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加盟上海居委会 圣诞夜与邻居同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26日03:25 北京青年报 | ||
来自澳大利亚的杰森·波汉是澳大利亚联邦银行驻上海办事处的业务经理,但眼下他更引人注目的身份是他兼任的上海浦东仁恒滨江园小区居委会委员。 和杰森·波汉同时当选的还有来自新加坡的吕丽莲。两名“老外”当选居委会委员,这在拥有超过11.5万个居委会和近50万名居委会干部的中国并不多见。 上任半个月,两位“老外”已经感受到文化和观念的差异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的影响。 1 “老外”委员参演沪剧 圣诞夜与邻居同乐 昨天是圣诞节,也是上海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早晨甚至罕见地飘了两个小时的飞雪。当晚,上海逸夫舞台上演了一出现代沪剧《滨江情缘》。剧情本身并没有太多出彩之处,但剧中一位只有两句台词的外籍演员却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这位外籍演员就是刚刚当选为上海浦东仁恒滨江园小区居委会委员的波汉。 虽然气管炎发作,但波汉仍然向公司请了假,下午就来到剧场参加排练。 这出沪剧的部分情节取自仁恒滨江园小区。剧中有一个外籍人士的角色,沪剧团便邀请波汉出演。 台词对于已经学过8年中文的波汉来说没有太大问题,主要的障碍是要听懂其他演员的上海话,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口。波汉排练了一遍又一遍,还根据剧情的需要,扭秧歌、跳迪斯科以及弯腰作揖,举手投足都十分到位。 “他的中文说得那么地道,态度和专业演员一样认真,难怪大家要选他做居委会干部了。”和波汉一道参加演出的演员说。 观看演出的观众中,大约1/4来自仁恒滨江园小区。看着自己的邻居在台上表演,他们感到很亲切。 2 国际化社区民主选举 7名委员中有两名“老外” 坐落在黄浦江畔的浦东仁恒滨江园小区也许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社区。1200多户居民中有40%以上来自中国内地以外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波汉和吕丽莲的邻居就包括了德国人、英国人和坦桑尼亚人。 12月9日下午,仁恒滨江园小区举行首次居委会选举,49位社区居民代表经过差额选举,从9位候选人中选出7位居委会委员。32岁的杰森波汉和另一位新加坡人吕丽莲在7个席位中占据了两席,成为中国11.5万个居委会和近50万名居委会工作人员中少见的“洋干部”。 其中杰森波汉在选举中获全票通过,成为居委会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而来自新加坡的吕丽莲是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主妇。 3 工作重点是中外文化交流“ 老外”委员“为人民服务” 对于两位“老外”的加盟,新任居委会主任张玲宝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大势所趋。 张玲宝说,“和别处不同,这个小区居委会的工作重点不在安全、卫生和民政方面,关键是怎样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把来自世界各地的居民凝聚起来,说起来也算是中外文化交流吧。” 除了金发碧眼的外表,杰森·波汉更像一个中国人。他很早就开始在悉尼学习中文,来到中国以后在北京娶了中国妻子,还随她的姓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岳志成”。 当选居委会委员后,32岁的杰森·波汉操着一口“京味”中文幽默地说,“我感到很吃惊,很惊喜,也许还有一点儿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因为这是‘为人民服务’”。 而对于祖父母辈都是华侨的吕丽莲来说,回到中国生活正是她的梦想。吕丽莲懂三国语言,为人热情,和社区内居民关系颇好,这也是她能够当选的重要原因。 当选后的吕丽莲也显得十分兴奋,表示一定会代表居民特别是其中的“老外居民”履行好职责,付出最大努力,为居民服好务。 4 上任伊始面临文化观念差异 若想服务到位尚需磨合 “中国开放程度高,老外才会当选‘小巷总理’”,复旦大学社区问题研究专家浦兴祖教授说。一方面,社区日益国际化在一些发达城市渐成趋势;另一方面,许多老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已经相当谙熟,正在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中国社会中。 浦东仁恒滨江园小区里的中外居民对这个十分特别的居委会期望颇高。吕丽莲表示,要“为中外文化搭起友谊的桥梁”。而杰森·波汉则又对记者幽了一默:“我是第一个当上居委会委员的‘老外’,可不是最后一个!” 在居委会的第一次“全会”上,波汉的分工领域被确定为社区文化,着重组织节日期间的社区活动。波汉希望社区的居民在圣诞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都能聚集到社区的会所,一起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他还想引进例如法国的巴士底节这样在中国还不知名的节日。 不过波汉“上任”后组织的第一个活动并不算成功。按照波汉的设想,他在平安夜邀请了上海教会的一个唱诗班到小区,为社区居民诵唱《平安夜》。可是由于社区大多数外国居民都回国度假,而中国居民对圣诞节并没有太多感觉,所以当时到场的观众寥寥无几。 吕丽莲也已从最初的兴奋中平静下来,她正在酝酿着组织一个太太俱乐部供大家切磋厨艺。但她和波汉同样感觉到,光凭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方式方法,毕竟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不同。要很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并让居民满意,可能还需一个漫长的磨合期。-文/季明孙丽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