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毫米炮坐镇舰首
今年上半年,日本海上自卫队新型导弹艇隼级1、2号艇开始正式服役,配属于日本北部负责日本海方向任务的舞鹤地方队第2导弹艇队。为了加强对付所谓不明船只的能力,该艇除了担负反舰任务外,还加强了对付快艇和小型船只的能力。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海上自卫队开始研制导弹艇,用来进行海岸防御。它在1990年确定了2艘导弹艇的计划,并于1993年装备了第一批2艘50吨级别的水翼导弹艇,1995年又 装备了该级艇的3号艇,配齐了大凑地方队的导弹艇队。
但是在部队的实际使用中,日方发现该级艇对海况要求较高,抗浪性和适航性不足,几乎无法在冬季的日本海使用。且该级艇在通常方式航行与水翼方式航行之间速度和机动性差别太大,使用中存在诸多不便。海上自卫队随后决定自行设计一级新的导弹艇来装备另两个地方队。
两艇造价217亿日元
经过初步的设计和论证,2000年海上自卫队的200吨级导弹艇1、2号艇预算得以通过,这就是现在的“隼”号和“若鹰”号,起初两艘艇的预算共有190亿日元(约合1.5亿美元),由于2000年3月发生在日本能登半岛海域的不明船只事件,自卫队又要求给艇上加装红外线夜视装置、防弹板以及卫星通信设备等装备,并追加了27亿日元的预算,2艇于今年上半年开始服役。
主要用于海岸防御
海上自卫队认为,该级艇主要将作为沿岸防御系统的一部分使用。与其共同使用的还应包括P-3C巡逻机、通信卫星,以及地方队所属驱护舰只等。在战斗中,P-3C巡逻机将负责目标的搜索工作,并将所得情报传回海上自卫队参谋部或地方队指挥部,也可以直接传输给导弹艇。海上自卫队参谋部等后方指挥机关则通过战场数据链与前线保持实时数据传输。
在典型的反舰任务中,隼级艇将在关闭雷达的情况下出击,通过接受后方情报,以及本艇ESM系统所获得的信息,确定目标的位置,在适当的时刻协同发起攻击。当然,从日本现在面临的周边环境来看,隼级艇未来最有可能执行的任务,是对小型船只进行驱赶以及攻击,或使用突击队员对各种可疑船只进行临时检查,这是当初海上自卫队设计导弹艇计划时所没有预料到的。QYQ-8B处理系统隼级导弹艇电子设备的核心是QYQ-8B战斗情报处理系统,这是由1号艇上系统改进而来的。该级艇使用的是普通商业计算机,但安装了专用软件,虽然性能不如大型驱逐舰上的专用指挥系统,但仍然可以通过卫星通信装置与海上自卫队参谋部及其所属地方队实施实时数据传输。该级艇其它的电子设备还包括OPS-18-3型对海雷达、OPS-20型航海雷达、NOLR-9B型侦察雷达、OAX-2型红外线夜视装置,以及GPS导航系统等,无源干扰装置则是在舰桥两侧布置的火箭箔条发射装置。外观加强隐身性隐身性也是隼级艇设计的一个特征,雷达截面积的计算贯穿了该级艇设计的始终,从外观上看,为了减少雷达反射面,该级艇各个外结构面都向内倾斜,尽量避免垂直结构出现,前甲板上的76毫米炮也是海上自卫队第一次使用的隐身外形火炮。主桅采用大倾斜角的三脚结构,为了追求隐身效果和电子兼容效果,支柱截面均被设置为菱形。高度也以不与射击指挥装置冲突为标准,据说这种桅杆结构将用于今年开工的金刚级改进型舰。同样是为了隐身性能,射击指挥仪的固定位置带有一些仰角,90式导弹发射架和卫星通信装置支架的侧面都安装了一定角度的轻质合金板,以减少垂直面,甚至连喷水推进装置的转向架支柱截面也被设计为菱形。76毫米炮坐镇舰首
隼级艇的武器布局较为简练——包括舰首的76毫米炮,舰桥顶部两侧的机枪和舰尾布置的90式导弹发射装置。
76毫米炮的外形经过了完善的隐性设计,主炮由舰桥顶部的2型31C式火控装置控制,虽然火炮的供弹和冷却装置与意大利的原设计不同,但射速依然能够达到100发/分。
该级艇的主要反舰武器还包括布置在艇尾的2具双联装90式导弹发射装置。90式反舰导弹全长5.1米,直径0.35米,翼展1.16米,重667千克,最大速度0.9马赫,战斗部重量250千克,最大射程100~150千米,采用惯性制导及主动雷达制导。隼级艇:
排水量200吨,轻质合金船体,长50.1米,宽8.4米,高4.2米,吃水1.7米,主机采用3台LM500-G07燃气轮机,总功率16200马力,3轴喷水推进,最大航速为44节。憫戰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