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继中国之后崛起的又一只东方雄狮(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1月28日02:24 中国青年报 | ||
战略目标:当“世界大国” 在尼赫鲁“雄伟预言”之后的几十年中,印度的精英们和战略家们一直把追求世界大国地位作为印度的国家战略目标。近年来,这种欲望更加强烈,而且,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思想和策略方法上,印度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尼赫鲁时期,印度对大国地位的追求主要 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重新发现”印度。克林顿总统在印度国会的演说中说,“印度和美国是天然的同盟者”。对美国来说,印度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是战略上制衡中国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冷战后“亚洲安全体系中最主要的基石之一”。亨廷顿1998年访印时就提出:“印度面临三种选择:保持孤立,则被边缘化;与其他国家站在一起,则永远处于中国的阴影之下;与美国结为战略盟友,则不仅能繁荣经济,还有助于建立战略同盟,最大限度地保证世界和平。”为使西方承认其大国地位并获得更多的经济援助、资金及技术,印度也积极寻求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但是,由于美印之间在一系列国际和双边问题上的分歧,及两国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美印结盟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苏联解体后,昔日的印俄特殊结盟关系不复存在,但印度从全球战略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恢复一度冷了下去的印俄关系。随着叶利钦和普京的先后访印,两国高层交往日渐频繁,俄印传统友好关系已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双方的经贸、文化合作加强,俄罗斯仍然是印度武器的第一来源国。俄不仅支持印度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努力,而且表示了对印试爆核武器和拒签核禁试条约的理解。但是对俄提出的建立中印俄三边战略关系的建议,印度却始终没有同意。 冷战后,印度政府一方面鼓吹“南亚是南亚人的南亚”,力图独霸南亚;一方面又宣称“印度属于亚太地区”,积极参与亚太事务。这不仅是基于地缘战略的考虑,同时也是为分享亚太地区的经济繁荣,振兴国内经济。近年来,印度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尤其在安全事务上,印、越、日将建立海上军事安全关系,最近,印度又派海军分别与韩国、越南在南中国海进行联合军事演习。 此外,为提高国际地位,印度还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宣传改革联合国和扩大安理会的主张,宣称自己不仅应当成为常任理事国,而且“已经做好了担任常任理事国的各项必要准备”;此外,印度还积极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强调南南合作,力图继续维持其“不结盟运动领袖”的角色。 依旧路漫漫…… 10多年的改革,使印度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古老的印度显示出了新的活力。然而,正如印度政府在一份经济调整报告中所告诫人们的那样:“前面的改革道路仍漫长而艰苦,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制约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印度崛起之路漫漫…… 首先,人口负担沉重,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1901年印度人口为2.38亿,到2000年5月11日,已突破10亿大关,100年内增加了3倍多。现在印度每年净增人口1550万人,占世界1/5。据世行预测,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16.23亿,超过中国,居世界第一位!据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统计,印度的人文发展指数1970年为0.254,在114个国家中排名82位;1995年虽然提高到0.446,但在174个国家中仅排名139位。现在,3亿多贫困人口,38%的文盲,无疑都是印度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和印度走向大国地位的严重制约。 其次,现代化进程深受古老的传统文化和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制约。在今日的印度,虽然人们不难发现一些传统文化观念正在发生广泛的变革,但是,无论是从社会结构、宗教文化和思想观念方面表现出的浓厚的传统色彩,还是从政治运作和社会安全机制方面涌现出来的动荡不定和暴力冲突,都深刻地昭示出:印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依旧任重道远。印度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宗教之多为世界之最。世界十大宗教中印度就占其七,其中印度教徒占83%,伊斯兰教占11%。教派林立,争端频仍,动辄死伤百千,破坏了民族团结,危及了社会稳定,阻碍了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教思潮复兴,特别是印度教原教旨主义兴起,极力鼓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宗教与政治结合的倾向,实际上已背弃了以甘地和尼赫鲁为代表的早期印度独立战士们追求国家独立,主张民族平等、政教分离的世俗民族主义。 再次,在印度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除了短暂的统一外,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完全统一,没有确立过强大的中央统治权力机构。虽然尼赫鲁曾一度实现了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但自7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多元化趋势的加剧和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的上升,以及地方政治势力的日益强大和下层政治力量的崛起,维护统一的核心力量——国大党,日趋衰弱,几十甚至几百个政党和社会集团相互斗争,成为印度现代化道路上的严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其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最后,现代化必须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进行,而目前的南亚,尚缺乏这种安全稳定的地缘环境。印度是南亚地区的“老大”,其人口、面积、军事、经济均远远超出其他国家。几十年来,印度对邻国的策略基本上是又打又拉,干涉为先。因此,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就成为南亚小国与印度关系的主线,而边界、水资源、移民、民族及宗教等方面的纠纷则是症结所在。印度与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的关系莫不如此。1988年印军以“维和部队”名义进驻斯里兰卡,驻军最高时达8万人,在与泰米尔“猛虎”组织的战斗中,先后伤亡达2500多人,日耗军费超过240万美元,直到1990年3月,才最终结束了长达32个月的“维和”行动。如果说,出兵斯里兰卡,属于印度后院“灭火”行动,反映了印度政府的“南亚霸主”心理,那么,印度同巴基斯坦的关系就不那么简单了。印巴矛盾错综复杂,既有领土、边界争端,又有民族、宗教冲突,这是影响印度崛起的重要因素。现在两国都拥有核武器,相互遏制,威慑和防御能力得到加强,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即使是一场常规战争,也意味着难以承受的巨大灾难,如果不幸导致核冲突,则更无异于自我毁灭。 由此可见,印度崛起之路依旧充满荆棘和羁绊,尼赫鲁的“雄伟预言”要真正在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国家实现,还需假以时日。侯尚智 (全文完)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