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美国传媒究竟是如何“讲政治”的(上)
本报特约撰稿都人
△新闻“自由多元”与“震耳欲聋的沉默”
△“不予报道”扼杀有关中国的内幕新闻
△最精英的报纸对贫铀弹新闻装聋作哑
△美国的社会富足与外交政策“小心眼”
通过对美国传媒贫铀弹新闻的定量研究,可以证明美国主流媒体中在一些涉及美国国家利益的议题上的新闻封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且其封锁之严密,已经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
编者按
都人为海外著名国际评论家,是旅居北美的两位华人作者的联合笔名。多年来于海外著名中文报刊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颇具影响力。这篇评论美国传媒和影视界与美国军界、情报界盘根错节关系的分析文章系作者应约特为本报撰写(将分上下两部分刊出)。文章旁征博引,直点美国传媒影视业死穴:在公正、自由旗号的背后,它更要为美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政策服务;在正义的天平上,所谓国家利益才是它最大的砝码。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国际新闻封锁
“震耳欲聋的沉默”
美国属于“自由多元”的西方社会,讲究各种新闻的“公正”、“客观”和“多元”。可是,这些口号说到底是自由主义的理想,在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无孔不入的现代商业社会,实在无法实现。另外,西方社会向来以“舆论自由”自诩,可是在商业社会中,言论的传播离不开金钱,其传播的广度和影响力更是直接与背后的经济力量成正比。如果一个人成天站在那个著名的伦敦海德公园或纽约中央公园的肥皂箱上演讲,哪怕扯破喉咙,除了被人看成精神病,其他不会有一丁点反应。
近一二十年来,美国政治竞选的费用暴涨三四倍,主要便是为了购买昂贵的电视和其他媒体的政治宣传广告。无情的事实是,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主要新闻媒体,依靠其巨大的财力和其他资源,掌握着所谓“设置新闻议题”的权力,通过对消息来源和题材的取舍选择,“引导”或转移公众对特定议题的关注,并通过所谓“结构性消息封锁”,来封杀公众对其他议题的了解和关注。
不能不看到,在国内政治上,美国确实有其“公民社会”的良性体制,各党派和特殊利益集团的存在,使得权势人物或集团很难长期垄断和封锁主要的国内新闻议题,这也予外人一种美国是“新闻自由”的印象。
然而,在国际议题和外交政策上,情况则全然不同。由于其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特别是长期的“孤立主义”思潮,美国一般公众普遍缺乏对国际问题的知识和兴趣。小布什总统除了老布什任驻北京联络处代表时来华探亲,和在得克萨斯州州长任上访问过邻居墨西哥之外,在任总统之前居然从未出过国门。
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美国主流媒体在“涉外议题”上表现出和美国官方外交政策以及所谓“美国国家利益”之间惊人的一致性。美国传媒在国际问题上“政治挂帅”,一个主要手段便是封锁新闻议题。正如西方谚语所说:“言语是银,沉默是金”。这一“不予报道”策略,实在常常比“大讲特讲”高明许多。笔者曾经借用另一英语成语,称此为“震耳欲聋的沉默”。
中国新闻报道
“不予报道”的牺牲品
自冷战时代起,涉及中国的新闻,便常常是美国媒体上述“不予报道”策略的牺牲品。例如,美国中央情报局一早就卷入原西藏达赖喇嘛政府的分离主义活动,而这些活动决不是今天西方媒体所宣传的“和平”方式,而是高度机密的血淋淋的“武装斗争”。
1961年11月,《纽约时报》记者了解到中央情报局在科罗拉多州秘密训练西藏“自由战士”的事实。肯尼迪总统领导下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办公室迅速出面干预,以“美国国家安全”为理由,“说服”《纽约时报》压下了这条新闻。
顺便提一下,尼克松访华后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尼泊尔军队在得到美国默许后,于1974年将一批沦为“绿林好汉”的“反共游击队”悉数全歼。美国一手训练装备的西藏“自由战士”落了个兔死狗烹的结局。然而,美国传媒对这段“武装斗争史”的长期压制,是十四世达赖喇嘛今天在西方的“和平”形象的主要基础。
前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对染指中亚地区产生极大兴趣,新一轮国际“大博弈”因之展开(“大博弈”历史上原指英帝国和沙俄帝国争夺中亚的长期斗争)。矛头所指,不仅是前苏联各中亚共和国,还包括中国新疆和西藏。
1998年10月,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富勒教授被中央情报局从一项有关中国新疆民族问题研究计划中除名。随后,富勒教授上法院控告美国政府。富勒教授是亚洲少数民族地理专家,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问题著称。富勒教授从一开始就指出,他之所以被革除,是因为不赞同中情局上层制订的“中国可能分裂”的路线。此事反映了美国学术研究中的“政治挂帅”。
大学教授公开和中情局打官司,本是重要新闻,可是除了一年多后英国路透社一则姗姗来迟的报道,平素对新疆“分离主义分子”极感兴趣的美国主流传媒,却对此一直保持“震耳欲聋的沉默”。原因无他,因为这场官司会使得中情局的对华政策大曝光。
贫铀弹新闻
最精英报纸“零报道”
涉华新闻绝不是美国媒体与政府步调一致的惟一题目。一两年前,笔者曾评论美国在海湾和巴尔干地区大量使用的所谓贫化铀弹药是聚放射─生物─化学三位一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此事一旦被仔细追究,会引起针对美国政府的严重政治、法律、经济、道德问题。因此,美国主流媒体和美国政府心照不宣,极力避免报道有关的新闻和事实。
不过,上述论断引起了澳门大学吴玫女士的兴趣,决定对此作一项专题研究。据她统计,从1991年1月1日到1999年6月30日,尽管绝大多数西欧媒体不属于英语世界,却至少有195条关于贫铀弹的英文报道,仅路透社便发了38条新闻,法新社光是有关的英文新闻就有22条。
而同时期的美国主要媒体的表现,“最令人震惊的是美国3家知名度最高的精英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在贫铀弹新闻上异乎寻常的缄默。《华尔街日报》关于贫铀弹新闻是零;《纽约时报》除了一条美联社消息和三篇读者来信,没有一篇自己关于贫铀弹的新闻;《华盛顿邮报》的态度更耐人寻味:在1991年最早炫耀美国在伊拉克战场上使用的贫铀武器以后,《华盛顿邮报》在其后9年内只有两篇关于贫铀弹的消息”。
吴玫的结论是:“通过对美国传媒贫铀弹新闻的定量研究,可以证明美国主流媒体在一些涉及美国国家利益的议题上的新闻封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且其封锁之严密,已经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
美国社会富足
外交政策“小心眼”
有必要指出,美国主导的英语媒体,对世界各地的中文媒体具有支配性影响。英国前殖民统治的香港和“民主化”的台湾,在国际新闻上唯英语媒体、特别是美国媒体马首是瞻,自然不在话下。可是中国大陆一些媒体近年来日益商业化和庸俗化,在国际新闻报道上被英语传媒牵着鼻子走。许多中国网站的国际新闻,直接翻译自美国报刊和电讯。在这样的趋势下,美国主流媒体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结构性新闻封锁,特别值得担忧。
“9·11”事件更加彰显了美国传媒的上述“政治挂帅”传统。事件之后若干敢于和华盛顿官方“反恐路线”唱反调的传媒界“异议人士”,被坚决迅速地炒了鱿鱼,便是明证。这种国内环境,使布什政府得以在国际上采取日益明显的单边主义。对此,瑞典驻联合国大使肖利近日引用叙利亚出生的著名诗人阿多尼斯的评语,感叹美国社会的富足和美国外交政策的“小心眼”两者之间不相称,良有以也。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