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的人类学专家在现场根据骨骸来确定阵亡者的年龄、性别、伤口等。 考古教授手拿出土的下颚骨称,经科学鉴定这批尸骨均为青壮年男性。
南方网讯 史载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沙角、大角山炮台保卫战中阵亡将士292人,可是一直以来在附近找到骨骸只有153具,另外139个英魂葬于何处?昨日(6.20),国内历史、考古、人类学专家云集南沙,初步论证“大角山炮台丛葬大冢”就是这139个英魂的归处。
树根盘起一个个魂坛
墓葬位于南沙天后宫风景区的大角山山坡上,2001年7月,施工人员修建苗圃时发现此墓。“越挖越怕!”据当时参与施工的人员回忆,当钩机吊起墓上面一棵树时,盘根错节的树根竟然盘起20个魂坛!往下挖,可以看到墓内整齐排列着3层魂坛,数量约有100多个。
由于当时采用机器施工,大部分魂坛被钩机钩破,不少骨骸随余泥倒至海边无法找回,其余骨骸被有关人员用新买的魂坛和塑料袋逐个装好,重新安葬在离原墓约30米的山坡上。
“丁财贵”可能是烧制魂坛工匠
这么大规模的墓葬是因为什么样的天灾人祸呢?觉得蹊跷的施工人员告诉了番禺博物馆,广州市考古所副所长陈伟汉带队立即开始清理。他们找来中山大学体质人类学冯家骏等教授作人骨鉴定,发现65具个体均是男性青壮年,具有部队官兵群体的特征。因为墓冢的位置处在大角山炮台旁的半山腰上,该地一直是炮台范围的军事要地,一般人不能进出,老百姓更不可能葬于此,只能是守台官兵的墓冢。
在钩机下幸存的唯一一个魂坛给了考古人员珍贵的线索。坛盖上有浮突的双龙纹和楷书“丁财贵”三个字,在此之前,虎门炮台南山威远、沙角、横档炮台发现的四座抗英将士墓也出土了一模一样的魂坛。据省考古所原所长莫治介绍,双龙纹是清朝天旗的标志,“丁财贵”
可能是当年烧制魂坛的工匠名字。大角山炮台墓冢形制和特征与其它四家炮台的墓冢基本一致,这样的魂坛又是此时及其后其他老百姓墓葬所没有的,可以推断,大角山墓冢就是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阵亡将士的义勇之冢。
后来清政府重修炮台时,烈士的遗骨就被装在官方统一特制的、上有清朝标志的魂坛里,埋在他们阵亡的地方,夜夜对着伶仃洋。一百年过去了,他们已经从人们的记忆里消失,只留下一个令当地人不解的名字“白骨坟”。
专家建议:展示部分骨骸供后人凭吊
“1841年大角和沙角抗英之战是中国人第一次真刀实枪和英国人打,它在鸦片战争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武汉大学历史系李少军教授说,大角山炮台是抗英第一道防线,此役失败,影响了清朝官兵士气,之后清兵节节败退。此役战况之惨烈、将士之英勇也令清政府对英国妥协的态度转为正面宣战。此次守台将士丛葬大冢的发现,将为这段尘封的历史提供重要的物证。
大角山炮台丛葬大冢的旁边,南沙天后宫和水上一条街等旅游景点已经初成规模。昨日的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建议在原地恢复墓冢的原貌,配合南沙的大开发,对大角山炮台作出整体规划,建展览场馆,展示出土的部分骨骸供后人凭吊,使大角山成为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场所。
作者:记者 吴真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