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谍报中心移至巴尔干 间谍云集贝尔格莱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29日17:03 青年参考 | ||
如果著名间谍小说家约翰·卡尔来到贝城,他会有大量鲜活的素材撰写新的系列间谍小说。过去10年间,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已逐步取代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成为欧洲新的间谍活动中心。据南联盟最新一期《布尼茨新闻周刊》估测,在贝城的大街小巷里,充斥着约4000名各色外国间谍,其中多数以名目繁多的人道主义者、商人和非政府机构人士身份作掩护。 为什么南联盟会对外国情报机构产生磁吸效应?是哪些人在这里竭力刺探情报? 谍报中心转移到巴尔干 贝城成为欧洲谍报中心,是多种因素混合作用的结果。内部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原南斯拉夫解体后,前南地区局势持续“有限混乱”,这为外国情报机构获取情报提供了良机,外国间谍在这里不时能够获得“意外惊喜”。外部方面,美国特别担心巴尔干国家重新统一,不愿意看到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出现一个强大的地缘政治实体,因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对美国“联欧制俄”的战略将构成很大掣肘。考虑到本地区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心理上均倾向于与俄罗斯结好,美国加大了对南情报侦察活动的经费投入。 目前,原南地区除贝尔格莱德这个间谍中心外,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和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也发展成为“次间谍中心”,三地成犄角之势。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是本地区存在不少潜在热点和爆点,如巴尔干地区阿族行为缺乏理性和控制,塞尔维亚政治稳定尚较脆弱,塞尔维亚与黑山关系悬而未决,马其顿内战随时可能爆发,等等。 西方间谍要什么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以各种身份来到贝城,其中,住在“哈亚特”、“洲际”等豪华宾馆里、怀有好奇眼光的外国人中,不少人就是职业或兼职间谍。他们以贸易投资代表的身份频繁亮相于各种场合,总是保持着灵敏的嗅觉。正如一名南资深反谍官员所说:“如果我们的国家令人厌倦、穷困不堪、毫无吸引力,为什么这些外国佬不惜重金长年包租在贝尔格莱德代迪涅、塞尼亚克、内马尔等繁华街区的豪华别墅里?” 外国间谍的身份和活动形形色色,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中心任务是根据受领的任务,有计划、分步骤地搜集本国关注的重点情报。由于国际局势和南联盟自身局势的变化,情报搜集的重点由此呈现出三个阶段性。一是原南解体至北约空袭阶段,主要搜集原南国家政局发展动向、民族结构及特性,研判巴尔干地区形势未来动向,力争推动形势向于己有利的方向发展。二是1999年3月至6月北约空袭阶段,重点搜集南高层内部分歧、军事部署及准备情况。三是北约空袭后至今,外国间谍的工作变得复杂而实际,主要搜集战争罪嫌犯行踪、证据,以及当地的经济资源。特别是美国在科索沃和马其顿获得具有战略意义的邦得斯蒂尔1号、2号和克里沃拉克军事基地后,美基本排除了重新出现巴尔干联邦国家的可能性,美情报人员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向科索沃的石油和稀土资源、塞尔维亚的铁矿资源、纲铁厂等经济信息,为美国资本家在适当的时候重返巴尔干攫取利润预作准备。 外国间谍各施高招 美国在南的间谍组织规模最庞大,组织最健全。美国人财大气粗,为了尽快在塞尔维亚构建庞大而有效的情报网络,美国间谍通常是金钱开道,利用贿赂等手段收买情报提供着者。如果金钱不能奏效,即转而利用其与盟国间谍的合作关系交换情报。美国人的缺点是傲慢,对盟国谍报人员有看不起的心理。美国间谍本身也不和谐,不同派出机构的间谍虽然业务分工不同,但相互职能存在交叉和竞争关系,有时会到彼此不能容忍的地步。 俄罗斯间谍没有钱也照样能干活,照样可以获取令自己怦然心跳的情报。这主要是因为南联盟大多数人信奉东正教,不少官员和民众怀有浓厚的俄罗斯情结。由于国力有限,俄利用所获情报进行经济渗透和干预的能力较弱,情报的开采价值相对较低。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均系原南国家,其情报机构在南的活动相当活跃。斯、克间谍熟悉南民众思想情绪及情报运作流程,在塞部队、警察等强力机构中有老关系,扎根潜伏相对较深,很难察觉。由于斯洛文尼亚正力图取代塞尔维亚成为本地区新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其间谍工作起来更为卖命,有时甚至与美国进行情报交换。克罗地亚间谍一方面注意恢复与旧线的联系,同时关注石油资源等经济情报,为本国石油产品占领对方市场服务。 除了上述几家外,英、德、意、法、匈和以色列的情报机构,在南活动也相当活跃。他们使用贿赂、勒索等手段,包括利用手中掌握的南某些官员的同性恋隐私等,或讨好或胁迫南高官,进而套取敏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 谁来保护南机密文件 南联盟正在致力于建设民主国家,但是,那种“民主社会的一切东西均应公开透明、现代社会无密可保”的观点,是极为错误和有害的。根据南目前保密体制及反谍工作需要,南人民军安全局应该担负起保护国家红头文件的重责,同时应对国家保密机构应该进行重大改革,将其置于文官手中。除了南人民军安全局以外,外交部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也应该协同防范,共同保护南机密文件的安全。本报驻克罗地亚特约记者叶晴
| ||