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迪
法、意等国帮助伊拉克建核设施
早在1959年,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就获悉,伊拉克与苏联签订协议,计划建立一个设备简单的核反应堆。由于苏联附加了许多条件,这项工程进展缓慢。20世纪70年代后,伊 拉克转而与法国和意大利等国进行核技术方面的合作。
1974年,伊拉克与法国签订协议,由法国协助在巴格达东南32公里的塔穆兹研究中心用7年时间建立一个核反应堆,造价2.75亿美元。法国除了提供技术设备和专业知识外,还提供65公斤浓缩铀,并派出150名技术人员。摩萨德的情报称,1976年之后,伊拉克原子能委员会每年的预算由500万美元猛增至7000万美元。这让时任以色列总理兼国防部长的贝京坐立不安。贝京通过外交渠道要求法、意两国停止与伊拉克的合作,但吃了闭门羹。于是,贝京决定摧毁伊拉克的核能力,他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摩萨德首脑伊扎克·胡菲少将。
“空运行动”扼杀伊拉克核装置
胡菲接到任务后,立即召集有关的特工和专家,着手研究对策。胡菲把自己和部下关在办公室里讨论了3天3夜,对各种可能的袭击方式进行比较,最后决定实施代号“空运行动”的计划:对存放在法国工厂的核反应堆主要部件实施打击。打击的战场位于法国土伦市南部7公里处的小镇塞恩。在这座不起眼的小镇里的一个造船厂,储藏着法国打算为伊拉克提供的核反应堆的关键部件———“七月一号”和“七月二号”。以色列人当时激动地认为,一旦伊拉克得到这些核反应堆的机芯,再加上法国已经允诺的65公斤浓缩铀,他们一定会把这些用到造核弹的方向上去。
1979年4月5日上午10时许,3名扮成游客的摩萨德特工来到塞恩小镇“游玩”,实地察看了袭击目标———地中海海军造船厂及其各个车间。
通过事先安插的眼线,摩萨德得知,海军造船厂将于4月8日夜间将核反应堆部件从车间运往马赛港,然后由停泊在那里的一艘货轮直接运往伊拉克。
4月6日凌晨1时,7名摩萨德特工乘坐两辆重型卡车拐上海岸边的公路,停在造船厂围墙外。摩萨德知道,午夜零点至凌晨3点,造船厂值夜的哨兵不巡逻。特工们分为两组:4人留在车上望风,另外3人跳车翻过围墙,直奔厂棚。利用“内线”搞到的钥匙,他们顺利地打开大滑门,破坏了报警装置。
根据“内线”提供的车间内部平面图,特工们径直跑到了伊拉克核反应堆部件旁边,动手实行第一套方案:在40分钟内卸下其中被称为“蜂房”的关键部件,然后设法把它们偷运回以色列。
但是这套设备太复杂,时间不够用,几名特工决定开始实施第二套方案。3名特工在“蜂房”上安装了炸药,启动定时引信,然后迅速撤离,消失在夜幕中。
一小时后,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核反应堆装置60%以上被炸毁。为掩人耳目,摩萨德还撇下了一条假线索:第二天,土伦警察局接到了一个自称“法国自然保护组织”打来的电话,承认这次行动是他们干的,并声称“反核力量”还将采取此类行动。
伊拉克核专家神秘遇害
1980年3月,法国政府出人意料地宣布为伊拉克重新提供一座价值2.6亿美元的70兆瓦的核反应堆,继续向伊拉克出售浓缩铀,并在巴黎为伊拉克培训600名核技术人员。此外,伊拉克还同意大利签订了一项购买“热室”的协议。“热室”是一种从废铀中提取钚的装置。与此同时,巴西也与伊拉克签订了出售氧化铀和浓缩铀的协议。很显然,那是一个国际上原子能合作比较宽松的年代,也是核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以色列核专家关心的是另一件事,他们断言,最迟到1984年,伊拉克将拥有第一颗原子弹。
1980年6月14日,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核专家、伊拉克核计划的负责人叶海亚·迈什哈德在巴黎子午旅馆神秘遇害。法国警方在他的钱包里找到1300多法郎,于是排除了谋财害命的可能。一位住在迈什哈德隔壁房间的客人声称,凌晨时分曾听到一个女人的呼叫声。经过试验,警方发现在隔壁房内几乎听不见这样的喊声,因为旅馆墙壁的隔音效果非常好。又有人向警方报告说在将近22点时,曾经看到迈什哈德和一位风姿绰约的女郎在酒吧聊天。就在警方把破案的希望寄托在这位证人身上时,这位证人却于几天后在巴黎街头遭遇车祸死亡,肇事者逃之夭夭。就这样,迈什哈德谋杀案就成了一桩无头案。
事后,一位以色列核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迈什哈德的死使伊拉克的核计划至少倒退两年。在摩萨德总部,胡菲正与部下弹冠相庆。
两伊战争爆发,以色列空军浑水摸鱼1980年8月,胡菲再次得到情报:德国努克姆股份(有限)公司在加拿大购进了11350公斤优质铀矿石,准备转手卖给伊拉克。以色列外交部急忙向加拿大暗示终止这笔交易。最后,加拿大方面停止了供货。
不久,摩萨德又得到情报:法国已全面履行与伊签订的合同,意大利也如约提供了“热室”设备,巴西向伊提供的浓缩铀也开始交货。摩萨德认为,伊拉克拥有原子弹已“指日可待”。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对以色列来说,这无异于天赐良机。伊朗的美制F—4“鬼怪”式战机不断对巴格达进行空袭。
1980年9月30日,两架涂有伊朗空军标志的“鬼怪”式战袭击了巴格达东南17公里处的图瓦伊特核中心。在一阵火箭袭击之后,“鬼怪”式还扔了几枚炸弹,但核反应堆的心脏部位未被击中。伊拉克把此举归罪于伊朗,而伊朗则矢口否认。其实,萨达姆心知肚明。次年6月,伊拉克官方通讯社宣布,这次轰炸应该记在以色列人的头上。这个声明是在以色列彻底摧毁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后才宣布的。
“巴比伦行动”彻底摧毁伊拉克核能力
第一次空袭未完全奏效,以色列人又精心策划了“巴比伦行动”:驾战机飞经约旦和沙特领空,然后飞越沙漠,直抵巴格达郊区,轰炸伊拉克的核反应堆。
“巴比伦行动”的成功依赖两个因素:一是要有适合远距离飞行的战机,二是要躲过约旦、沙特和伊拉克的防空雷达。
第一个问题很快迎刃而解。此前不久,美国刚把最新式的F—16“战隼”式战斗轰炸机交到以色列人手中。至于第二个问题,就要依靠飞行员的伪装技术和飞行技巧了。
于是,这些飞行员每天长时间地在约旦与沙特接壤的大沙漠上空飞行,试探约旦和沙特雷达防区的“盲点”。他们让几架飞机低空单飞,其余飞机在高空飞行,还有些飞机作集群飞行。这样,在敌方的雷达荧屏上,这个机群所反映出来的集群图像正好像一架大型商业飞机所显示的大亮点。飞行员们反复训
练这个项目,并利用雷达跟踪监测,以确保行动万无一失。
1981年6月7日,14架涂着伪装色彩的以色列F—16和F—15战机在埃拉特港附近“月亮山谷”中的埃齐翁空军基地整装待发。14时45分,机群升空。
在本国上空再次加油后,14架飞机紧贴近千公里长的约沙、约伊边界低空飞行。进入伊拉克领空之前,沙特防空部队发现了他们,要求他们说明国籍,机上飞行员用流利的阿拉伯语回答:这是约旦飞机,正进行例行的飞行训练。当他们被另一批地面部队发现时,他们用国际商业班机通用的英语回答:“尊敬的指挥官先生,您在雷达屏幕上看到的是一架大型商业喷气式飞机。”就这样,14架战机蒙混过境,直抵巴格达。
17时整,贝京指示通知所有部长召开紧急内阁会议,宣布:“我们的飞机正朝东向伊拉克飞去,去炸掉巴格达郊外的‘希拉克核反应堆’,也就是说,我们的‘巴比伦行动’开始了!”
17时37分,突击机群飞抵目标———塔穆兹核研究中心上空。以色列飞机迅速由低空拉到2000英尺的高度。
此时,一轮红日西沉,巴格达笼罩在暮色之中。尽管伊拉克人在上次空袭后对核设施进行了精心伪装,但8架F—16仅在107秒钟之内就把16吨炸弹倾泻在长32米、宽25米的大厂棚上。炸弹将核反应堆的圆顶掀开,把核反应堆的根基炸翻,一个秘密的地下研究室也被摧毁。这一天正好是星期天,150名法国技术人员和50名意大利技师都不在厂内。只有一位法国青年专家因主动留在厂内加班,结果被炸弹炸死。
偷袭成功后的以色列战机不想再欺骗约旦防空部队,它们大摇大摆地从约旦领空中心航线飞过。19时10分,飞机全部在特拉维夫和贝尔谢巴之间的一座军用机场降落。得到飞行员全部安然降落的消息后,贝京一个劲地说:“上帝保佑!”“上帝保佑!”▲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