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朝日新闻》8月14日披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不仅进行毒气战训练,还在侵华战争中实施了毒气战。多名曾在群马县迫击第一连服役的老兵证言,日本陆军在日本国内的群马县赤城山山麓使用芥子毒气反复进行训练,有些士兵在训练过程中中毒。
据老兵们证实,演习场位于群马县沼田市东南3公里左右的赤城山麓,演习场约有7400公顷。迫击第一连由1000多人组成,1940年4月在松江市成立,1941年12月迁到沼田市。毒 气战部队分为“布毒中队”和“撤毒中队”。曾在“布毒中队”服役过的神藏丰(80岁,现住沼田市)回忆说“训练使用催泪弹和榴弹。风向不好时,风吹回来的毒气刺激得眼睛很疼”。毒气中队训练时使用俗称“豆战车”的撒毒车喷洒芥子毒气,然后用消毒车喷洒药剂进行中和。据老兵们回忆,当时部队装备有10台左右的撒毒车。
原卫生兵汤浅四郎次(87岁,现住群马县高崎市)说“当消毒有遗漏时,进入撒毒地的士兵的皮肤会产生大面积水肿,特别是直接接触地面的屁股和大腿部位情况最为严重”。在兵营中有个被称为“毒气训练讲堂”的建筑。曾在“布毒中队”服役过的浅田清节(84岁,现住神奈川县藤泽市)回忆说“就寝时还在宿舍里施放催泪弹进行训练。在听到‘有毒气’的喊声10秒钟内如果戴不上防毒面具,眼睛就会很难受”。
该连队的“布毒中队”1944年4月改编为迫击中队。整个连队也于1945年春天改编为向战争一线输送士兵的“补充队”,停止了毒气战训练。原陆上自卫队富士学校特种部队研究课长、炮兵专家田藤博(72岁)推测“成立该连队的目的是建立化学战部队”。从事原日军毒气战研究的中央大学吉见义明教授认为,因为对普通士兵进行毒气战训练的资料很少,这些老兵的证言是了解相关真相的宝贵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