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和13日,欧盟成员国和东扩候选国的领导们将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10个确定的候选国正式发出入盟邀请。经过10年的漫长准备和4年的正式谈判,欧盟东扩终于迎来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但欧洲舆论却在“临门一脚”时显得有些缺乏信心。据10日的法国《费加罗报》报道,同土耳其重开谈判和确定东扩财政预算的最后细节将给哥本哈根的天空带来两片阴云。
自1963年叩响欧洲的大门以来,土耳其融入欧洲大家庭的梦想屡屡遭受打击。1999年,欧盟在赫尔辛基峰会上决定,将土耳其纳入东扩候选国名单,并从2000年起同其他候选国一道开始入盟谈判。3年后,当斯洛伐克等国的入盟谈判即将画上句号,并将在哥本哈根收到正式入场券时,土耳其却因人权、司法改革等问题被再次拒之门外。
土耳其的遭遇让人们再次看到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艰难。其实,在欧盟15国中,反对土耳其入盟的只有荷兰、奥地利等少数国家。然而,在全球反恐警报此起彼伏的国际背景下,欧盟东扩等“内部事务”也不得不受此影响。土耳其领导人埃尔多安认为,欧盟向土耳其高筑门槛的主要原因是,后者是一个伊斯兰色彩浓厚的国家。用欧盟制宪委员会主席德斯坦的话讲,吸纳土耳其便意味着“欧盟的死亡”。
且不说欧盟是否在土耳其问题上使用了“双重政治标准”,但欧盟确实被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所捆住。虽然这个“拥有7000万人口的穆斯林大国”已经被排除在此番东扩的名单之外,但有关“土耳其因素”的讨论不仅没有降温,反而更加热烈。在欧盟内部已是众口难调时,美国又向欧盟发出了明确信号,希望后者接纳这个早在1952年便加入北约的国家。对此,欧委会主席普罗迪表示,欧盟东扩就像结婚一样,“我们得自己来选择对象”。据报道,法德已建议在2004年再审土耳其的入盟条件,并于2005年7月和土重开谈判。
如果说土耳其问题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政治壁垒”,在预算问题上的争斗则凸显着利益再分配的“经济障碍”。经过4年的拉锯谈判,欧盟终于在上月底就2006年后欧盟财政预算问题达成了一项协议,但许多细节问题并未澄清。近一周来,欧盟15国和以波兰为代表的候选国围绕着“蛋糕分配”而龃龉不断,为哥本哈根峰会增添了变数。
据法国《世界报》12日报道称,波兰、马尔他、匈牙利等国对欧盟开出的“援助单子”并不满意。“意见最大的”波兰称,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的建议不能满足它的期待,尤其是在国家预算补贴、奶制品补贴份额和对农民直接支付等问题上。波兰总理米莱尔甚至表示,如果欧盟不增加补贴,他的国家“将在本国农业人员和百姓的抗议中面临一场政治危机”。马尔他、匈牙利、捷克则在药品增值税等问题上向欧盟抬高要价。而与此同时,欧盟成员国则认为丹麦的支票已经开得过高。欧盟预算的最大贡献者德国表示,丹麦总理向候选国的承诺“超过尺度了。我们已经没有操作余地。”
当然,哥本哈根峰会面临的问题还不仅以上两点。如果最后没有达成协议,塞浦路斯将仅有其领土内的希腊语区加入欧盟,而土耳其语区则继续“流浪在外”。这意味着欧盟继德国和爱尔兰后,将再度接受一个“分裂”的国家。另外,有关内部机构改革、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扩大后的欧盟边境管理等问题也将使峰会参加者绷紧神经。不过,正如欧盟负责东扩事务的委员维尔根所说那样,最困难的细节问题都会摆在谈判的最后关头,这是很正常的。既然东扩已成为欧盟的一项战略目标,那么克服分歧、达成一致将使成员国和候选国都成为赢家。
(本报巴黎12月11日电 本报驻巴黎记者 陈波 )
中国万家企业免费试用企业邮箱。进行中!
踊跃投票“双十”企业精英评选,中华企业管理英雄向你亲授商机!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