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焱宇
6月14日,就在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刚刚结束印巴和平斡旋之际,美国驻巴基斯坦卡拉奇领馆外发生了汽车炸弹爆炸事件。在经历了许多的爆炸和流血后,11死45伤的数字,血肉横飞的尸体和坍塌的围墙,不能不引起这次恐怖袭击的目标———海外美国人的恐惧。
海外机构深受恐怖困扰
众所周知,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推行其全球战略和维护霸权的触角无所不在。美国的海外基地、驻外使
领馆、政府驻外机构以及民间组织、工商企业的海外机构也遍布全球,堪称世界之最。
以海外驻军为例,冷战后,美国将其战略从“前沿部署”调整为“前沿存在”,不仅适当收缩海外驻军(主要是驻欧美军)规模,还大幅度削减海外军事基地,但其海外驻军和军事基地的数量仍是全球第一。据美国国防部统计,目前美军各类驻外人员共约30万,驻扎在140多个国家。从工作性质上分,有驻外使团军人,维和部队,军事基地常驻官兵。他们每年要消耗巨额国防预算的近5%,约125亿美元。美国在全球建立的军事基地和军事设施覆盖五大洲四大洋,仅在太平洋地区和大西洋地区,就分别建有256处和228处军事基地。这次美国利用名为“持久自由”的军事行动乘机在乌兹别克斯坦(1000人)、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3000多人)部署了兵力,还向阿富汗的各个基地派去了5000名士兵。
此外,美国在世界各个国家的使领馆和办事处(个别国家除外),各种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驻外机构数不胜数,这些机构中的常驻人员,再加上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旅游探亲等短期境外旅游的美国公民,人数多达百万计。如此众多的机构和人员,显然给恐怖分子提供了靶子,而袭击美国军事基地和驻外使领馆所产生的震撼效果又使之成为恐怖分子的首选目标。
早在1983年,黎巴嫩真主党就策划了一起针对贝鲁特美军兵营的爆炸案,一辆自杀性卡车闯入兵营,造成197名美军丧生。此后,从1996年驻沙特美军基地爆炸案,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坦桑尼亚使馆被炸(死213人、伤4600人),2000年美军“科尔”号战舰被炸案……直到如今卡拉奇领馆爆炸案,每天收到25个恐怖袭击警报的美国联邦调查局被迫宣告,恐怖主义在今后5年内将把美国海外机构作为重点攻击目标,以提醒公民提高警惕。国土安全办公室主任汤姆·里奇甚至在全国广播公司《与新闻界对话》节目中说:“在全世界的四五十个国家中,有成千上万人将美国视为主要袭击目标,这毫不夸张。”
海外机构安全谁负责
在美国众多负责安全工作的联邦机构中,国务院通过在世界各地的使领馆全权负责海外机构和人员安全。例如,它拨款修缮各地使领馆馆舍和增加安全防卫人员,定期登记海外机构和侨民,组织反恐自卫技能培训,发出恐怖警告等等。此外,联邦调查局等情报机构也负责向全国执法部门和所有驻外机构发布紧急通报,以严防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目标。
通常,国务院通过“发言人办公室”发布有关恐怖袭击信息的“全球警告”,敦促驻外机构和设施高度警戒,并视情况临时关闭或暂停办公,以确保安全。与此同时,也要求美国公民保持高度警觉和低姿态,以减少受袭击的可能,并为去国外旅行的美国公民提供国务院的各项有关公告、旅行警告、领事信息和地区旅行手册。
美国的这种“全球警告”是经常发出的。去年6月21日,在美国法院对制造驻沙特美军基地爆炸案的恐怖分子宣判后,国务院即发出“全球警告”,美国驻塞内加尔和驻巴林大使馆随即关闭。美国驻外使领馆同时接到指令,一定要将“全球警告”通知到每名在海外的美国公民。警告书强调,因拉登恐怖组织袭击时不会分辨对象是美国官员,还是美国普通百姓,因而所有海外公民都应保持“低调”,在出行地必须不断改变行程和进出时间;不要擅自打开来路不明的邮件、邮包;尽可能不使车辆处于无人照看状态,并应随时锁好车门。
随着美国情报机构发现全球许多地方正在滋生新一轮袭击美国使馆的恐怖阴谋,这类“全球警告”频频发布。今年6月初,在美国情报机构破获一起针对美国驻也门大使馆的恐怖袭击计划后,美国开始关闭其在中东地区的一些阿拉伯国家使馆,同时撤离危险地区非紧急部门的外交人员及政府雇员的家属。
一旦有类似战争的危险情况发生,可能会威胁美国侨民和驻外机构安全,美国国务院就会派遣特别小组赶赴事发地,配合当地外交机构疏散侨民。今年4、5月份,美国情报机构对印巴局势进行估计:一旦印巴核战开打的话,那么将会有800万至1200万人直接死于核战,更多的人将陆续成为核战的受害者,包括驻扎在阿富汗以及邻近地区的数千名美军都可能在核战中丧命。就在印巴核战一触即发之际,美国政府特别小组抵达印度,实施“紧急疏散计划”,从印巴两国撤走1100名美国军人和6.3万名美国公民。其紧急撤离程序如下:接到当地使领馆紧急撤离通知后,立即到指定地点报到听取安全通报;弄清最近的医院、警察局和盟国的使领馆;如果有孩子在当地学校上学的话,检查一下学校的紧急撤离计划。其次,接到紧急撤离命令后,准备好紧急药品,带好换洗衣物,带上出生证、移民证、结婚证、护照、驾照、信用卡等所有有效证件,并力所能及给孩子们带上玩具和书等物。再次,抵达美国安全地后费用自理,并及时与家人取得联系等。
这种频发的预警接二连三,从美国国内发生炭疽恐慌、“脏弹”威胁,到美国驻海外机构频繁受袭,驻外人士屡遭绑架或杀害,美国人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经常往返于国内外的美国摄影师巴斯克斯说:“现在,我们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只能等着事情的发生。”
美国成为恐怖袭击对象
究其原因,美国所面临的恐怖形势直接源于其欲主宰世界的对外政策和不可一世的霸主心态。美国是大陆型和海洋型兼有的国家。东西有大西洋和太平洋作天然屏障,南北只与墨西哥和加拿大两个国家接壤,安全优势无人能与之媲美。
冷战结束后,美国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全方位调整全球战略,寻找各种借口占领地缘战略制高点———为确保在海湾的石油战略资源利益和维持该地区的均势稳定,发动海湾战争打击伊拉克;为控制巴尔干战略要地,挑唆并激化种族矛盾,借机打响科索沃战争。一系列行动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代表美国右翼保守势力的布什上台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惜退出反导条约,不参加全面禁核试条约,撕毁《京都议定书》,加速导弹防御系统部署工作。
“9·11”事件不仅敲响了全世界的反恐警钟,也给美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但是,美国政府并没有借机反省,相反却以反恐为名,堂而皇之地进入垂涎已久的中亚要地,加速全球战略部署。美国反恐政策也从“反恐划线”、“邪恶轴心”发展到“先发制人”和“防御性攻击”,布什主义就此把“非友即敌”的打击目标从本·拉登扩大到朝鲜、伊朗、伊拉克等国,以至一切“看不顺眼”的上述目标的包庇国。与此同时,强调“通向安全的惟一道路是采取行动”的布什政府,效仿为赢得冷战胜利而组建国防部的杜鲁门,成立庞大的国土安全部,打造美国安全的“金钟罩”,给老百姓吃颗“定心丸”,借此捞取政治资本。然而,布什政府的举动及其反恐策略已然给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注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
美国应该意识到,是到了在国际事务中慎行和律己的时候。▲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