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环球:小泉为何不顾反对参拜靖国神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23日14:38 21世纪环球报道 | ||
本报记者李鸿君发自广州 自从小泉上台后,中韩等亚洲各国每年都要为他参拜靖国神社“忙碌”一番。为了在这一段老调中解读出新意,《21世纪环球报道》特地采访了四位从事日本问题研究的中国学者。 ·唐晖北京大学新闻传媒专业博士生,前《人民中国》驻日记者 ·邵建国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刘迪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员·石心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教授 靠外压增强向心力 《21世纪环球报道》:小泉在刚刚结束访俄之行的第二天,便于1月14日去了靖国神社参拜。请问,为什么在与俄罗斯亲密的同时,却突然做出令中国政府不满的举动? 这里面有什么信号? 邵:依我之见,小泉此次参拜靖国神社主要是基于国内因素。他希望赶在新年国会开始之前,争取主动。之所以突然行事,是想避免国内的在野党在此问题上对其牵制以及来自中国、韩国的外交压力。至于到俄国和普京见面是很早就定下来的,并非针对中国。 石:这次参拜不是“正月里换心情”,去年12月他就表示过“明年还将选择时机参拜靖国神社”。这次参拜时间虽然有点急,但不急不成。国内问题堆成山,国际上又得给美国“后方支援”。小泉去靖国是其性格所决定,即“言必行,行必果”。如果这次参拜有什么“信号”,无非有二:一是向国内以“阵亡者家属”为代表的右翼团体表明我小泉还是小泉,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盘,为今后选举争点选票。其二,是向亚洲各国表态,不管国际国内有什么声音,靖国神社还是要去的。 刘:打民意牌,挽救直线下跌的支持率,这是小泉的看家本领。而日本历来有靠“外压”增强民族向心力的习惯。 争取“阵亡者”家属选票 《21世纪环球报道》:日本评论界认为,今年有选举,小泉为了领导自民党再次获胜,阵亡者家属的支持不能少。所以一方面必须去靖国神社,一方面深知会有负面的国际影响,只好保持低调。小泉目前的处境如何?真到了因“内”可以不顾“外”的时候吗?如果要拉选票,获得国际社会支持,尽快解决人质问题,岂不更有效? 唐:首先,解决人质问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任何国家的外交都是为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朝鲜在外交上有所松动,是出于尽快摆脱孤立地位、改善国际形象、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等考虑,毫无疑问,任何动摇现行体制的做法都是不能接受的。而日本,慑于两国历史上的过节,始终把朝鲜视为安全上的重大威胁,特别是对朝鲜目前的体制,实际上有些“不共戴天”。所以说,两国的矛盾根本上是难以调和的。而且在人质问题上,日本的大肆炒作在某种程度上也“惹恼”了朝鲜方面,应该说,两国的回旋余地较之小泉访朝前反而变小了。至于“内”和“外”孰小孰大的问题,恐怕应该这样说:一般情况下“内”决定一切,但这个“外”是美国的话,则另当别论。在政要公然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此时的“外”是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亚洲广大曾遭受日军铁蹄践踏的国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邵:现在的日本,解决国内问题比处理外交问题更急迫。小泉上台近两年,各项改革雷声大雨点小。他的支持率明显下降,为了领导自民党在预期的选举中获胜,他当然需要阵亡者家属的支持。日本的选举,国内问题比国际问题更能拉到选票。此外连续参拜也是小泉欲显示其特殊个性(“言而必行”)的一种表演。 “我就是去了,又能怎么样” 《21世纪环球报道》:对于小泉这次的参拜,评论界认为这是外交判断上的失误,是极欠深思熟虑的行为。对此您如何看? 唐:我并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其深思熟虑的结果,至于是否“失误”,恐怕不能过早地下结论。 中韩等国确实从来没有停止在首相参拜问题上抗议,而小泉还是“毅然”前往。促成小泉此行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这样一句潜台词:“我就是去了,又能怎么样。”令人有些沮丧的是,从以往的情况看,好像确实“不能怎么样”,事发后抗议一阵,过后便逐渐淡化,这仿佛成为一种定式。那么,今后会怎样? 邵: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完全是深思熟虑的行动。在这一点上,他宁可牺牲与中韩的关系。因为在他的内阁里,亲美保守派占多数。只要对美关系不出现大问题,他们不会害怕同中、韩的关系倒退。 石:日本外交的基轴是“日美关系”,日本政府在很多时候是不把亚洲各国放在眼里的。 “‘怪’的时代造就‘怪人’” 《21世纪环球报道》:小泉可以说是任期内最热衷参拜靖国神社的首相,一年一次。后来高仓健拍了一部反映敢死队员生平的电影《萤火虫》,他还专门买了带子看。 对于战亡者的特殊感情似乎盖过了一国元首为国家谋取稳定的理性,您怎么看小泉的民族情结? 唐:小泉在日本政要中有些与众不同,人送外号“怪人”。在有关他的性格的描述中,“特立独行”较为多见。“怪人”也好、“特立独行”也罢,有天性的成分在里面,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环境。官僚世家的熏陶、留学英国的“良好教育”、日本特有的政治风土、“战后政治总决算”的背景、以及躁动不安和求变求新的国民心理……如此等等,多重因素塑造出了当今的小泉。我们应该透过“怪”字看本质,通过观看小泉在台上的种种表现,既要看到他个人的民族情结,也应或者说更应关注他所代表的势力、他的言行中所反映出的社会思潮、乃至他的身上所体现出的价值体系等。 《21世纪环球报道》:在小泉之前,中曾根康弘1985年第一次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后,迫于国际压力,第二年就取消了。 后来桥本龙太郎也只是在自己生日那一天去靖国神社。小泉到底是为什么? 唐:我想可以用四“子”来概括,即“票子”、“面子”、“位子”、“脑子”。“票子”说的是选票,势力很大的“遗族会”(阵亡者家属)的影响自不待言,小泉第二次参拜靖国神社后,日本全国性报纸《每日新闻》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二的人支持小泉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靠打“参拜牌”收拢人心的他自然格外看重“票 子”。“面子”说的是他要履行自己对公众所作的承诺,这是他至今仍受到不少日本国民拥护的原因之一。“位子”说的是首相宝座,他在自民党内根基不深,是舆论将他推上首相的位子的,他只有不断“制造” 事端,保持住人们对他的关注,首相的宝座才能保得住,以往的事实上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脑子”说的是他的想法或观念,小泉对靖国神社一直“情有独钟”,是“普通国家论”的重要鼓吹者之一,而这一点又是其一意孤行参拜到底的最主要的理由。 访华计划可能吃“闭门羹” 《21世纪环球报道》:日本宪法第20条规定,日本是政教分离的国家,任何宗教团体不得从国家获得特权。而历届首相乘公车参拜,小泉在神社的落款上还写着“内阁总理大臣”,公职身份处处体现。但这一切也只是遭到国内一部分团体的抗议而已,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违宪制裁。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石:日本宪法明确规定政教分离,宪法的解释权在国会,但国会没有出面解释,甚至还有人支持这一参拜行为。这给当事人含糊其词,钻法律的空子提供了机会。 邵:日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三权分立的国家。日本国内一部分团体对此抗议或上告法院,有时在初级法院获胜,但到最高法院就被否决了。 《21世纪环球报道》:评论界认为,由于去年4月小泉第二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建交30周年的小泉访华没能实现。小泉今年5月计划访华,这次小泉会因此遭到拒绝吗? 唐:中国有句老话,叫“事不过三”。 小泉接二连三地前往靖国神社参拜,已经彻底封死了他中国之行的大门。其实,此前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中日关系有可能出现新的局面,不久前马立诚的《对日关系新思维》一文所引起的关注本身,已经说明了问题。由于小泉此次的参拜,中国方面从上至下,至少从心情上对小泉是拒绝的,中日关系的前景再次走向黯淡。因此,小泉再次吃“闭门羹”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让其吃“闭门羹”是件很容易的事,有些更重要的问题在等待着我们的思索。例如,两国关系何以如此脆弱?中日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消除彼此恩怨的良药是否存在?作为一个平民百姓,我又能够做些什么?如此等等。 刘:应当看到,小泉参拜并不能反映整个日本政治,日本是复杂的,不是铁板一块,反对参拜靖国神社的势力大有人在。我们应在日本争取更多的反战和平力量,既表明我们的严正立场,同时更应鼓足干劲,排除一切干扰,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