找到了新的共同点”。不过,法国经常在国际事务中同美国唱反调,这点细微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法国已降低了反对美国的调门。
德国总理施罗德和外长费舍尔则指出,美国政府对本国钢铁和农产品实行的出口补贴政策,让欧洲人感到,在贸易领域,美国也同其在外交领域一样,奉行着“单边主义”思想。
欧洲民众 给以颜色
与欧洲政界对布什接待的不够热烈相对应,欧洲民间对他的反映则异常强烈。不过,那是一片强烈反对的声浪。
在布什到达第一站柏林的当天晚上,两万多名德国抗议者走上街头,高喊“反对向伊拉克开战”的口号,并向布什的车队示威。为了保障布什的安全,德政府在格兰登堡门附近安排了1000名治安警察,这是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为保护一位外国领导人而采取的最大规模的安全部署。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美国总统也遭到许多人的抗议,俄警方为此逮捕了50多名示威者。在法国,大约5000名示威者在巴黎市中心抗议布什的来访,有人在标语牌上写到“布什、布莱尔、沙龙:邪恶轴心”,还有人将布什看作是世界上最大的“恶霸和战争贩子”。
法国有舆论称,欧洲民众对布什总统的“礼遇”是早已预见的。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一味奉行“单边主义”思想,全然不将欧洲“小伙伴”放在眼里。如果布什这次真是为攻打伊拉克来寻求欧洲的支持,那么欧洲人给他点“颜色”也是对美国霸权思想的一种回敬。
世界杯新闻订阅:精彩进球,一个不容错过!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