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利则金庙的夜景 钱峰摄 在阳光下,阿姆利则金庙圣殿光彩夺目。 钱峰摄
锡克信徒纷纷在金庙圣殿前下水沐浴。 钱峰摄
洁白威严的金庙正门门楼。 钱峰摄
在素有“种族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印度,即便久居,但凭脸孔实难区分印度教徒、穆斯林和佛教徒,可锡克教男子却一望便知,因为他们个个包头、蓄须,在茫茫人海中显得格外醒目。无论昔日旧上海租界内的“红头阿三”,还是刺杀印度总理英·甘地的锡克卫兵,直至今天活跃在世界各地的锡克富商巨贾,这个在印度10亿人口中仅有区区2000万的锡克族,给世人一直留有十分深刻的印象。日前,记者驱车往返千余公里,探访了锡克教宗教和政 治的中心——阿姆利则金庙。
金庙位于印度边境城市阿姆利则。作为锡克教的圣地,阿姆利则意为“花蜜池塘”。当年只是印度教改革派分支的锡克教,经过几代教徒的不懈努力,最终于16世纪发展成完全独立的宗教,为此,当年锡克教第4代祖师罗姆·达斯曾修建了一座水池,名为“花蜜池塘”,阿姆利则由此得名。而金庙则由锡克教第5代祖师阿尔琼1589年主持建造,1601年完工,迄今已有400年历史。因该庙门及大小19个圆形寺顶均贴满金箔,在阳光照耀下,分外璀璨夺目,一直以来被锡克人尊称为“上帝之殿”。
抵达阿姆利则已是夜幕时分,本想天明再去金庙看个详细,但听闻夜幕下的金庙却别有风情,顿将一整天的颠簸之苦抛在脑后,兴冲冲奔向金庙。毕竟听起来,“花蜜池塘”加金庙本身就是一个近乎神话的完美结合。可短短几公里的路上,放眼尽是漫天灰尘,昏暗灯火,污水横流,杂乱无章,莫非昔日的“花蜜池塘”花已谢、水已干,以至沦落至此了?
正是得益于外界糟糕的铺垫,夜幕下的金庙让人叹为观止。刚接近金庙,一座两层楼的城堡式门楼便映入眼帘,上有白色钟楼和呈梅花形大小的5个金顶,在乳白色灯光的照射下,映衬着浩瀚的夜空,显得层次格外分明。进金庙虽然免费,但规矩有点烦,所有来客必须脱鞋,赤脚从门口的水池趟过,以表示对锡克教宗师的敬意。而且无论男女老幼,不能光着头,要么戴帽,要么用头巾裹上。于是,匆忙从小贩手中卖来一块布,胡乱裹上后,相互一看,不由哑然失笑,个个都像“偷地雷”的。
刚踏上台阶,前方便隐约觉有金光浮现。三步并两步走下台阶,举目望去,浩然大气,金碧辉煌映满了整个视野。总面积约10公顷的金庙,内部呈长方形布局,中心为一人工湖,湖四周为十几米宽的黑白大理石所围绕,高耸的城堡上架起的射灯从四个方向聚向中心,一座金灿灿的庙宇巍然屹立于湖水正中,“上帝之殿”便在眼前。
圣殿庙顶为一大金圆顶,四角各立有一个小金圆顶,仿如四个金甲武士护卫着头戴金冠的威严帝王,通体镀满了100多公斤的黄金。也有人说,圣殿造型更像一朵倒放的莲花,莲花反插于湖水、直通大地,表明了锡克教对人世间苦难的关心。金光、月光和灯光在水面交相辉映,原本波澜不惊的湖水,此时也显得波光粼粼,水纹中浮出的一丝丝令人遐想的神秘气息,惹得一些虔诚的锡克教徒忍不住下水捕捉。而更多的锡克教徒则聚集在湖边,有的合什喃喃自语,有的对圣殿顶礼膜拜。而圣殿对他们也不薄,饿了庙方会提供斋食,累了还可躺在平台上休息,睡至天亮也无人打扰。
顶着炎炎烈日,第二天再次来到金庙湖边。此时金庙已脱去了夜晚的神秘,安详地倚附于面如平镜的一汪绿水之上,在阳光反射下,显得明艳不可方物,其全景一览无余。庙内共分12个区域,除圣殿外,还有香客休息室、诵经堂、法师起居室、修道殿、膳厅、储藏和陈列室等。一条长约50米的大理石桥将圣殿与湖边平台相连,密密麻麻的教徒在桥上摩肩接踵。踏着暖洋洋的大理石板漫步湖边,人在各个角度都能看到倒映在湖水之中的金顶圣殿,远处白色围楼与翠绿的菩提树在让人赏心悦目之余,更让人心觉一股平和与安静。
下湖沐浴的锡克信徒开始越来越多,他们捧着湖水,小心翼翼地擦洗着全身,其虔诚肃穆的表情让人起敬,想必对于他们而言,无论黑夜还是白天,这里肯定都是心目中的“上帝之殿”,而在我们这群远方来客的心目中,金庙之美,的确不分白与黑。人民网驻印度记者钱峰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